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021-02-19 手相識人術

在手相的實踐和不斷感悟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命題是在中國晚晴時期提出的。由於當時清政府自身的腐敗落後生產力低下,因此飽受世界各帝國主義的欺壓。一部分有遠見的愛國志士提出了師夷之長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愛國救國口號。就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作為本體,或者說主幹,以西方科學知識作為輔助,或者說枝幹,二者缺一不可。

中學為體:中國文化研究變易的,活性的,生命等方面有其特殊的長處。比如中醫,研究的就是生命。研究生命的出生成長壯大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而不似西醫研究組織器官細胞基因實體結構。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是鮮活地流動地,不是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的堆砌,我可以斷定,隨著人們對生命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中醫取代西醫是必然歸宿,雖然現在情況並不樂觀,但這不過是個階段。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隻手掌。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每個人雖然都有一雙手,但手上的細節會有千差萬變的差異。那麼根據這個對應關係,不同的手相對應不同的人,我們只要讀懂這個人的手相,就讀懂了這個人。對於手相學這種相似卻又都不同的現象,就是氣學文化巨大的施展場地。但由於氣學研究的就是不確定性,因此這一畝三分地也特別容易滋生迷信。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個想像空間太大了,沒法判斷對錯。

西學為用:我認為西學的代表就是科學。科學研究邏輯的,可重複的,不變模式的。科學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力工具,是生產力的第一推動力。無論把科學推高到多高的地步,你永遠不能說科學和對的之間劃等號。科學在研究物理、化學、數學方面不可取代,但在研究經濟、社會、政治、生命方面有巨大的局限性。科學只能在這方面解釋,解釋的清清楚楚邏輯分明,但卻不能應對。一旦用科學的方法預測經濟發展,社會形態,國家治理等方面,和巫師算命盲人摸象沒有區別,有還不如沒有。

中學和西學,或者說科學和氣學,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就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在同一時間既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波,它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因此不要把中學和西學作為排斥對象使用,而應該把它們合起來使用。

手相具有變易的但是有規律可循的,相似的卻又是不同的,這是中國文化氣學的施展場地。但為了規避最後走向迷信的道路,必須引入科學,把一些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在手相上的展示具體化可視化。在最後的表達上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如此這般才能使手相學走向成熟。

