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克立教授

2014年05月05日 10: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鍾義見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馬魂、中體、西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不僅是「五四」後近百年來中國哲學和文化發展的一條現實道路,也是這個時期一些成就卓著的學者所走過的學術道路,他們研究的領域和問題可能千差萬別。他將新民主主義文化界定為「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指出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文件中也有「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論述,在講學習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時,強調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關鍵詞:學術;馬克思主義;馬魂;創新;指導;民族文化;文化發展;中國社會;學者;方克立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馬魂、中體、西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不僅是「五四」後近百年來中國哲學和文化發展的一條現實道路,也是這個時期一些成就卓著的學者所走過的學術道路,他們研究的領域和問題可能千差萬別,但基本的學術路數都是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與面向世界的學術眼光結合起來,所以學問做得大氣而又充滿理論自信和民族自信。

 

  方克立,1938年6月生,湖南省湘潭縣人。196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曾任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方克立文集》等。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方克立先生開創的現代新儒學研究已成為一門顯學。為了對現代新儒學進行準確定位,方先生又提出了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對立互動說,認為近代以來的古今中西之爭,至「五四」時期已被分別倚重中、西、馬三種思想文化資源的現代新儒家、自由主義西化派和中國馬克思主義派「三足鼎立」的格局所取代,這種「三分」的思想格局至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他本人則傾心於張申府、張岱年先生倡導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文化觀,並把這種文化觀與我們黨一貫主張的文化建設指導方針結合起來。2006年,他明確提出「馬魂、中體、西用」論,把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文化觀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近日,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克立先生,聽他講述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從「綜合創新」到「馬魂、中體、西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方先生,您的《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一書出版後,我們注意到有幾篇書評都聚焦於「馬魂、中體、西用」論,有的著重講它是「五四」以來的正確文化發展道路選擇,有的認為它開創了學術研究的新範式。您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這種文化理論的?

  方克立:近代以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向何處去」始終是國人最為關心和焦慮的問題,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精神的中國知識分子尤其如此。他們提出了「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全盤西化」、「復興儒學」等各種匡時救國的方案,相互之間展開了多次思想文化論戰。「五四」以後除了原來的中西體用之爭外,由於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選擇又多了一種可能性,即以當代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引領,充分發揮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固有優勢,以之為基礎、為本源,吸收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思想文化為我所用,創造出一種「坐集千古之智」的中國社會主義新文明的可能性。李大釗、魯迅、毛澤東等人都看到了這是中國社會和文化走向現代化的一條「正道」,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上世紀30年代,最先以「孔子、羅素、列寧,三流合一」、「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的思想形式將這條文化發展道路揭示出來的是張申府、張岱年兄弟。他們用來「合一」的方法是「相反而一體,矛盾的諧和」的唯物辯證法,也就是「辯證的或有機的綜合」。半個世紀後,張岱年又把它發展成為系統、完整、成熟的「文化綜合創新論」,這是在當今中國得到最廣泛認同的一種文化理論。我在進行現代新儒學研究時就十分注意三大思潮是怎樣處理中、西、馬關係問題的,不接受「全盤西化」或者「全盤中(儒)化」的觀點,也不贊成折中主義的「中體西用」論和「西體中用」論,而是十分認同二張先生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文化觀。1990年我曾將這種文化觀概括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四句話,後來覺得這種表述沒有闡明中、西、馬三「學」在文化綜合創新中分別處於什麼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所以在2006年又做出了「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新概括。很明顯,這種新概括是對二張先生「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不過是在前人已有睿識的基礎上,力圖把這條文化發展道路的理論本質揭示得更清楚一點而已。

  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選擇關係著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確實是頭等大事,提出任何一種見解都必須慎之又慎,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任。近代以來,「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全盤西化」、「復興儒學」這些口號影響都很大,實際上就是打出了一面面文化旗幟,力圖影響甚至決定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向與道路。從這個意義來說,二張先生倡導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就是我們的文化旗幟,「馬魂、中體、西用」就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馬魂、中體、西用」論強化民族文化主體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界對「馬魂、中體、西用」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您提出這一理論的基本內涵是什麼,比如「馬學為魂」之「馬」是指什麼,「中學為體」與清末張之洞等人提出的「中學為體」又有什麼區別?

