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陷入到信用卡負債的困境呢?
也許有人會回答:消費過度、投資創業、被人盜刷、銀行虛高的授信額等等。
不難看出,造成信用卡負債的大部分原因,都在於持卡的用途。
也許會有人感慨「非戰之罪」,事實上不是如此。
信用卡自身定位只是一種短期周轉工具,如果「不借不貸」自然能夠「無債無憂」。
在疫情影響的2020年,信用卡逾期的數據呈現攀升趨勢。
據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54.28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4%。
與信用卡逾期數據對應的是,適應「超前消費」的年輕人、「月光族」來說,面臨生存和生活的雙重考驗。
持卡人越是資金短缺,銀行越要防範不良欠款。
從2020年6月份開始,銀監會以及各家銀行都對信用卡的適用範圍做出相應規定,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更是發出公告。
這意味著個人使用信用卡的資金用途,將被嚴格限制,一些風險操作被緊急「叫停」。
喊停消費以外的領域
信用卡以個人信用為依憑,非現金交易付款的形式,發行至今,備受青睞。
有利自然有弊,有人使用信用卡便利了生活,有人使用信用卡背負了債務。
「以貸養貸」不論是信用卡還是其他貸款,債務危機暴露時間短。
2020年上半年很多銀行加強風控,對部分用卡「風險客戶」予以降額等,因此導致部分持卡人陷入到負債,或者「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還款,增強了「共債」風險。
而且這種還款方式脆弱且危險,但凡是銀行採取降額或者加強風控,很容易導致用戶辛苦維持的債務關係鏈,集體崩塌。
違規的「TX」操作信用卡的額度並不是可以肆意取用,也不是持卡人的資產,而是一筆貸款……
如果通過擦邊球似的「TX」等,通過POS機或者商家代刷等方式,套出卡片中的錢,這種做法是違規的,而且也增加了還款的風險。
其他行為法律所明確禁止的用途,違法違規的領域消費,這類用途本身屬於違法行列。
經營性行為
2020年,不論對個人還是創業經營者,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單舉餐飲行業的例子,在2020年的前2月,全國餐飲行業的營業額同比下降43.1%。
經營性的信用卡用途,在花銷和風險都比消費要大很多,投資或理財,或刷取信用卡額度用以裝修,日常運營等。
想要幹事創業,改變自己的物質水平,和未來生活,這本身沒有錯。
可不該「慷他人之慨」,自身財務能力尚短缺的情況下,不計後果地經營。
成功的果實固然美味,可是失敗呢?
有多少人能東山再起,有多少人能成功上岸,脫離負債深淵?
信用卡風險行為
這類信用卡用途,風險和逾期率都極高。
房產購置在沒有明確禁止信用卡不能用於購房首付時,很多人為了及早購置房產,免得日後房價進一步上漲,可能會通過刷取或套出很多張信用卡的方式,以此湊夠買房的首付錢。
可是在自身經濟實力不足以相匹配的前提下,通過負債的形式實現物質欲望,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短借長用」主要集中在外匯、股票、風險投資領域。利用信用卡20—60天不等的免息期,將額度據為己有,並利用額度進一步「錢生錢」,獲取額外的利息收益。
包括但不限於固定資產投資、創業、風險投資等。
看似持卡人從中找到了「商機」,其實何嘗不是拿著銀行的錢在冒險。
成功了自然皆大歡喜,還給銀行本金,持卡人自己也得到一定收益。
失敗了負債人要承擔債務的爆發和危機,如果承擔不了,那麼逾期之後就需要銀行來承擔。
綜上,隨著債務問題的凸顯,各家銀行對於債務問題也越發重視,尤其是信用卡領域的負債,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信用卡的確能給予人很大的生活便利,可凡事過猶不及,還是需要科學合理使用,不要過度依賴。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在生活中量入為出,把控好自身財務的收支平衡。少去觸碰信用卡的這些「禁區」,千萬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造成悔恨不已的負債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