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烈炯的《生成語法理論》中寫道,「語言學是科學,他和其他科學一樣,描寫一些極為平凡的事實,並且提出科學假設或理論來解釋這些事實。」
牛頓指出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落,而語言學家也一樣,觀察到語言世界的普遍現象,研究分析背後的原因。
一句話從氣流變成語言,這個複雜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make在不同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涵義?
為什麼在說英語時我們的性格常常比說中文更加保守?
通過研究語言學的字句語法、基礎理論,應用語言學家試圖解決語言世界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進行語言教學,如何翻譯,如何建立語言規範等等。
去學習、使用一種語言,代表我們需要去了解這門語言使用者所處的文化生活。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使用者和世界之間的關係,也影響著我們理解別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彩虹有幾種顏色?英語國家的人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六種。而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認知裡,我們明確的知道彩虹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
如何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英語國家的人會說「I miss you so much」。而我們會說「四季該很好,你若尚在場。」,我們會說「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應用語言學家便是去連接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習慣的那座橋梁。
而近幾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等學科的發展對於應用語言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9年的AAAL重點討論了AI、網際網路對於語言學習、教學產生的幫助,而今年BAAL的主題則是應用語言學面臨的挑戰。
翻譯學這類語言學大類之下的子學科,也不再局限在翻譯技巧、翻譯能力。譯後編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認知、翻譯過程中的大腦活動早已經興起。用corpus做大規模數據對比之下的研究也非常常見。未來這個趨勢會更加明顯,純文本類研究逐步向更宏觀的理論命題發展。
如果你也對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感興趣的話,那麼重點來了!
5月21號周四晚八點,鹽趣邀請到來自UCL應用語言學博士王老師與大家做一場關於應用語言學的分享。
在講座中,老師將會從實際案例出發,解釋不同語言對於認知所產生的差異對於語言教學翻譯等應用的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和認知神經學的發展對於應用語言學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除此之外,老師也會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分享如果想在學術或者職業發展中選語言學專業,本科該如何選擇專業,以及如何補充自身需要的技能。講座還設有專屬問答環節,可以直接與專家在線交流,詢問自己最好奇的問題。也可以掃描上方海報二維碼了解鹽趣應用語言學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