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之名去探尋,《歷史眼·河西走廊》發現不一樣的絲綢之路

2020-12-20 深度文娛

在中國的版圖中,有一個形似如意,西北東南走向的區域,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而甘肅省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裡,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而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就以此地為講述主體,力求在展示西部自然風光壯麗奇美的同時,揭示河西走廊從古至今的重要歷史價值。

《歷史眼·河西走廊》是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紀錄片。該片以「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為主題,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現了從漢代至今約兩千年的時間裡河西走廊的歷史和文化變遷,力求凸顯河西走廊的自然、人文魅力及其在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顯著地位。

專業的拍攝團隊

呈現更為壯觀的塞北風光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對河西走廊的自然風光進行了專業的展示。片中自然風光的取景由總導演趙啟辰、總撰稿鄧建勇和學術顧問沙武田一道採風獲得,紀錄片的攝影指導則為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

在紀錄片的準備初期,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趕赴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境的大型拍攝。美國攝影師科裡·羅素·布朗則於夏季在河西走廊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拍攝。《歷史眼·河西走廊》生動地展現了河西走廊地區特有的自然風貌,蒼茫的天空下,無數的馬匹在草場奔跑,溪水靜靜的流淌,塞北風光盡收眼底。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在自然風光的展示中選取了眾多的航拍鏡頭,航拍鏡頭的廣泛使用將河西走廊風光的豪邁、闊大展現地淋漓盡致。祁連山覆蓋的積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河水奔流而下,源源不斷流進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東西兩側,是石羊河和疏勒河,這三大水系成為孕育河西走廊生命的搖籃。塞外的陽光透徹而熱烈,黑河的水清澈見底,奔流不息;祁連山脈的積雪閃爍著白色的光,和藍天白雲映襯著;一覽無餘的草原,綿延無盡的綠色是生命的象徵。

不一樣的講述方式

將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以歷史為切入口,對河西走廊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進行了系統、詳細的梳理。節目組通過情景再現、動畫重現、實景展示等多種方式為觀眾提供更加直觀、全面的了解河西走廊歷史的渠道。《歷史眼·河西走廊》以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為講述起點,跨越千年的時光,為觀眾重現歷史記載中的河西走廊。

2014年初,創作組啟動了《歷史眼·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現拍攝。趙啟辰帶領創作團隊輾轉全國10個影視基地,一共拍攝了230場情景再現,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演員們的精心演繹,使得原本在史書中沉睡的故事一個個鮮活起來,也使得那些在觀眾腦海中印象模糊的歷史推進者從書本中走出,在觀眾心中樹立起更加直觀、生動的人物形象。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善於尋找浩瀚歷史中微小的事件作為敘述的開端。在第三集《驛站》中,1990年考古發掘的懸泉置驛站的遺址以及出土的竹簡是此次敘述的主角。紀錄片通過對竹簡《元康五年懸泉置過長羅候費用薄》所記錄的事件的重現演繹,向觀眾再現了長羅侯常惠在西域建功立業的風雲往事,展現了河西走廊這一戰略通道在漢朝經營西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並沒有簡單的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對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宏觀的描述,而是在遵循時間線索的基礎上,選取了更加微觀的敘述點,分主題對河西走廊的發展進行介紹。紀錄片的主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這一點從各集的小標題中可以一探究竟:《使者》《通道》《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這樣的安排使得紀錄片講述的脈絡更加清晰,從而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河西走廊千年的歷史,呈現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在塞外生長出的文化之果

凸顯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

當面對河西走廊璀璨的星空時,人們或許會被歷史帶來的迴響深深震撼,而永遠不會被風沙泯滅的,則是那世代相傳的燦爛文化。

魏晉時期,中原大亂,河西走廊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庇佑了遷徙至此的儒家學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紮下根脈,並最終東漸反哺中原,成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來自恆河兩岸的佛教文化開始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以曇無讖、鳩摩羅什為代表的佛教徒採用譯經、造像等方式在這裡弘揚佛法,開啟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同時也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寶貴的佛教遺產。

