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虹口第三中心小學學生接種甲流疫苗。張棟 攝
2700萬人接種甲流疫苗之後
12月1日,衛生部通報目前共有4人接種疫苗後死亡。雖然通報指出其中3人死亡和疫苗無關,另一死因還在調查。
人們對疫苗還有不信任,其來源於不了解。
它究竟和病毒是什麼關係?它是如何發揮效用的?為什麼會有副作用?儘管這些問題被人問過無數遍,但所有的答案都被太多專業術語包裹著,讓人不敢親近也不得要領。
本組稿件中第一篇希望以事實和數據來為疫苗正本清源;第二篇帶你進入一個微觀世界,感受我們體內的疫苗如何工作。
「又是一個問疫苗的。」張清平(化名)掛了電話後說道。
自從9月21日北京在全國率先啟動國慶慶典人員甲流疫苗接種後,張清平似乎每天都會接到一個詢問疫苗是否安全的電話。
身為國家疾控中心的一個普通工作人員,他的意見自然成為親友們衡量是否接種疫苗的某種標準。
這是種全球性的疑慮
中國、美國、法國在疫情初期都出現了疫苗接種率低的現象,專家認為民眾對其太不了解
對接種疫苗有疑慮的人,並不只是張清平的親友們,這種顧慮是全球性的。
法國的接種運動已開始了一個多月,政府專門成立1080個接種中心,但民眾對接種甲流疫苗的熱情並不高:願意接種疫苗的人數從今年6月份的六成下降到了9月份的四成,而願意接種的醫護人員僅佔26%。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美國醫護人員身上,在341家醫院中,接種率七成以上的醫院僅佔37%,拒絕接種的醫護人員大多擔心甲流疫苗會引發副作用。
在中國,醫護人員屬於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群。到上月中旬,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不到20%的醫護人員接種了疫苗。
院長吳海濤說,有些人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但今年,他們決定「等等再說」。某媒體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200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54%的人表示不想接種。
大家具體在擔心些什麼?吳海濤說:「這是個新疫苗,究竟安全性如何,都不了解。」
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低不只是全球性還是歷史性的。
美國記者勞裡加勒特做過調查,美國經歷「西班牙大流感」後,流感疫苗接種率也不高。在1968年到1974年之間,美國接種流感疫苗人數最多的時候發生在1968年流感暴發期間,但也只有10.7%的人接受了注射。1975年,加利福尼亞的許多疫苗都壞在了倉庫裡。
國內一流行病專家說,人們一般都願意靠自身免疫力來制服流感。
許多官員也表示出平和心態。
「擔心是正常的,不擔心才奇怪。」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預防所副所長盧莉說,專家們講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判斷。」
不是一個新疫苗
專家黃建始說,流感疫苗就像月餅,每年製作工藝相同,今年只是餡不同,用了新毒株
黃建始是個願意給老百姓講道理的人,而且能夠講得有趣生動。
他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流行病學教授。他發現太多專家用太多專業術語在講解疫苗生產原理和過程,「毒株」、「滅活」、「裂解」等詞語最後只會讓公眾聽得霧水滿頭。
疫苗其實是用毒株殘破的肢體製成的。
揭秘疫苗「副作用」之謎
疫苗引導免疫系統攻擊病毒時,人體內會變紅、發熱;疫苗中雜質也會引發副作用。
- 揭秘
在人類與傳染病奮戰的數百年裡,疫苗是一支驍勇善戰的防身武器:與其等到被感染之後治療,不如提前建築堅固圍牆,將病毒隔離於人體之外。
長了眼睛的病毒
子彈———靶位。這種對應關係,同樣可以形容病毒和受體。甲流病毒也不例外,它的表面長滿疙瘩,張牙舞爪,而這些疙瘩就是它所攜帶的子彈。進入人體呼吸道之後,它們會分散開來,各自尋找合適的靶位———人體各個細胞表面的小孔,即蛋白受體。每一個疙瘩似乎都有一雙眼睛,能準確分辨出各自的受體,鑽進小孔,與細胞結合。「這好比鑰匙和鑰匙孔的關係。」中國疾控中心張國民博士說。而病毒身上的某些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則會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被人體免疫攻擊。這些物質又稱為抗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