  方克立:「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句話講的是馬、中、西三「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化綜合創新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馬學為魂」之「馬」,首先是指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次是指堅持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的價值立場。我認為這兩點是馬克思主義中最本質的東西,最具有「靈魂」意義的東西。有人把「馬學為魂」之「馬」曲解為某種具體的學說或某個人的思想,那不是我的觀點。

  我說的「中學為體」之「體」,不是「道體器用」之「體」,而是「器體道用」之體,不是作為精神指導原則之「體」,而是作為文化發展載體之「體」,講的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這就與清末張之洞等人以孔孟之道和「中國之倫常名教」為「體」的觀點鮮明地區別開來了。我用「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造主體」、「接受主體」四個概念集中闡明和論證「中學」(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尤其是「接受主體」這個概念,它不僅是對西學而言的,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文化而言的。如果沒有中國文化這個接受主體,如果不被中國文化所接受,再好的外來文化也不可能在中國發生任何作用,不但不能起「他山之石」作用,更不可能起到引領時代思潮的指導思想作用。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馬魂、中體、西用」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化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西學為用」的意義比較明確。張岱年先生曾經指出:「中華民族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新文化的主體,而社會主義是中國新文化的指導原則。科學技術等都是為這個民族主體服務的,也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他講了兩個「服務」,而我也講到過「西學為用」的兩重含義,指出它既是對於作為指導原則的馬克思主義來說的,也是對於作為接受主體的中國文化來說的。對於指導原則來說,它是「應事之方術」,即原則的具體應用;對於接受主體來說,它是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也就是說,它有「道體器用」之「用」與「器體道用」之「用」兩重意義。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明燈·第一堂
    今天我們在一起,都是李青原這位老同學玩出來的,她是經常給我出難題的。前不久,她說大家希望有機會請我跟談一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們怎麼亂出主意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中國人討一個外國太太,或者外國人討一個中國太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嘛!當時是那麼說笑的。後來我說好啊!你們要研究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大問題。
  •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張之洞在著作《勸學篇》裡提出來的,「中學」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 楊百寅:中國管理學應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
    他提出了中國社會組織和領導行為受到三種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共同影響的理論觀點,為系統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管理實踐、提煉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學思想與理論提供了有意義的分析框架。他通過應用紮根理論識別中國背景下組織文化的基本維度,驗證了關於組織衝突的理論模型。他還提出了中國文化背景下集體領導力的概念並開展了深入的探析。
  •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國產動畫片的信心自兩年前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近10億票房被提振以來,一路保持著高昂的創作熱情,大步流星、奮發圖強向大銀幕進軍,力爭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提升動畫片的份額,吸納更多的觀影人群。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口號,在晚晴洋務運動時期,作為整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可謂是火遍了大半個中國。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所倡導,清政府大力推廣,他在後來的《勸學篇》中有詳細敘述,在當時的西方被譽為「唯一的希望」。
  • 光明網:做好傳統文化 在網民中豎起一面旗幟
    」訂閱號精誠合作、精心推出的弘揚傳統文化和國學知識的一些欄目。   我簡要介紹一下:   去年,光明網作為重要思想領域的文化基地,不斷身體力行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拉近與網友的距離,通過網友的踴躍參加來講述身邊的故事,用親身經歷更好地感悟中國故事。這個活動舉起的一面旗幟是「每個人都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 西工青春力量!「矛盾體」學姐成長記
    他們,是你我身邊蓬勃朝氣的青年一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人生的答卷中認真書寫著關於青春的答案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西工學子理想,是他們的啟明星也許,難免迷茫在「人生不值得」的「小確喪」也許,不免困惑於「後浪」的人生該如何起航也許,……在人生的單行線上,不妨一起,與榜樣同行在青春熱力的五月,我們特別推出西工青春力量系列報導之「2019十佳大學生」風採展示
