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豐言豐語 圖 | 網絡
上周寫了篇《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更需要一點莊子氣質》,受到了很多同學的喜愛。那麼,這周我就再接再厲談談孟子的氣質。
孟子大家應該很熟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名言,流行度極高。他和孔子一樣屬於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他媽也是牛逼的女人啊,孟母為了孟子的成長三次搬家的故事依然廣為流轉,有沒有。
所以,投個好胎蠻重要的,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加油!
孟子雖然不是皇帝,也算不上皇親國戚,但是老是操帝王老兒的事情。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本思想受到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追棒,毛主席「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提出也時受此影響。
大家可以對比下現在西方的民主思想,孟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來了,可見孟子的遠見及老辣。
但是,喊喊口號可以,真要這麼做,條件滿足嗎?
孟子暗暗在喊:我的初心可是希望帝王們對老百姓不要太狠,要愛護百姓,可不是不滿君上啊。
所以,孟子同時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人是分三六九等滴,君上一聽果然開心。
這個觀點一直受到執政者的認可,這是有些人既說又做比如元朝,有些人不說只做,直到現在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啊,你說這個孟子是不是很老辣!
胡適在《哲學的盛宴》認為孟子學說最核心的是「論性」:比如人本質都是善的;人的不善,都是由於「不能盡其才」。同時,胡適認為孟子比較重視個人的位置,正如我在前面所提的「民、社稷及君的順序」。
100多年前,清朝洋務派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裡的「中學」主要就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的思想雖過千年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任何變革一般除了需要思想的改變外,還需要「作業系統」,「西學」相比「中學」的優勢也就在此。日本的明治維新走上富強之路就是靠這個東西結合,融會貫通。
孔孟為首的儒家學說最大問題是不具備很強的操作性,紙上談兵與真刀真槍的幹差距可不是一點二點。
而另外一個聖賢要走得更遠一些,那就是王陽明的心學,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心學體系指導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清朝的變革為什麼失敗,不是這個指導思想問題,而是「西學」壓根沒有學到位,更談不上形成自己新的體系、系統了。
提出民主的理念到最終民主的實施差距了幾千年的距離,這也是「知」和「行」的距離。
能想到已經很牛逼,能做到才更牛逼!舉個例子,為什麼屠呦呦了不起,不是因為她得了什麼獎了,而是她的科研成果實實在在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命!
所以,大家公認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只有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儒家學派的老大,孟子是老二)、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都是知行合一的典範!
把目光聚焦到現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思想、娛樂消費等,可以說成果斐然,受益匪淺。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國學再次熱起來了有沒有。有些人企圖將國學和企業管理運營結合起來,這有錯嗎?這當然是好事也是壞事。
怎麼理解,國學的思想很多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對企業文化建設應該有幫助。
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不具備作業系統啊,怎麼落地需要工具來支撐,這個工具就是西方那套管理系統靠譜,中國的華為為什麼能成為世界500強,除了任正非及員工的能力以外,西方人那套管理體系居功至偉,說白了,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做不到這一點,國學學得再多也是死路一條!
— END —
來源:豐言豐語(微信號fyfy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