漢代羽人:形象生動 仙人象徵

2020-12-27 洛陽網

羽人,即古代傳說中生有羽翼的仙人。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墓葬壁畫中,羽人形象非常豐富。他們或逍遙自在地遨遊於仙境,或無牽無掛地嬉戲於人間。在漢墓畫像中,他們是最富於變化,且極具魅力的藝術形象。現存於河南古代壁畫館的西漢淺井頭墓壁畫與西漢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壁畫中的羽人形象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可謂漢代壁畫之代表。

  開欄語

  壁畫,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早在漢朝就有在牆壁上作畫的記載,多現於石窟、墓室或是寺觀的牆壁上,這些遺蹟是古代文明的見證。今起,本報開設《壁畫品鑑》欄目,為大家介紹現存於河南古代壁畫館的珍貴壁畫遺蹟。敬請關注。

西漢淺井頭墓壁畫中的羽人

  羽人,即古代傳說中生有羽翼的仙人。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墓葬壁畫中,羽人形象非常豐富。他們或逍遙自在地遨遊於仙境,或無牽無掛地嬉戲於人間。在漢墓畫像中,他們是最富於變化,且極具魅力的藝術形象。現存於河南古代壁畫館的西漢淺井頭墓壁畫與西漢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壁畫中的羽人形象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可謂漢代壁畫之代表。

西漢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壁畫中的羽人(資料圖片)

  羽人被賦予仙人特徵

  羽人形象,在不少漢墓壁畫和器物彩畫上都有顯現。他們一般生有翅膀,以此表示具有自由來往於天地之間的神力。

  西漢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壁畫中的羽人,是一位大腹便便的老者,他的頭髮隨風向後飄揚,身披紫色羽衣,下著紅色羽裙,雙手持節(古代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站立雲端。

  西漢淺井頭墓壁畫中的羽人站立在龍背上,是個半人半獸的形象。他的腦袋後仰,眼睛眯成了一條線,披散的頭髮幾乎平直地飄在腦後,一條腿向前踏在龍背上,另一條腿用力後蹬,身後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特意用粗重的線條繪出,而且還有一個小小的向前彎曲的弧度,似乎是全憑藉尾巴支撐他,才不至於被疾風吹倒。

  在這兩幅壁畫中,羽人身後有長長的升仙隊伍,從羽人向後飄起的頭髮和畫面中充斥著的流雲可以看出,這一行由羽人引導的隊伍以極快的速度在空中飛行。

  升仙思想瀰漫漢代社會

  秦漢時期修仙風氣盛行,人們渴望成為不老神仙。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飛,與不死同義,因此漢代墓室壁畫上出現了大量表現羽人升仙的場景,以羽人引導的乘龍飛升圖最為有名。

  漢代羽人形象的出現與道教關係密切,當時也將道士稱為羽士。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日益興盛,羽人造型逐漸變化:先演變成能升空的神仙,後來又演變為飛天等佛教形象。

  其實,羽人的形象在《山海經》《楚辭》中就有記載。《楚辭·遠遊》載:「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從中可以看出,在古人心中,羽人就是飛仙,是天帝派往人間接引凡人升仙的使者。西漢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壁畫中的羽人手中持有一桿節,這是身份的象徵,也進一步說明了羽人的使者身份。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介紹,漢代神仙思想盛行,羽化成仙是世人的普遍夢想。由漢代人王充著的《論衡》一書中可知,漢代人相信,畫有飛行於雲中、身上長著羽毛和翅膀的仙人圖畫,具有使人延年增壽、千年不死的神奇功能。漢畫中眾多的羽人形象真實地反映了漢代人渴望升仙的心態。 (洛陽日報記者 賈臻 文/圖)