白郎

                        2020年11月3日

相關焦點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名詞解釋(第38句)
    [中體西用]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 高考歷史簡答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內容
    高考歷史簡答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內容 2012-11-09 10:1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老調重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代是否合理呢?
    某日,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政論貼,作者先是提出一個問題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今的政治現實社會現實下,是否合理?然後輕易下了一個否定的結論。接著,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長篇累牘的比較了清末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敘述中,他著重強調了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核心概念是清朝最終失敗的根因,而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則是源於日本高層「全盤西化」的決策。
  •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張之洞在著作《勸學篇》裡提出來的,「中學」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
  • 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一時之間,「中體西用」思想在我國廣為流傳。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因此,所謂「勸學」,也就是要人們在新舊學說雜然相處的時候,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他對盲目排外者和西學中源論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學習西學」這一問題上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對於經世救世的重要意義。
  • 智明星通營利的背後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COK
    《Clash of Kings》(以下簡稱cok)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ios收入榜top 10,智明星通母公司中文傳媒也在近日發布的半年財報中透了底,智明星通2015上半年主營業務營收9.98億,實現淨利潤1.16億,而2014年智明星通全年營收為9.27億。今年我們就來聊聊,這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cok。
  • 何兆武:「中學」與「西學」之爭,是一個偽命題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尖銳激烈的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主張維護中學的正統地位,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則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且要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從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到五四運動時期,中學與西學的鬥爭達到了高潮,最終西學取得了勝利。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明燈·第一堂
    前不久,她說大家希望有機會請我跟談一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們怎麼亂出主意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中國人討一個外國太太,或者外國人討一個中國太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嘛!當時是那麼說笑的。後來我說好啊!你們要研究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大問題。她本來說要到歐洲去有事,我說那就下一次再說。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什麼斷了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初為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加以論述。只是轟轟烈烈的洋務派運動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到底,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統治下,採用西方技術發展工業,造槍炮、修鐵路,辦報紙,建學校等辦法來挽救時局危機。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歷史局限性,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目了然。「體」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銀銅鐵鋁。
  • 中學西學爭高下(國家命運·西學東漸·連載43)
    在中國近代,隨著西學東漸的發展,源流之辯和體用之爭成為精英階層甚至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那個時代最鮮明的特色。這種辯爭不僅僅局限於學術層面,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老子化胡為佛」與「西學中源」「西學中源」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論調。
  • 老辣及有遠見的孟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但是,喊喊口號可以,真要這麼做,條件滿足嗎?孟子暗暗在喊:我的初心可是希望帝王們對老百姓不要太狠,要愛護百姓,可不是不滿君上啊。所以,孟子同時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人是分三六九等滴,君上一聽果然開心。這個觀點一直受到執政者的認可,這是有些人既說又做比如元朝,有些人不說只做,直到現在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口號,在晚晴洋務運動時期,作為整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可謂是火遍了大半個中國。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所倡導,清政府大力推廣,他在後來的《勸學篇》中有詳細敘述,在當時的西方被譽為「唯一的希望」。
  •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豆福傳》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國產動畫片的信心自兩年前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近10億票房被提振以來,一路保持著高昂的創作熱情,大步流星、奮發圖強向大銀幕進軍,力爭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提升動畫片的份額,吸納更多的觀影人群。
  • 洋務派為反對守舊派,提出中體西用說
    在馮桂芬提出「主輔說」以後,洋務派的代表們又分別提出了「體用」「本末」「道器」「形上形下」等不同說法,但他們的文化觀念是基本相同的,都沒有脫離「中體西用」的文化格局。所謂「體用」,是中國哲學特有的一對範疇,它被用來表述本體與作用的關係。「體」是內在的、根本的,「用」則是「體」的外部表徵。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並不追求一種哲學的深思和文化的思辨,它只是用比較表層的語義來確認一種大眾化的行為選擇。
  •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世嘉三廂的新密碼: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本報記者 黃少華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4    [列印] [關閉]     與「唯美主義」的兩廂世嘉不同,世嘉三廂設計之初,考慮更多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是完全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的一款新車。與兩廂世嘉一脈相承,世嘉三廂同樣源自雪鐵龍C4平臺,動力匹配和世嘉一樣,採用1.6L和2.0L兩款發動機,以及五速手動和四速自動變速箱,不過在外形設計上,三廂結合了中國消費者喜好的審美觀,整車造型時尚動感,突出運動風格。
  • 李欣然 |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兼論晚清「《格致古...
    中、西學的異同關係是近代中國人面臨西學時的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在甲午前後,這個問題絕非只有一種答案。主張中西相通者認為中學與西學的區別只是乍看下去如此,經過融會貫通的努力,最終可以消弭這種對立,形成一個「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術整體;主張中西相異者則認為中西雖不乏共通之處,但歸根結底是有差別的,「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
  • 明清之際「西學中源」
    以傳教士為媒介的西方異質文明的傳入,為中國士大夫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促使他們去了解西學,認識西方文化,並嘗試解決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問題。明末李之藻、徐光啟等學者接受西學,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天文數學、農學水利等書籍,他們看到西學與中學之間在自然科學乃至宗教、道德方面體現出來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處,由此得出「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並進而提出「會通」、「超勝」的主張。
  • 中學是天空,西學是井口,以西觀中是以井口之心度天空之腹
    現在中國的學術在範式上屬於西學,這導致,學校教材、學術專著、媒體報導、專家演講,都是在依據西學的標準評判中國文化。但是,中國文化是獨特的、精深的,其獨特和精深程度遠遠超越西學的解釋力和想像力,這導致其對中國文化的評判是自說自話的、坐井觀天的,當然也是錯誤的、荒唐的。
  • 明治維新和大清西學之比較想到的
    從歷史來看,當初日本明治維新是從向西方學習文化,生活方式等開始的,實際上也是先從文科學起,才開始理科例如軍工等,而我們大清因為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以是從理科學起的,引進了現代化的海軍,陸軍軍工鐵甲炮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