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財富網
香港恒生指數開盤下跌0.32%,隨後持續走低,截止發稿,恆指下跌0.51%,報26408.52點。券商板塊走低,海通證券跌逾5%領跌,中國銀河跌逾2%,華泰證券、中國光大控股、廣發證券均跌逾1%。
展望後市,中信證券分析,三大優勢助力港股回升。1)估值的絕對優勢。美股權重佔比達58%的MSCI ACWI當前動態估值為23.1倍,接近十年以來最高水平;而港股(恆指和國企指數:13.3和9.9倍)估值仍處於歷史較低位置。2)中概回歸+指數納入放開,改變市場「雙低」格局。近期中概股「回歸潮」明顯加速,恆指與國企指數已經允許納入同股不同權和二次上市企業,將徹底改變港股「低估值+低增長」的格局。3)南向資金及外資持續增配港股市場。隨著大選結果基本落地、中美短期博弈氛圍得到緩和,避險情緒消退將驅動外資流入港股市場;南向資金年初至今淨流入已超過5000億元,此趨勢也有望延續。
摩根史坦利發表報告表示,將港股評級調高至「增持」,明年底目標價亦調升至28700點,國指目標價亦升至11400點。繼續看好中國及日本股市前景,預期中國股市會繼續跑贏大市,但幅度不及2020年。大摩重申,看好網際網路、非必需消費品、原材料及工業股,予該行業「增持」,亦調高醫療保健股至「增持」;能源及金融股則維持「減持」;下調科技硬體及半導體股至「與大市同步」。
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為,2021年港股將迎來久違的指數牛市。經濟復甦、價值重估,有利於目前價值股佔比大的恆指、恒生國企指數;港股性價比好於A股和美股。港股恒生指數和恒生國指正發生脫胎換骨的進化。隨著指數編制規則的改變,預計恒生指數的行業市值結構在三年內將可堪比標普500指數。投資策略方面,應該遵循「價值重估、成長驅動,做多中國、港股更佳」。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維持港股在接下來12個月的時間之內有望出現盈利修復驅動的上漲行情判斷不變。結構上,重點關注低估值而且存在補漲動能的金融板塊,如銀行和保險等。其它受益於經濟復甦、人民幣升值的部分周期及消費板塊也值得重點關注,例如造紙、汽車及零售板塊。
嘉實基金指數部投資總監陳正憲表示,新經濟納入疊加低估值優勢,港股配置價值凸顯。當前AH溢價指數正處於近四年以來的高位水平,與此同時,恒生H股指數估值不足12倍,具有較高性價比。從全球幾個主要股票市場橫向來看,恒生H股指數市盈率最低,其滾動市盈率甚至比15倍的滬深300還低。不斷流入香港市場的南向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港股的認可。
中泰證券認為,恆指目前已經呈現盈利下調,估值被動逆向上調的情況,說明估值已經見底。疫情帶來的盈利負面影響主要反映在中期業績,盈利預期大幅下調的空間也不大。除非有額外風險事件的擾動,恆指目前的下行空間有限,預測第四季度恆指區間或在24000-26000之間,大概率能夠維持正收益。中長期來看,港股正在進行由價值向成長的蛻變。恆指估值提升也將是未來主旋律。港股估值或進一步向美股靠攏,提升整體中資股票在全球的吸引力,增加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比例。在美元長期走弱背景下,人民幣資產的配置價值進一步凸顯。
(責任編輯:DF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