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派為反對守舊派,提出中體西用說

2020-12-15 百家號

洋務派為反對守舊派,提出中體西用說

「中體西用說」是洋務派反對守舊派的精神武器,它在重視中學的倫常名分的前提下,提倡學習西學。它只是一種文化構架,並沒有統一的概念。在馮桂芬提出「主輔說」以後,洋務派的代表們又分別提出了「體用」「本末」「道器」「形上形下」等不同說法,但他們的文化觀念是基本相同的,都沒有脫離「中體西用」的文化格局。所謂「體用」,是中國哲學特有的一對範疇,它被用來表述本體與作用的關係。「體」是內在的、根本的,「用」則是「體」的外部表徵。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並不追求一種哲學的深思和文化的思辨,它只是用比較表層的語義來確認一種大眾化的行為選擇。洋務派主張學習西學,卻提出這樣一種折中的方案,是基於他們認識的局限性和策略上的考慮。

洋務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運動中興起的,他們主要是在用兵的過程中才意識到西方武器的優越,主張購買武器、自製武器,然後才懂得西方之數術等為制器所必需。他們對西方的社會政治等等並沒有進行考察,也不知道中國的聲名文物、倫理綱常有改革的必要。「中體西用」是在提倡西學和反對西學的論戰中產生的,洋務派又是綱常名教的忠實信徒,這就使這種文化觀念帶有論戰策略的色彩。它之所以要藉助「中體」來壓低西學的作用,目的是為了削弱守舊派聲稱的西學有害於中學、有害於傳統政治、社會秩序,從而引得朝野鼎沸的聲勢。因此他們除了要證明中學和西學不僅可以相補、相容,而且還要證明西學有鞏固中學這個根本的作用,即「中體」離不開「西用」。前者,「西學中源」論已基本達到了這個效果,洋務派則重在後者。曾國藩、李鴻章與馮桂芬有親密的私人關係,他們又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導人,這使得他們成為馮桂芬主張的最早實施者和闡發者。曾國藩主要停留在購器、制器之上,而對宋明理學尤為推崇。

李鴻章也基本上持此種態度。李鴻章在辦洋務之初曾言:「中國的文物制度與外國那種野蠻的習俗有很大不同,而之所以能夠治理國家,沒有損害邦本國基,自然有它的道理,如果說轉危為安、轉弱為強,全要靠仿造機器,我也不會有這種一隅之見。中國文物制度是國家立國之本,這是仿習機器所不能辦到的。之所以要仿習機器,就像一個人病正重,一定要先治標。」這和馮桂芬主以倫理綱常、輔以富強之術的提法幾乎相同。光緒二年(1876),李鴻章又進一步提出「道器」說:「中國最崇尚道,而西方最擅長的是器,要尋求御外侮的辦法,首要的是自己要振奮起來,完善先聖所創製的制度,至於外國人所擅長的也不要去設置障礙來禁止,這才會道器兼備,將四海之內合為一家就不難辦到了。」以器補道、道器兼備,其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的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湯震的「道器」說,則體現了以器衛道的緊迫感。他對中西學從道器的角度進行了一番評價:中國所師者是形而上的道,西方所致力的是形而下的器,中國自以為掌握了道,而漸漸地卻失去了器,而西方致力於器,有時卻暗合於道。中學有道而失器,西學有器而合乎道,西學優越於中學自不必說,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中國失敗的慘痛教訓。湯震對中國倫理綱常的優越性產生了懷疑,與李鴻章的「道器」說已有不同之處。在湯震看來,中國要振作起來就要善於發明器,以形下之器衛形上之道,否則,單憑中學之「道」,即倫常名教,不但不會自救,還會導致亡國的命運。洋務派的強調西學可用和標榜「中體西用」論,隨著他們對西學知識的深入認識而逐漸深化、逐步發展,學西學的層次也就不斷加深。郭嵩燾提出了「西洋立國,有本有末」的論斷,意即西學不只是末,它也有其根本,中國學習西學不但要學習其器用之末,而且要由此入手,由淺入深,逐漸掌握西方的富強之道,學習其立國之「本」。那麼這個「本」是什麼呢?郭嵩燾認為是西方的「重商富民」政策。郭嵩燾「西學有本有末」的提法是「中體西用」觀發展的重要一步。

