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餘年的高爾夫歷史中,不論是高爾夫名稱的由來,還是今日常見的高科技杆具,甚至於凹凸有致的小白球,它們都經歷過一段有趣的發展史。
「golf」四字母的緣起:音譯進化史
有人說「golf」是由綠色(green)、氧氣(oxygen)、陽光 (light)和友誼(friendship) 這四個單詞的開頭字母組成。這個想法固然很美好,不過真相可不是這麼浪漫。充分發揮考據學的精神研究之後,我們認為 「golf」一詞和很多英文單詞一樣,最早是音譯,後經人們漫長的實踐才變成今天的樣子。
在中世紀的荷蘭語中, 「kolf」或「Kolve」意為「球桿」(club),流傳至蘇格蘭後,其發音慢慢轉變為 「glove」「gowl」或者「gouf」 ,直至 16 世紀「golf」一詞才在英文中正式出現並沿用至今。當然,也有另一說法,因為英語裡其它的字母組合都被用了,只剩下「golf」,所以沒有其它選擇了。
碳纖維杆具的出現:日本精工成就史
在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富裕起來的日本人也開始和國際接軌,時不時的打打高爾夫。不過,成績嘛就不要提了!原因我們都懂得,高爾夫看似輕鬆,實際對肌肉力量和爆發力的要求很高。日本人怎麼能贏得過他們人高馬大的歐美生意夥伴呢!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位日本的魚竿設計師在球場上連續四天輸給了他的美國朋友之後,精明的他發現問題關鍵出在自身力量不足,於是就將高爾夫球桿的桿頭插到了碳素釣魚竿上。這個任性的舉動後來成就了日本精工史的一個奇蹟。
球面凹凸從何而來:空氣力學應用史
小白球的凹洞是從何而來?我們或多或少都對此好奇過吧!當然了,答案是: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凹洞使每個球都獲得一種向後的旋轉力,好像在球的下方形成一個厚的氣枕一樣。可以減少飛行過程中的阻力。
呃!好吧,百度君你贏了。但是凹洞的應用可以追溯到1848年的古塔膠高爾夫球呢!那時候,空氣力學應用就這麼普及了?所以歷史的真相是:當時人們發現像彈子球一樣光滑的古塔膠高爾夫新球居然沒有產生磨損後的球飛行距離遠,因而在後來的製作上有意加進刻紋或按照需要成型,這就是凹洞的最早雛形。有人試過,打光滑的球只能飛65米遠,有凹痕的球可打出275 米遠。
更多詳細信息,敬請關注「奧迪高爾夫」微信公眾號,「奧迪高爾夫」新浪微博、或登錄專屬報名網站www.audigolf.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