  • 老辣及有遠見的孟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孟子雖然不是皇帝,也算不上皇親國戚,但是老是操帝王老兒的事情。100多年前,清朝洋務派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裡的「中學」主要就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的思想雖過千年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任何變革一般除了需要思想的改變外,還需要「作業系統」,「西學」相比「中學」的優勢也就在此。日本的明治維新走上富強之路就是靠這個東西結合,融會貫通。
  • 北宋初期詩壇: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
    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北宋初期的詩壇的三種傾向: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以及歐陽修的詩跡。北宋初期詩壇上出現三種傾向:一種是以王禹俗為代表,學習白居易,提侶語言淺顯明白,有現實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詩歌,稱為白體。此詩全用賦體,寫面對大雪所觸發的感想:大雪酷寒,自身全家團聚,安居帝京,而北方軍民流離荒塞,深受爭伐搖役之苦,為此痛感自己未能富民安邊而自愧自責。《感流亡》一是用白描、對話和戲劇式場景,描繪了一幅感人的荒年流民圖。晚唐體的詩人,是一批和尚和隱士,其中以林最為有名。林逋(公元967-1028年)的詩越材狹窄,情調枯淡,成就並不高。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江淮同悅車型分析
    中國汽車興辦合資企業,其初衷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拿來主義。但坦白說,上面這句先賢百餘年前提出的醒世之言,卻似乎僅是一句總結大會上拿來壓壓場面的空話而已。一位汽車業內專家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是中國的自主品牌,義大利的幾大汽車設計公司也許早就倒閉了。
  • 高高舉起我們的旗幟
    均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莊嚴的《國際歌》從天際傳來,大屏幕上金色的鋼水奔流而來,在舞蹈的湧動和鋼花飛濺中,一個巨大的由鐮刀鐵錘組成的中國共產黨黨徽被澆鑄而成……這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激動人心的開場。這段舞蹈、視頻畫面及舞臺特效高度交融的特殊表演,形象地營造出革命先輩們用熱血與鋼鐵意志鑄造理想的震撼畫面。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到底,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統治下,採用西方技術發展工業,造槍炮、修鐵路,辦報紙,建學校等辦法來挽救時局危機。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
  • 《紅樓夢》:從「西崑體」到「長吉體」,透過詩風看賈寶玉的成長
    文風更是對剖析人物形象極有話語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下盛行各式文體,其中西崑體與長吉體尤甚,他們貫穿的是整個小說背景,從「西崑體」到「長吉體」的變化更是貫穿了賈寶玉的一生,此文謹依據小說前後賈寶玉的文風變化,分析故事的發展對他的心理帶來的影響。
  • 抽象藝術新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題:抽象藝術新銳劉玖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作者白芷  有如西北高原的豪邁與現代上海的活力相融合,眼前的一幅幅畫作於剎那間便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於20世紀初期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雖源自西方,但其「非比喻式」的表現形態仍與中國傳統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過往華人抽象藝術家每每於世界嶄露頭角的原因了
  • 寒竹:用三個歷史依據「化西為中」
    中共完成現代建國後,中國從政治上率先站起來,經濟雖幾經波折,但今天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唯獨在文化上、理論上還沒有真正構建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當前中國知識界的困境在於:一方面,中國學界中仍有許多人延續著「向西方看齊」的傳統。他們忘記了,如果離開中國的現實,最終只能是食洋不化,迷失在自我想像的概念遊戲中。
  • 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一時之間,「中體西用」思想在我國廣為流傳。他對盲目排外者和西學中源論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學習西學」這一問題上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對於經世救世的重要意義。張之洞的《勸學篇》在完成之後,德宗載湉讀後,發布上諭:「本日,翰林院奏,侍講黃紹箕呈進張之洞所著《勸學篇》。據呈代奏一折,原書內外各篇朕詳加披覽,持論平正通達,於學術人心大有裨益。
  • 為什麼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手相的實踐和不斷感悟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解釋一下什麼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用ae製作飄揚的旗幟
    用ae製作旗幟飄揚動畫教程0103,如果現在查看動畫發現好像這個波動是以畫面的中心點為軸在旋轉,而不是那種風吹旗幟的波浪效果,所以我們要設置下位置的偏移值,避開這個中心位置就可以了。旋轉和子旋轉,給這兩個值設置動畫可以控制這個旗幟飄動的快慢,而旗幟的皺褶是圓滑還是尖銳 我們可以調這個子影響和子縮放這個值來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