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021-02-19 睿可空間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是指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為根本,在不動搖中國既有的核心思想與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學習和應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制度。

這種思想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政治制度是優於西方的,落後的只是器物方面和一些具體的社會制度方面。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馮桂芬在《校匏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此種觀點成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其後,禮部尚書孫家鼐在《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十九世紀晚期,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抨擊洋務派持「中體西用」的態度,認為向西方學習的行為是舍本求末。提出學習西方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從根本上改革中國的政治制度,由此方可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

張之洞對維新派的觀點持反對意見,於1898年5月出版了《勸學篇》,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重申「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觀念。

當時的一些外國殖民主義者從自身利益出發,也鼓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調。二十世紀初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仍然奉行「中體西用」的思想主張。

「中體西用」,是中國封建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對中國近代的政治思想產生過很大影響。這一思想不放棄「中學」之本,大規模地引進了「西學」之用,對中國近代的工業、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積極作用。

歡迎長按關注

相關焦點

  •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張之洞在著作《勸學篇》裡提出來的,「中學」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明燈·第一堂
    前不久,她說大家希望有機會請我跟談一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們怎麼亂出主意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中國人討一個外國太太,或者外國人討一個中國太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嘛!當時是那麼說笑的。後來我說好啊!你們要研究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大問題。她本來說要到歐洲去有事,我說那就下一次再說。
  •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國產動畫片的信心自兩年前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近10億票房被提振以來,一路保持著高昂的創作熱情,大步流星、奮發圖強向大銀幕進軍,力爭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提升動畫片的份額,吸納更多的觀影人群。
  • 老辣及有遠見的孟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00多年前,清朝洋務派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裡的「中學」主要就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的思想雖過千年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任何變革一般除了需要思想的改變外,還需要「作業系統」,「西學」相比「中學」的優勢也就在此。日本的明治維新走上富強之路就是靠這個東西結合,融會貫通。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到底,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統治下,採用西方技術發展工業,造槍炮、修鐵路,辦報紙,建學校等辦法來挽救時局危機。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口號,在晚晴洋務運動時期,作為整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可謂是火遍了大半個中國。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所倡導,清政府大力推廣,他在後來的《勸學篇》中有詳細敘述,在當時的西方被譽為「唯一的希望」。
  •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世嘉三廂的新密碼: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本報記者 黃少華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4    [列印] [關閉]     與「唯美主義」的兩廂世嘉不同,世嘉三廂設計之初,考慮更多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是完全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的一款新車。與兩廂世嘉一脈相承,世嘉三廂同樣源自雪鐵龍C4平臺,動力匹配和世嘉一樣,採用1.6L和2.0L兩款發動機,以及五速手動和四速自動變速箱,不過在外形設計上,三廂結合了中國消費者喜好的審美觀,整車造型時尚動感,突出運動風格。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江淮同悅車型分析
    中國汽車興辦合資企業,其初衷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拿來主義。但坦白說,上面這句先賢百餘年前提出的醒世之言,卻似乎僅是一句總結大會上拿來壓壓場面的空話而已。一位汽車業內專家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是中國的自主品牌,義大利的幾大汽車設計公司也許早就倒閉了。
  • 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一時之間,「中體西用」思想在我國廣為流傳。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因此,所謂「勸學」,也就是要人們在新舊學說雜然相處的時候,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他對盲目排外者和西學中源論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學習西學」這一問題上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對於經世救世的重要意義。
  • 抽象藝術新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題:抽象藝術新銳劉玖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作者白芷  有如西北高原的豪邁與現代上海的活力相融合,眼前的一幅幅畫作於剎那間便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於20世紀初期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雖源自西方,但其「非比喻式」的表現形態仍與中國傳統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過往華人抽象藝術家每每於世界嶄露頭角的原因了
  • 為什麼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手相的實踐和不斷感悟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解釋一下什麼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在山西任上,他做了一些好事,再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嘉獎,升遷為兩廣總督。兩廣總督的權力很大,負責廣東廣西兩地的軍政要務。清末時期這兩個地方十分重要,海外侵略者常常通過這兩個地區發動侵略。張之洞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關心民族利益,打擊一切侵略者。同時在這一時期,張之洞的逐漸向洋務派官員靠攏,成為晚清洋務派的一位重臣。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名詞解釋(第38句)
    [中體西用]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 楊百寅:中國管理學應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
    他提出了中國社會組織和領導行為受到三種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共同影響的理論觀點,為系統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管理實踐、提煉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學思想與理論提供了有意義的分析框架。他通過應用紮根理論識別中國背景下組織文化的基本維度,驗證了關於組織衝突的理論模型。他還提出了中國文化背景下集體領導力的概念並開展了深入的探析。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幫助華為做大做強
    中國已有五千年文化,西方現代企業管理也就200多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許是比較好的融合方式。有些企業要麼採用絕對集權方式,要麼照搬國外的管理經驗,試錯精神可嘉。而是邀請國際知名的諮詢機構為自身量身定做了一套融合中西管理文化的企業管理制度。
  • 高考歷史簡答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內容
    高考歷史簡答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內容 2012-11-09 10:1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智明星通營利的背後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COK
    《Clash of Kings》(以下簡稱cok)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ios收入榜top 10,智明星通母公司中文傳媒也在近日發布的半年財報中透了底,智明星通2015上半年主營業務營收9.98億,實現淨利潤1.16億,而2014年智明星通全年營收為9.27億。今年我們就來聊聊,這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cok。
  • 「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1990年我曾將這種文化觀概括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四句話,後來覺得這種表述沒有闡明中、西、馬三「學」在文化綜合創新中分別處於什麼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所以在2006年又做出了「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新概括。
  • 孫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結合,方能通達於天下"正行.正念"2018國學素質論壇導師演說分享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體」,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體的措施。
  • 寒竹:用三個歷史依據「化西為中」
    當前中國知識界的困境在於:一方面,中國學界中仍有許多人延續著「向西方看齊」的傳統。他們忘記了,如果離開中國的現實,最終只能是食洋不化,迷失在自我想像的概念遊戲中。另一方面,一些人從西方一神論和絕對主義那裡學來「普世主義」,而丟掉了中國「和而不同」的傳統。他們對於跟自己觀點不同的言論,輕者亂扣帽子,重者發動輿論圍剿。近年來中國知識界已經很少有腳踏實地、理性平和的思想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