正當郭嵩燾為了學習西方「重商富民」政策發表議論時,王韜、鄭觀應等人也開始批評洋務運動學西學只限皮毛的失誤,主張學習西方的立國之本,即經濟和國政。鄭觀應說:「西方立國也有本末,雖然文物制度比不上中國,但其富國強兵也有體有用。如在學堂培育人才,在議院討論政事,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不務虛,制定政策而後行動,這就是體。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這就是用。中國丟棄其體而專求其用,不管怎麼努力去做,也總是趕不上,即使海上有鐵艦巡行,鐵路四通八達,真的就足以依賴嗎?」這就將郭的主張發揮發展下去,涉及政治制度的內容了。鍾天緯更是將這種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主張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制度。他指出練兵、制器、開礦等事宜都屬於治標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只有從大本大原處著手,建立一種「通民情、參民政的政治制度,才能挽救中國。「中體西用」論者既然已經深入到西學之本,主張學習西方立國之體,那麼怎麼來對待本國之大本,中學之體呢?這兩者是勢不兩立的。

鄭觀應為此設計了一個奇特的方案:將中體縮小,而將西用擴大。根據這個方案,中體已不包括政治、社會秩序,而只是抽象化了的傳統的學理原則和倫理觀念,西用則擴大到西學之本。即堅守堯舜文武以來的成法,繼承其中的精髓,而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中體西用」論者主張進行政治、社會改革,但又不敢擺脫倫理綱常觀念的束縛,從而呈現出自相矛盾的狀態。因此,當一部分人從這個群體分裂出來,走上維新變法的道路時,他們就群起而攻之,從促進歷史發展的積極面轉變為阻礙歷史發展的消極面。張之洞就是他們的代表。張之洞和維新巨擘康有為有著很好的關係張曾引其入自己幕府,並支持了康的早期活動,但當康有為向封建制度發動攻擊時,張之洞為了自保,作《勸學篇》同康、梁論戰,以示同他們劃清界限。由於《勸學篇》作于洋務派思想成熟時期,它對「中體西用」論的闡述也就最為完備。《勸學篇》分內、外兩篇,按照張之洞的設計,「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內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將「體」「用」劃分得清清楚楚。在《內篇》中,張之洞著重論述的是推崇綱常、反對民權。他宣布三綱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是中國世代聖人相傳的最高教義、倫理政治的根本、區分人和禽獸的原則。那些實行資本主義的政治改革的主張是十分荒謬的。他同時指出三綱是世界萬國之公理,西方也有「君臣之倫」「父子之倫」「夫婦之倫」,所謂的民權平等觀念只是西方政治和風俗中的糟粕,不應該引進。