河西走廊的文化,積澱了數年曆經數代,終於在唐代綻放出了燦爛的花朵。自公元334年樂僔和尚於敦煌開闢第一個石窟起,此後數百年裡三危山下、鳴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洞窟,日出月落,斧鑿聲聲,敦煌佛窟的營建,從未在如流的歲月中停止。

紀錄片《歷史眼·河西走廊》以敦煌220號石窟的營建為例,細細講述了敦煌石窟是如何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並成為大唐盛世縮影的經過。大唐王朝的富庶與開放使得唐代成為自漢以來的第二個鼎盛時期,位於與西方溝通的樞紐地帶的河西走廊也日趨繁榮,敦煌也成為史書中形容的「華戎所交第一大都會」。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文化在這裡發生碰撞和交融,而敦煌石窟則是文化融合最集中、最精美的體現。

中國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與來自印度和中亞地區的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獲得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到了隋唐時期,這種混血藝術逐漸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從而醞釀出中國美術的黃金時期。從敦煌220號石窟中人們可以看出敦煌的藝術風格進入了全新的中原唐風時代,在逐漸擺脫了印度、波斯的影響後,敦煌藝術完全獨立成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正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先生所說「220窟的壁畫,構圖設色都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裝飾畫。」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後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註定要從這裡穿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對於生活在古代中原的人們來說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不變的夢想。幾千年過去後,河西走廊不僅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必經之地,也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不變的重要價值。

