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似明月我似霧,霧隨月隱空留露。君善撫琴我善舞,曲終人離心若堵。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魂隨君去終不悔, 綿綿相思為君苦。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愛情兩綿綿,情難捨、意難斷。無論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是相守一生的鴻雁,愛情兩個詞總是充斥在每個人的心間,或是梁祝般的悽美,也或是張生與鶯鶯的婉轉,每一段都有令人感傷又略帶惋惜的故事。
如果說我最愛聽誰的愛情故事,想必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了,無論是私定終生的離家出走,還是當壚賣酒的一份樸實,至少是一種幸福和美滿。
其實在軍閥混戰的民國也有一段令人敬重的愛情,像極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雖然沒有那麼完美,但也做到了白首不相離的一人心,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富有傳奇色彩的蔣佐梅。
相識是緣,相守是分
愛情是一場春雨,在你苦等甘霖時溫潤你的心;愛情是夏天的風,在你酷熱難耐時清涼你的心;愛情是秋天的紅葉,在你倍感悽冷時溫暖你的心;愛情是冬日的暖陽,在你踏雪前行時融化你的心。
每個人的愛情都是一場緣分,只是或早或遲而已。
1913年23歲的佐藤屋登奉日本駐華公使館的命令跟隨著一位醫生從北京去往了河北保定,她的任務是照顧北洋政府一名叫蔣百裡的將軍。
在此之前她並沒有見過這個人,只是聽說他是中國保定軍官學校的校長。幾天以前因為向政府索要軍費不得,一怒之下拔槍自殺,好在這一槍打偏了沒有傷中要害,他們是應北洋政府的要求來給他治傷看病的。
經過一番診治之後,醫生覺得蔣百裡身體沒有什麼大礙,但是心理上留下了嚴重的陰影,需要有人照顧和寬慰。
在上級研究之後,這位名叫佐藤屋登的女護士便留在了蔣百裡的身邊,一邊照顧他的起居,一邊開導他日漸沉淪的內心。
蔣百裡年輕時曾在日本陸軍學校留學,和這位年輕貌美的姑娘交流起來毫不費力,而且這位姑娘的中文也說的不錯,他們兩個時常坐在一起閒聊往事。
佐藤屋登對這位曾在日本陸軍學校將日本天皇佩劍帶走的中國將軍敬重不已,常常勸導他國家培養不易,要好好活著報效祖國。而蔣百裡則對眼前這位溫柔體貼的日本姑娘心生愛意。
常言道好景不長,在蔣百裡還未表達愛慕之心時,這個姑娘已經回到了北京,他也覺得他們兩個註定是有緣無分,可常言又說緣分天定,天意難違,當蔣百裡辭掉校長的職務去往北京一家醫院療養時,照顧他的又是這位來自日本的姑娘。
此時的蔣百裡已經深深愛上了佐藤屋登,他覺得如果再次分離,他將再也無法挽留住佐藤屋登的心,於是蔣百裡通過總統向日本公使館表達了想要迎娶佐藤的心意。
佐藤對於蔣百裡的舉動感到意外,在醫生的勸導之下她覺得離開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她回到了日本,並向蔣百裡說從未有過這樣的想法。
愛是深沉的更是無法自拔的,相思成疾的蔣百裡多次向在日本的佐藤寫信,表達心中的愛意。
蔣百裡更在信中寫道要到日本去尋找佐藤,如果不能迎娶到她,他寧願死在她的面前,佐藤何嘗又不喜歡這位英氣逼人的中國軍官呢?
但父母的反對讓她徹底失去了主意,不知所措的佐藤將百裡的來信遞到了父親的手裡。
面對如此痴情的蔣百裡,佐藤的父親料想女兒如果嫁給他一定是幸福的。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為了女兒的幸福,佐藤的父親選擇了放手,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經過一年多的苦苦追求,蔣百裡最終如願以償娶到了他深愛的姑娘,兩個人如約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得一人心,白首不離
一生只愛一個人,無論是滄海桑田,還是天涯海角都與你相隨相伴,只有山無稜、天地合的那一刻才敢與君訣別吧。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似乎是童話裡的故事,可蔣百裡和佐藤卻將此演變為了現實。
婚後的兩個人過的幸福美滿,蔣百裡閒來無事的時候總是陪伴在妻子的左右,不僅手把手的教授她傳統的中國文化,還給她起了一個別有意義的中國名字"蔣佐梅"。
我猜大概是蔣百裡先生酷愛梅花話,也或是取自"梅花香自苦寒來",畢竟他們的愛情還是有些波折的。
1938年11月正當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時刻,蔣百裡先生不幸病逝,這位為中國近代軍事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陸軍上將從此成為了歷史。
與他相守24年的蔣佐梅聞聽噩耗痛苦不已,面對瘋狂屠戮中國人的日軍,她選擇了繼承百裡先生的遺志。
在中國只講漢語的她已經將自己看做是一名真正的中國人,她走上了抗日的戰場,憑藉多年的護理經驗照顧著前線負傷的抗日英雄們。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著她所熱愛的這片土地,即便是到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這位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的老人也未曾回過一次日本,說過一句日語。
四朵金花,朵朵耀眼
每一個新生的生命似乎都是愛情的見證也是愛情的結晶,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的生物,則是與生俱來,言傳身教的能力。將自身的優勢和觀念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給後人。
蔣佐梅和蔣百裡先生一生孕育了五朵金花,可惜的是大女兒蔣昭早夭,沒能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
但餘下的四位姑娘卻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份精彩,二女兒蔣雍曾在香港讀書,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便在父母的要求之下回到了大陸,參加到抗日戰爭當中救助戰場上退下來的傷員。
四女兒蔣華後來留到了比利時,在比利時一直為華僑的教育事業不斷的奔波,更在錢學森歸國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協助錢先生回國。
五女兒蔣和一直定居在北京,她的那一句"陳伯達是畜生"可以說是頗具乃父的英雄氣概。
至於三女兒則是如今人人皆知的當代女歌唱家、著名音樂教育家,錢學森先生的夫人蔣英女士。
1978年蔣佐梅這位88歲的老人離開了人世,雖然沒能與蔣百裡先生白頭到老,但她卻在這婚後的64年裡默默著踐行著百裡先生的遺志。
去世以後她的墓碑上僅僅撰寫了"蔣佐梅"三個字而已,這也顯示了這位經歷滄桑的老人對於自己是中國人身份的認可和那種不為名利的豁達,坦然面對人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