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用三個歷史依據「化西為中」

2020-12-15 環球網

目前中國思想界理論與社會實踐正面臨著錯位與脫節。中共完成現代建國後,中國從政治上率先站起來,經濟雖幾經波折,但今天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唯獨在文化上、理論上還沒有真正構建起自己的思想體系。

當前中國知識界的困境在於:一方面,中國學界中仍有許多人延續著「向西方看齊」的傳統。他們忘記了,如果離開中國的現實,最終只能是食洋不化,迷失在自我想像的概念遊戲中。另一方面,一些人從西方一神論和絕對主義那裡學來「普世主義」,而丟掉了中國「和而不同」的傳統。他們對於跟自己觀點不同的言論,輕者亂扣帽子,重者發動輿論圍剿。近年來中國知識界已經很少有腳踏實地、理性平和的思想討論。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日漸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嚴重落後於日益豐富的社會現實。隨著現有理論體系對社會實踐的解釋愈發無力,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步陷入一種話語迷失的瓶頸。這種情形再不改變,中國的思想構建將被現實的迅猛發展越甩越遠,而離開思想支撐的社會發展也將因缺乏凝聚力而難以把握方向。

在這樣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知識界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需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理論應當與實踐接軌,而不是跟理論接軌。目前,中國知識界相當多的人仍然是以與西方理論接軌為目標。中國所謂的「自由派」與「新左派」之爭看似熱鬧,實際上不是基於中國現實問題的爭論,而是把西方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和西方左翼批判理論拿到中國的思想舞臺上來相互批評,雙方都希望用西方的某種理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有理論依據的。這些觀念鬥士忘了,理論的構建是要跟現實接軌,而不是跟另一種理論接軌;是要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而不是印證某種西方理論。十八大後中央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頗有針對性。

第二,以中學為本,化西為中。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科學,仍然必須向西方學習。但是,對西方的學習必須是「以中學為本,化西為中」。「中學為體」這個口號本身是沒有選擇的,歷史的基因已經滲透和積澱在中國社會、中國民眾的靈魂中。但「西學為用」卻是錯誤的,因為體用不可分。今天的所謂中學,已非當年張之洞講的傳統意義上的儒學,而是包含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以來融進中華文化的各種西方思想,其中也包含民族國家理論與社會主義理論,包含中國在二十世紀革命與建國過程中形成的現代思想。鑑於此,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一定立足於五千年的文明史,兩千年的郡縣史,一百年的革命史,必須要用這三個歷史依據來消化和吸收西方外來文化。