相關焦點

  • 河西走廊,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和有著豐富歷史遺存的絲綢之路一樣,這段通道上,也是遺蹟眾多,長城第一墩便是其中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但至今,有很多人還不明白古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古絲綢之路的大致情況以及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絲綢之路正如其名,在這條逾七千公裡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產自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這個東亞強盛國度繁榮文明的象徵。比如: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以及還出土了不少漢晉時期的絲織品;二十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新疆樓蘭發掘出東漢時期的絲綢製品殘片,包括一幅寫著「延年益壽」隸書字體的錦面等。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對這一點恐怕並不甚了了。深入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絲綢之路與其說是一段史實,不如說是一個被塑造出的概念。而人們為何要塑造它?這個問題的背後蘊含著別樣深意。
  • 對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絲綢之路
    但以那時候的中華民族及國家遍布狀況看,這條商路依然是按段拼湊產生的,巴蜀綢緞在這裡條商路上,應是逐段逐段由沿路不一樣中華民族的生意人開展裝運,接力賽一般地輾轉售賣到南亞和西亞,最終抵達地中海地域。這條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直到如今仍是世界各國絲綢之路文明行為學術研究的探尋目標,因為歷史資料及出土文物的貧乏,迄今仍沒有清楚的歷史時間相貌。
  • 絲綢之路,從歷史走到今天
    據統計,僅絲綢之路中國段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每一處都帶著歷史的溫度,綿延著光華。本版特輯其中3處風光,它們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瑰麗存在,足以證明這條古老通道的美與傳奇。 陝西:悠悠古道源西安 西安,悠悠絲綢古道的起點。今年9月,2014中國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博覽會將在西安舉辦。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葛劍雄 | 絲綢之路與西南歷史交通地理
    為什麼說「絲綢之路」是先從西向東開闢的呢?可以舉出好多例子證明,最早的交通是從西向東發展的。現在的河南安陽,也就是商朝後期的首都,發現過一個古墓。墓主是商朝的一個王后,叫婦好,死在3 200多年前。這個墓裡發現的玉器,經鑑定是用和田青玉製造的,和田青玉產在新疆和田地區南面崑崙山裡。
  • 中外青年十天重走「海上絲路」 探尋歷史、文化與發展
    信息 中外青年十天重走「海上絲路」 探尋歷史、文化與發展 ,64名中外營員結束在浙江、福建、廣東三省的活動返回北京,並展示通過夏令營活動形成的對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文化的思考與實踐成果。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河西走廊,一條貫通古今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歷史與未來之間公元前126年,張騫從遙遠的西域神奇歸來,京城為之轟動。張騫將西域諸國豐富的物產、奇異的風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漢武帝和眾大臣做了詳細匯報。張騫的講述,讓包括漢武帝在內的所有人都聽得入了迷。司馬遷稱讚張騫通西域的壯舉有「鑿空」之功。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
    【編者按】有人說:絲綢之路名不符實?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絲綢之路上賣得最多的是絲綢嗎?絲綢之路在唐代以後就消失了?玄奘與悟空走的絲綢之路是一樣的嗎?這些歷史教科書上答得似是而非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張騫的兩次出使,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建立了持續的外交關係,而且使得中亞和漢朝的商旅不絕於途,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礎。張騫的出使,也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礎,此後,中原王朝與西域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張騫出使表現出的堅韌、愛國、勇敢等精神表明,一個國家制定大的戰略,還要有能人與決策者一起實現,張騫與漢武帝就互相成就了「鑿空」西域與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 穿越歷史的絲綢之路
    展覽規模不大,投入也不大,不是什麼大「製作」,展品不過100來件,而且大都是仿複製品,雖然要收7歐元的門票,然而義大利是時尚之國,義大利人以高品位的審美眼光著稱於世,儘管盧卡只有不到10萬人口,也鮮有外地遊客,但是,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並且讚嘆不已。從觀眾的溢美之詞中,反觀這個展覽,或許有所啟迪。由於題材是古代延續影響到現在的大家普遍熟悉和關注的,觀眾沒有陌生感。
  • 絲綢之路之神奇,育河西走廊之富饒,值得你去觀賞!
    在中國的地形圖上,一條雄偉的山脈橫亙在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俯瞰河西走廊,這就是古代被匈奴稱為「天山」的祁連山,千百年來,由於特殊的地形和氣候,祁連山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山脈,發源於祁連山的河流滋養著河西走廊的綠洲,孕育著河西走廊乃至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可以說,祁連山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巔峰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時至今日,中亞地區和我國新疆仍保留著一些宗教文化的歷史遺存。  古代絲綢之路對當代的啟示  第一,古代絲綢之路具有豐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昭示了古代歐亞之間文明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揭示了歐亞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歷史軌跡和歷史規律。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等,是長江下遊重要的海港城市。其中,又以揚州銅鏡最為著名,因為其鑄造工藝之高、價格之高,成為了外國王室競相購買的稀世珍寶。在眾多考古發現的唐代的海船大多是揚州所產,可見當時揚州的造船業也較為發達。揚州是國內瓷器的集散地,國內的瓷器也大多經過揚州港遠銷海外。
  • 跟著習近平學歷史:屹立千年不倒,走進「天下第一雄關」
    雖然是因為長城而誕生,但是,明朝以前,嘉峪關是有關無城,而在嘉峪關關城建設之前,河西走廊的長城卻已經有了千年歷史了,幾乎和絲綢之路一樣悠久。中華長城,縱橫萬裡,雄峙千年。長城的修築持續了兩千餘年。秦、漢、明是中國古代三個大規模修建長城的時代,三個時期修建的長城長度都超過了萬裡。
  • 河西走廊,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這裡,有地球上除海洋外所有的地貌特徵:大漠,戈壁,丹霞,綠洲……,這是大自然的饋贈,這裡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每個西北人深感自豪的地方,這裡就是----河西走廊!在今天,沿著祁連山脈,依次分布著六座城市: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
  • 絲綢之路:人類的大地之歌
    」故事的作家撰文,從文化維度重溫古老「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和情感積澱。中國古代神話基本上都保留在先秦時代,給先秦畫上句號的司馬遷的《史記》與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在記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同時也記錄了許多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而那些歷史人物也常常人神不分。漢武帝董仲舒獨尊儒術以後,神話退出中國主流文化,散落民間。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茅盾寫了《神話研究》,袁珂傾其一生研究整理中國古代神話。最動人的就是崑崙神話。
  • 河西走廊這四座城市,不僅是歷史名城,更是中國夢的起源!
    塞上江南——張掖,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素有「金張掖」之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風,構成了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西部名城酒泉,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為古代絲綢之路入關後第一重鎮,「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