我們姑且不管他的見識有多麼淺陋,僅依照他的邏輯,既然各國三綱相同,那麼引進適合於三綱的西方政治制度,不也是義中之事嗎?這一點是他無法解釋清楚的。《外篇》說的是學習西學的內容。他主張在不觸動「三綱」的限度內,實行興學堂、廣遊學、譯書辦報、改革科舉、開礦修路、設立農工商兵諸學等具體新政事項。為了推進西學的學習、採用,他還專門論述了中、西學的相通性,認為西方立國的各項政策,如農、林、工、商等等,都可以從中國的《四書》《周禮》《左傳》,以及其他典籍中,找到立義的依據,甚至議院制,也能從《周禮》中查出根源。但古代中學是不足以替代現代西學的,因此中國應該學習西學,而且有學習西學的基礎。張之洞的《勸學篇》以綱常倫理觀念為根本來提倡西學,這和他的洋務派前輩側重點已有不同,他意在抬出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的宗法,來壟斷輿論,給維新派設置了最難突破的障礙,甚至連贊同變法的光緒帝也對《勸學篇》大加褒獎。而其學西學的範圍雖然廣泛得和維新派幾乎無大差別,但由於挖掉了民權之魂,實際上就沒有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勸學篇》標誌著「中體西用」論的完備、成熟,也預示著它的沒落、衰亡。這裡有康、梁的作用,也有其本身邏輯混亂的導因。綜觀「中體西用」,它確實是一把雙刃劍,既攻守舊派,也攻激進派。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名詞解釋(第38句)
    清朝官員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口號很流行,但他是在滿清傳統體制已經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中學鞏固地盤,以便維持中學正統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體制。這跟最早馮桂芬提出的「中學為主、西學為輔」是為西學佔一點地盤而不是讓中學獨佔的目的完全不同。
  • 論洋務派在戊戌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洋務派還積極舉辦或參與舉辦了一大批學會、學堂,亦為新思想的傳播開啟了方便之門。他警告守舊派:「如其昏惰無志,空言無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國家顛@②,聖教滅絕,則是弟佗其冠,@③@④其辭,手註疏而口性理,天下萬世皆將怨之詈之,曰此堯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註:《勸學篇·會通》。)反對變法,坐使國家滅亡,孔教滅絕,自然是千古罪人。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曾,李,左諸人都為剿滅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勳,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 他是當之無愧的晚清第一功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1863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
  • 王安石變法如曇花一現,失敗的原因僅僅是守舊派的阻撓?
    圖片來自網絡縱觀歷史,任何的變法失敗,最後都有守舊派的阻撓,但是王安石變法就真的只是守舊派攔路的原因導致失敗嗎?圖片來自網絡歷史是有規律的,北宋的時代,還遠遠做不到人人齊心,變法圖強,更何況中國長久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及廟堂之上對於王朝的思想控制,也就為守舊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生源力量。
  • 洋務派西為中用的法律思想
    洋務派產生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是清王朝統治集團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相互勾結的產物。它的基本主張是要求在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基礎上,增添一些資本主義的皮毛,即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同樣主張懲亂民要以剛斷疾速為功。 洋務派雖以封建衛道士自居,但又認為在「萬國交通」的形勢之下,不能一切拘泥成法,在某些方面應稍事變通。為適應辦洋務的需要,他們主張在以綱常名教為本的前提下,可適當地採用西法。如曾國藩提出「道」、「禮教」是不能改變的,但在器械、財用、選卒等方面,則不必拘泥於故跡陳規。李鴻章也講要自強則必先變法,並且吹噓辦洋務是「聖之時」。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是指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為根本,在不動搖中國既有的核心思想與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學習和應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制度。這種思想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政治制度是優於西方的,落後的只是器物方面和一些具體的社會制度方面。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馮桂芬在《校匏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 「西學中源」說有無道理 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那麼,誰是提出「西學中源」說的第一人?有學者考證,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而另外兩個先驅者為方以智和王錫闡。近來有學者指出,更早的徐光啟即已提出西方的算術之學在古代中國就有,現在引進西方這些學問不過是恢復中國固有傳統而已;李贄也認為利瑪竇所宣揚的西方學說在中國古已有之。  引人注目的是,康熙皇帝也曾提倡「西學中源」說,而且起了很大作用。
  • 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那麼,誰是提出「西學中源」說的第一人?有學者考證,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而另外兩個先驅者為方以智和王錫闡。近來有學者指出,更早的徐光啟即已提出西方的算術之學在古代中國就有,現在引進西方這些學問不過是恢復中國固有傳統而已;李贄也認為利瑪竇所宣揚的西方學說在中國古已有之。  引人注目的是,康熙皇帝也曾提倡「西學中源」說,而且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