中國已經處在最接近民族復興的重要關口。今天的中國,經濟並不缺乏動力,社會並不缺乏活力,缺乏的是思想與理論的構建。▲(作者是中國力研究中心主任、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寒竹:西方應當重讀今天的中國
    ,而是一個以中學為本,不斷化西學為中學的過程。」今日之中國,處處可見西學的影子,要理解今日之中國,必須要看到中國一百多年來從西方發達國家學到的新東西。看不到這一點,就不能理解中國一百多年來革命與改革的歷史。  但是,如果僅以中國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為依據,就斷言可以按照西方國家的標準來解讀中國,那就謬之千裡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歷史的原生文明,簡單移植的外來文化根本無法存活。
  • 詹思祿:天主教中國化有三點神學依據
    一、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堅持中國化對天主教而言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中國天主教自覺行為。通過天主教會建立的史實以及聖經可以找到許多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在此,我謹提以下三點:第一,從「道成肉身」的啟示看天主教中國化的合理性。基督宗教的信仰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天主在基督內啟示自己。
  • 丁耘丨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階段
    按照中西文化交通史的內在節奏,可以把西方哲學的中國化乃至整個西學中國化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明清之際(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晚清(19世紀下半葉)至上世紀70年代末;上世紀70年代末迄今。這三個歷史階段之間的中國學術思想和西方哲學本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學術思想發生的是古今之變、學統之變、學術建制之變、「三千年未有之變」,表現出明顯的、巨大的、整體性的斷裂。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明燈·第一堂
    前不久,她說大家希望有機會請我跟談一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們怎麼亂出主意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中國人討一個外國太太,或者外國人討一個中國太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嘛!當時是那麼說笑的。後來我說好啊!你們要研究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大問題。她本來說要到歐洲去有事,我說那就下一次再說。
  • 「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半個世紀後,張岱年又把它發展成為系統、完整、成熟的「文化綜合創新論」,這是在當今中國得到最廣泛認同的一種文化理論。我在進行現代新儒學研究時就十分注意三大思潮是怎樣處理中、西、馬關係問題的,不接受「全盤西化」或者「全盤中(儒)化」的觀點,也不贊成折中主義的「中體西用」論和「西體中用」論,而是十分認同二張先生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文化觀。
  • 寒竹:那些愛在「民主牆」上貼海報的人,其實最抵制民主
    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詳細解讀香港問題。 但另一方面,香港青年學生中的「獨立意識」也激起了許多愛國青年的反彈,面對猖獗的「港獨」言論,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站出來抵制和譴責。而在抵制香港校園「港獨」言論的行動中,內地學生理所當然地站在前列。這次內地女生怒撕校內「港獨」宣傳海報事件,實際上是香港校園中「港獨意識」與反「港獨意識」矛盾衝突的一次公開化,將來還有可能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衝突。
  • 「睡覺不要頭朝西」,這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睡覺不要頭朝西」,這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文/毛毛歷史講廊自我國這幾千年來的歷史一直發展到現在,也有了很多傳統的說法,這些傳統說法以及傳統思想對我們現代人也是非常有影響的。從自古這麼長時間以來,有很多人說這一種的說法是封建迷信,沒有說他們毫無理論依據,是那一些人的信口胡說,不過其實根據事實情況來看,他們其中有一些說法也是有科學依據的,一直到現在也是被大家所遵從的。
  • 西大街其實還有個三道牌樓
    西大街街景1、西大街了雖然官方已經用廣仁大街將其重新命名,但在當地仍然喜歡用西大街來稱呼它,甚至遊客問路「大爺廣仁大街怎麼走?」現存最惹眼的是西大街上的三座牌樓,既頭道牌樓、二道牌樓、三道牌樓,均始建於清代。三座牌樓東起火神廟,西達水泉溝口每隔3裡修建一座,頭道牌樓在水泉溝南口;二道牌樓在熱河文廟東文昌閣北側;三道牌樓在火神廟西南部。三座牌樓為木結構,重簷鬥拱,宏偉壯麗,高接上穹,在建築風格和形式上不盡相同。
  • 黃巖島屬於中國的歷史依據
    宋代稱今菲律賓之呂宋島為「民都洛」島,稱今菲律賓之巴拉望島為「三嶼」。[13]在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一書中,記載有民都洛島(今呂宋島)之麻逸國事。[14]元代稱今菲律賓之呂宋島為「三嶼」,稱今菲律賓之巴拉望島為「麻逸」。
  • 以歷史之名去探尋,《歷史眼·河西走廊》發現不一樣的絲綢之路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就以此地為講述主體,力求在展示西部自然風光壯麗奇美的同時,揭示河西走廊從古至今的重要歷史價值。《歷史眼·河西走廊》是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紀錄片。
  •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國產動畫片的信心自兩年前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近10億票房被提振以來,一路保持著高昂的創作熱情,大步流星、奮發圖強向大銀幕進軍,力爭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提升動畫片的份額,吸納更多的觀影人群。
  • 宜春:以「三化」建設為抓手,打通三個「最後一公裡」
    去年以來,宜春市委堅持把「三化」建設作為 「書記工程」、 基層黨建「一號工程」來推進,緊扣「四個方面定標準、六個方面立規範、一張網絡聯整體」要求,以「三化」建設推進基層黨建各項政策的落實,集中排查解決基層黨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讓「政策落實」「解決問題」「服務群眾」三個「最後一公裡」更通暢。
  • 課程系統化 教學項目化 評價統一化——校外教育優質發展的三個支點
    「三個一」活動推動了校外教育機構供給側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校外教育內涵發展。  北京校外教育誕生於1952年,截至2019年,全市共計有60餘家教育行政部門所屬的校外教育機構。兒童中心課程論主要認為,學生是課程的核心,學校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或生活為基礎,學校教學應以活動和問題的反思為核心;學生在課程開發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比較於學校課程,校外教育課程化的發展則明顯受到了兒童中心課程論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兒童興趣為導向,藉以激發兒童內在學習動機。
  • 中國共產黨科學錨定歷史方位的現實依據及理論意蘊
    對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主要矛盾的認識,是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所處歷史方位的重要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說明,只有準確把握歷史方位和人民期待,科學制定行動綱領,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三是中國共產黨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
  •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張之洞在著作《勸學篇》裡提出來的,「中學」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 一家三代都在這裡出生 一婦嬰西院舊貌換新顏
    位於靜安區長樂路536號的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西院住院樓今天正式開張啟用。這家有著70年建院歷史的滬上知名婦產科專科醫院,將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醫療服務。作為一條重要的東西向道路,梧桐樹掩映的長樂路和周圍的諸多歷史老建築記錄著上海的城市變遷。一婦嬰西院院址位於靜安區風貌保護區內,原住院樓主體建築已歷經近百年風雨。它的前身為長樂路診所,由3位由法籍設計師合夥組成的賚安洋行負責設計。
  • 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
    接著,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後登上近代中國歷史的舞臺,主張通過在中國實現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達到變革社會的目的。此時,西學的引進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層——制度層面。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受到大力宣傳,這是文化的深層——思想層面,其規模擴大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國人選擇馬列主義,是經過半個多世紀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艱苦實踐決定的,也是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
  • 老辣及有遠見的孟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孟子他媽也是牛逼的女人啊,孟母為了孟子的成長三次搬家的故事依然廣為流轉,有沒有。所以,投個好胎蠻重要的,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加油!100多年前,清朝洋務派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裡的「中學」主要就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的思想雖過千年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任何變革一般除了需要思想的改變外,還需要「作業系統」,「西學」相比「中學」的優勢也就在此。日本的明治維新走上富強之路就是靠這個東西結合,融會貫通。
  • 西安85中與西工大附中舉辦首個合作班!特色班招生簡章公布
    西工大附中教科研團隊、教學資源將全力支持市八十五中,雙方共同做大做強合作辦學。雙方師資力量強強聯合,全面助推市八十五中教育教學質量和中高考質量,保障學校教育教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2020年秋季學期起,市八十五中新高一年級將舉辦首個西工大附中合作班,該班按照「協同育人 精英培養 追求卓越」的思路,以「瞄準雙一流,衝擊頂級名校」為辦班目標,西工大附中名師參與教育教研,將西工大附中卓越管理模式移植到市八十五中。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到底,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統治下,採用西方技術發展工業,造槍炮、修鐵路,辦報紙,建學校等辦法來挽救時局危機。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