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的《陳涉世家》被替換為《周亞夫軍細柳》,引起了一些討論,見仁見智吧,不過都是《史記》裡的文章,史聖司馬遷的文學水平保持不變。今天重點想和大家講講漢文帝與周亞夫的這段傳奇故事:
故事也被稱作「漢文帝細柳勞軍」: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和雲中(今綏德和內蒙古託克),來勢洶洶,直指長安。漢文帝冷靜應對,從容布局,由北向南共布下六道防線,我們主要講講最靠近長安的這條防線,由霸上、棘門和細柳三營分別守住長安的東翼、正北、和西側,組成外凸月牙、品字型軍陣,以衛京師之周全,派劉禮、徐厲、和周亞夫分駐三營。為激勵士氣,文帝親自到軍營慰勞三軍。
文帝先是去的霸上和棘門兩營,官兵接到通報後,即刻大開營門軍鼓齊鳴,三呼萬歲列隊歡迎,劉禮、徐厲二將也是備盡殷勤,文帝的視察隊伍在他們營中自然是長驅直入,奮蹄疾馳,相互都給足了面子,文帝及隨行都頗感驕傲和威嚴。
按道理,最後一站細柳營的情況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文帝等一路趕來,當時已經是初冬時節,到下午時分,郊野涼風嗖嗖,手下將官們心想,走完這一站就該早點下班回家了。這麼一想,大家反而覺得開心,也都不自覺的多抽了幾馬鞭,只見那馬兒嘶鳴、塵土飛揚,浩浩蕩蕩的一隊人馬護著皇家鑾駕殺將到了細柳營前。
文帝等老遠就聽到,前隊的導駕官們在反覆叫門:「天子駕到,快快打開營門,讓你們將軍出來迎皇上」。眾人這才見那細柳營,不僅大門緊閉,將官士兵們個個重甲護身,上下戒備森嚴。情況咋變成這樣尼,眾人一頭霧水。
導駕官已經喊得氣急敗壞了,只剩下罵娘了,爾等不擺鮮花水果,不鋪紅毯也罷,這劍拔弩張的樣,那像是準備迎駕聖上,這他娘的是殺敵的架勢啊,小小將軍也敢攔天子車駕,你有幾個腦袋夠砍的。
反覆罵娘無用,細柳營守門都尉眼睛也不正視他,不卑不亢的回答「周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號令,沒有他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得擅入軍營(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言下之意皇上也不例外了。
看來,叫門是叫不開的啦,文帝雖也覺尷尬,但見雙方僵持不下,文帝只好派使臣將皇帝的符節傳詔於周亞夫:「朕欲慰勞將士」。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營門列隊接駕。
按轡徐行限速20
事情還沒完,文帝車駕入營後,守門軍士隨即警告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內不得策馬驅馳」,這幫皇帝的隨駕親貴們,那個不是沾點皇親國戚,平時只有他們踩死人的份,哪還敢有人跟他們限速,反了反了。但人家就是不讓走,喊也沒用,又要急著勞軍,罷罷罷,以後再和這幫小子算帳,文帝的車駕一行也只得按轡(韁繩)徐行,車速嚴格控制在20碼,個個心理那可是一萬個草泥馬。
當文帝來到中軍帳前,才見周亞夫戎裝佩劍,從容出迎,拱手一揖,沉著啟稟道:「臣甲冑在身,不宜跪拜,請允許以軍禮相見。」文帝被這嚴肅的軍紀所動,亦按軍紀回禮。接著上臺觀禮操兵,只見黑壓壓的一眾將士官兵們個個鬥志昂揚,殺聲振天,軍容威武而整齊。文帝也是帶過兵的人,但這種陣容,他那裡見過,只好假裝懂行,不敢絲毫懈怠,站直了身子,唯恐被人看出內心的不自信。
好不容易挨到離開細柳營,這幫親貴們正準備開口罵娘呢,只聽文帝嘟嚷了一句:"此真將軍矣"。他接著說到另外倆個軍營,好像兒戲一般,真要遇上偷襲,他們的將軍可能都被俘虜了。(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其實文帝今天面子上不好看,臉上尷尬,但心中不知有多高興,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廉頗」和「李牧」。
話說周亞夫因為不懼天子威嚴,堅守職責,反而獲得了文帝的賞識。隨後一路被重用提拔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文帝死前特別給兒子劉啟(漢景帝)推薦重用周亞夫。果不其然,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各地藩王造反,史稱「七國之亂」,周亞夫率軍10萬人用不到百日就平定了吳楚50萬大軍,終成一代名將,隨後被漢景帝封為丞相,儘管最終因為漢景帝的不信任絕食而死於獄中,但他也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傑出人臣、擁有過出將入相的輝煌人生。
重提《周亞夫軍細柳》,與當下的時事政治,國家命運緊密相關,祖國強盛何時能離開一支紀律嚴明、誓死保家衛國的鐵軍?其次,周亞夫作為一名基層管理者,治軍嚴明、令行禁止、不畏權勢的做事態度值得學習,還有一點,漢文帝作為領導者能夠體恤軍民,經常到基層視察了解,更能夠在遇到屬下「極不給面子」的情況下,依然不拘一格隨時發現人才,始終重用人才。
從各個角度看,這個故事都對後人有正面的引導作用和教育意義。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作為一名基層將軍,周亞夫面對皇帝敢于堅守原則,不僅沒有殷勤獻媚,而且還給皇上好好上了一課,後又憑自己的實力一舉剿滅了七國之亂,成為大漢王朝的守護者,與他爹周勃(大漢王朝的開國大將),堪稱古今治軍第一父子,周亞夫更是被稱為史上治軍嚴明第一人,西漢第一大將軍。
那麼,除了周亞夫治軍嚴明,到底他如何憑藉平叛「七國之亂」而成為西漢第一大將,請看下回,陝西故事之周亞夫平七國之亂的精彩分析!
作者:王海虎 杜萬堃
編輯:阿杜古董小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