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版圖中,有一個形似如意,西北東南走向的區域,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而甘肅省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裡,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而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就以此地為講述主體,力求在展示西部自然風光壯麗奇美的同時,揭示河西走廊從古至今的重要歷史價值。
《歷史眼·河西走廊》是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紀錄片。該片以「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為主題,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現了從漢代至今約兩千年的時間裡河西走廊的歷史和文化變遷,力求凸顯河西走廊的自然、人文魅力及其在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顯著地位。
專業的拍攝團隊
呈現更為壯觀的塞北風光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對河西走廊的自然風光進行了專業的展示。片中自然風光的取景由總導演趙啟辰、總撰稿鄧建勇和學術顧問沙武田一道採風獲得,紀錄片的攝影指導則為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
在紀錄片的準備初期,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趕赴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境的大型拍攝。美國攝影師科裡·羅素·布朗則於夏季在河西走廊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拍攝。《歷史眼·河西走廊》生動地展現了河西走廊地區特有的自然風貌,蒼茫的天空下,無數的馬匹在草場奔跑,溪水靜靜的流淌,塞北風光盡收眼底。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在自然風光的展示中選取了眾多的航拍鏡頭,航拍鏡頭的廣泛使用將河西走廊風光的豪邁、闊大展現地淋漓盡致。祁連山覆蓋的積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河水奔流而下,源源不斷流進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東西兩側,是石羊河和疏勒河,這三大水系成為孕育河西走廊生命的搖籃。塞外的陽光透徹而熱烈,黑河的水清澈見底,奔流不息;祁連山脈的積雪閃爍著白色的光,和藍天白雲映襯著;一覽無餘的草原,綿延無盡的綠色是生命的象徵。
不一樣的講述方式
將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以歷史為切入口,對河西走廊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進行了系統、詳細的梳理。節目組通過情景再現、動畫重現、實景展示等多種方式為觀眾提供更加直觀、全面的了解河西走廊歷史的渠道。《歷史眼·河西走廊》以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為講述起點,跨越千年的時光,為觀眾重現歷史記載中的河西走廊。
2014年初,創作組啟動了《歷史眼·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現拍攝。趙啟辰帶領創作團隊輾轉全國10個影視基地,一共拍攝了230場情景再現,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演員們的精心演繹,使得原本在史書中沉睡的故事一個個鮮活起來,也使得那些在觀眾腦海中印象模糊的歷史推進者從書本中走出,在觀眾心中樹立起更加直觀、生動的人物形象。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善於尋找浩瀚歷史中微小的事件作為敘述的開端。在第三集《驛站》中,1990年考古發掘的懸泉置驛站的遺址以及出土的竹簡是此次敘述的主角。紀錄片通過對竹簡《元康五年懸泉置過長羅候費用薄》所記錄的事件的重現演繹,向觀眾再現了長羅侯常惠在西域建功立業的風雲往事,展現了河西走廊這一戰略通道在漢朝經營西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並沒有簡單的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對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宏觀的描述,而是在遵循時間線索的基礎上,選取了更加微觀的敘述點,分主題對河西走廊的發展進行介紹。紀錄片的主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這一點從各集的小標題中可以一探究竟:《使者》《通道》《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這樣的安排使得紀錄片講述的脈絡更加清晰,從而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河西走廊千年的歷史,呈現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在塞外生長出的文化之果
凸顯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
當面對河西走廊璀璨的星空時,人們或許會被歷史帶來的迴響深深震撼,而永遠不會被風沙泯滅的,則是那世代相傳的燦爛文化。
魏晉時期,中原大亂,河西走廊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庇佑了遷徙至此的儒家學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紮下根脈,並最終東漸反哺中原,成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來自恆河兩岸的佛教文化開始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以曇無讖、鳩摩羅什為代表的佛教徒採用譯經、造像等方式在這裡弘揚佛法,開啟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同時也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寶貴的佛教遺產。
河西走廊的文化,積澱了數年曆經數代,終於在唐代綻放出了燦爛的花朵。自公元334年樂僔和尚於敦煌開闢第一個石窟起,此後數百年裡三危山下、鳴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洞窟,日出月落,斧鑿聲聲,敦煌佛窟的營建,從未在如流的歲月中停止。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以敦煌220號石窟的營建為例,細細講述了敦煌石窟是如何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並成為大唐盛世縮影的經過。大唐王朝的富庶與開放使得唐代成為自漢以來的第二個鼎盛時期,位於與西方溝通的樞紐地帶的河西走廊也日趨繁榮,敦煌也成為史書中形容的「華戎所交第一大都會」。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文化在這裡發生碰撞和交融,而敦煌石窟則是文化融合最集中、最精美的體現。
中國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與來自印度和中亞地區的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獲得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到了隋唐時期,這種混血藝術逐漸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從而醞釀出中國美術的黃金時期。從敦煌220號石窟中人們可以看出敦煌的藝術風格進入了全新的中原唐風時代,在逐漸擺脫了印度、波斯的影響後,敦煌藝術完全獨立成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正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先生所說「220窟的壁畫,構圖設色都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裝飾畫。」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後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註定要從這裡穿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對於生活在古代中原的人們來說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不變的夢想。幾千年過去後,河西走廊不僅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必經之地,也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不變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