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戀愛的經歷,在戀愛過程中,難免會對一個人日思夜想,以至於牽腸掛肚。有句俗語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往往會發現一個現象,經常在白天想著某件事或者某個人,到了晚上做夢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夢見她。當你夢見與情人分別時,你會怎麼樣?是依依不捨?是傷心欲絕?還是被這個可怕的夢給嚇醒了。李商隱這個晚唐時期的大詩人,當他夢見與情人的分別,他竟然哭醒了。
我們來看看李商隱這首《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夢為遠別啼難喚」是整首詩的詩眼,詩人因為經久的離別之恨,造成了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終於他在夢中與情人相會,可是幸福是短暫的,夢中的離別更是讓詩人啼哭不止。從夢中驚醒的詩人,馬上研磨寫下夢中的情景,打算寄送給遠方的情人。「書被催成墨未濃」這裡的「墨未濃」三字看出當時詩人的急切心情,為了能夠快速寫下夢中的情景,就連墨汁都還沒有研磨好。因為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夢醒後,很快就會忘了夢中的場景,有時甚至剛剛醒來,做了什麼夢都不記得了。所以儘管「墨未濃」,詩人也管不了這麼多了。
讀李商隱的詩,一定要注意細微處的情感,這在頸聯表現地尤為突出。「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這是夢醒後作者驚魂未定時的場景,燭光隱隱約約地照著金線繡成的翡翠鳥圖案的被子,麝香微微透過繡有芙蓉圖案的帷帳。為什麼是「半籠」?為什麼是「微度」?因為詩人此時剛醒,神志還不是十分清醒,所以他看見的燭光不會像平時那麼明亮;他只能微微地問道麝香。這兩句也是視覺和嗅覺的結合。
尾聯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恨,這時詩人已經完全清醒了,所以他說他就像傳說中的劉郎一樣,埋怨著蓬萊仙山路途遙遠,而如今的我與情人的距離比蓬山還要遠一萬倍。其實造成這離別之恨的原因就是首聯的「來是空言去絕蹤」,情人失約了,她說要來,結果沒來,一去就杳無蹤跡。
本詩最精彩的一句當屬「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它十分細緻地刻畫了詩人當時微妙的精神狀態,看見這兩句,總是讓人想起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兩句詩「翡翠衾寒誰與共」「芙蓉帳裡度春宵」。也許李商隱是從白居易那裡得到的靈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