相關焦點

  • 賀西林:漢代藝術中的羽人及其象徵意義
    漢代藝術中常見一種肩背出翼、兩腿生羽、大耳出顛的人物形象。它廣泛出現在漢代藝術的各個方面,基本貫穿於漢代藝術的始終,構成一項重要母題。這一形象就是文獻中所說的羽人,亦名飛仙。《楚辭·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 漢代畫像石中的羽人與關於風鳥的傳說是怎麼樣的?
    從欒大身穿羽衣站在白茅之上接受漢武帝印綬的記載看,這些肩生雙翼的羽人就是人們心目中的仙人。在漢代墓葬藝術中,羽人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藝術形象。羽人寄託的是人們希望像仙人一樣靈魂永生、長生不老。不想像現實生活中那樣,雖然真實存在,但是要經歷生老病死。羽人形象的表現,從形式和內容之豐富而言,以漢畫像石為最。
  • 漢代陶燈的經典之作:彩繪陶百花燈
    您看這燈精緻非凡的造型、豪華逼人的氣勢,不用說,那定是漢代貴族享用的器物。  漢代彩繪陶百花燈  要活個亮堂,白天離不開太陽,晚上離不開燈光。有人需求低,燈夠亮就行;有人需求高,燈還得足夠美。您看這燈精緻非凡的造型、豪華逼人的氣勢,不用說,那定是漢代貴族享用的器物。  博物館裡有許多遊客圍著它看。講解員說,此燈通高近1米,上下4層,共有大大小小13個燈盞:燈柱頂部是彩繪朱雀大燈盞,其下有3層共12個曲枝小燈盞,飛龍、臥蟬點綴其間,長著小翅膀的羽化仙人(亦稱羽人)騎龍跨盞而坐。  一隻象徵長壽的烏龜趴在燈盤底部,撐起燈柱。
  • 漢代神獸︱群雄為何要「逐鹿」?
    這種磚雕鹿首雖然風格寫實,但其含義並非單純紀實,而具有神聖的象徵功能,可能與之前我們所談論的漢畫像上的羊首功能近似。(二)仙境組合中的鹿第二類是置身於仙境,與仙人、神獸相組合的鹿圖像。如臨沂吳白莊漢墓前室北壁西立柱東面,其畫面自上而下分作四層,第三層為三名羽人圍繞著一隻臥鹿的圖像:一隻牡鹿左向伏臥於地,雙角赫赫;一名羽人立於它的前方,頭戴尖頂帽,深目高鼻,右手輕撫鹿頸;另兩名羽人分別在鹿的右側及後方,舉手環繞(圖6-1、6-2)。鹿也常常作為仙人的坐騎,他們共同出現在仙界中,鹿自然就被賦予了神性。
  • 鑑賞|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其中山東沂南北寨村畫像石墓的畫像布局合理,構圖嚴謹,圖像豐富,雕刻細膩,體現了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高度成就。而漢代畫像磚則主要集中分布於河南、四川地區,其中四川畫像磚的水平和成就最高。墓內三根立柱上用高浮雕和透雕表現了眾多裸體人物形象,造型奇特,手法罕見,圖像詭秘。沂南北寨村畫像石墓為東漢晚期大型多室墓,長8.7米,寬7.55米。全墓由280塊石材砌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總面積達442.27平方米。畫像內容有橋上戰鬥、人首龍身神、東王公、西王母、羽人、祭祀拜謁、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庖廚宴飲、歷史故事等。
  • 李重蓉:漢代的年味兒
    其實,不僅在曆法上,一些我們慶祝春節的儀式、活動也能追溯到漢代。許多流傳下來的漢代圖像,均直觀、形象地反映了這些習俗。目前所見最能代表漢代繪畫藝術水平的是畫像石、畫像磚乃至壁畫。這一類圖像材料作為建築和裝飾材料出現在石闕、祠堂等載體上,其題材內容極為廣泛,既涵蓋了漢代現實生活的種種場景,也含有大量神話升仙圖景,呈現出當時社會的人間萬象與精神世界的傳奇想像。
  • 漢代服飾紋樣,動感的節奏與韻律
    漢代服飾紋樣動感的節奏與韻律漢代,是服飾發展繼往開來的時期,上承秦古樸之風下開唐華麗之河,以質樸的風格自成一體,在中國古代女子服飾史上具有較高的審美和歷史文化價值。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服飾美的要求便越來越高,其圖案紋樣的使用紛繁多樣,主要可分為動植物紋樣、天文現象紋樣,幾何紋樣等。動植物紋樣動植物圖案為漢代人們很喜愛的服飾紋樣。
  • 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其中出土最多的當屬與農牧動物有關的動物俑,這些木雕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粗獷而不失真樸,簡略中暗藏深意,由樸拙見靈奇,寓生動於沉靜,充分展示了漢代木雕簡約、樸素而又靈動的藝術風格。木俑大多以快刀走筆塑造出所表現事物的姿態和動勢,再於表面施以紅黑等線條略表動物的皮毛,寥寥數筆就將每種動物特有的瞬間姿態和神情勾勒而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大風起兮雲飛揚,無數靈躍的石頭鑿成專屬於漢代的神秘長卷 | 此刻夜讀
    這石頭橫空出世的壯觀景象,在眾神狂歡過後,拉開了漢代神秘的長卷。這浩瀚長卷,無聲的石之河,歷史的倒影,成為我們遠去的玄想、仰望和懷念。文/陳應松身著褐衣的鑿石者,緊攥著灼熱的鏨子和鐵錘,對準巨大的石頭,鑿著,鑿著……這是漢代無數為逝者忙碌的工匠們,映在歷史帷幕上悲壯沉重的姿勢;順著背脊和胸膛滾下的汗水,衝洗著厚厚的粉塵,留下一道道閃著鹽晶的溝壑。
  • 李重蓉:漢代的年味兒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其實,不僅在曆法上,一些我們慶祝春節的儀式、活動也能追溯到漢代。許多流傳下來的漢代圖像,均直觀、形象地反映了這些習俗。目前所見最能代表漢代繪畫藝術水平的是畫像石、畫像磚乃至壁畫。這一類圖像材料作為建築和裝飾材料出現在石闕、祠堂等載體上,其題材內容極為廣泛,既涵蓋了漢代現實生活的種種場景,也含有大量神話升仙圖景,呈現出當時社會的人間萬象與精神世界的傳奇想像。
  • 圖像的藝術:漢代大象與駱駝畫像研究
    漢代遺存(主要是墓葬遺存)中有許多關於大象和駱駝的畫像和雕塑,學界對此也做過較為充分的討論,尤其是大象,由於在此時的中原地區已經絕跡,其突出的形象引起學者們廣泛的興趣。其實,漢代大象與駱駝的圖像往往是組合出現的,而且還有不少細緻的信息需要更進一步揭示,以便更為深入地理解這些現象後面的文化信息。
  • 繡在石頭上的大漢帝國——漢代畫像石
    吳冠中先生在自評中寫道:「我平生激動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的一個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的墓前石雕」;第三次就是參觀南陽漢畫館,當我看到先人把繁雜的生活場景與現實形態概括,運用粗獷有力的手法,準確扼要的表現出來;再升華為藝術形象時,把精微的細節統一到大膽的幾何形態與強烈的節奏感中,我簡直就要跪倒在漢代先民的面前了。著名教授張道一指出「中國畫歷來所強調的氣韻,力度在這裡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 北京古建築房簷上的仙人走獸:故宮太和殿為何比其他地方多一個?
    實際上,它們通常被稱為「仙人走獸」,第一個是仙人,後面是若干個「脊獸」。古建築房簷上面的一排小動物,就是這個樣子的:仙人走獸又稱走獸,蹲獸,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廡殿頂的垂脊上,歇山頂的戧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脊獸。分仙人和走獸兩部分,其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獸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明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