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 08:38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企業對各種新技術的「引力波」不「感冒」,人們對一些國產藥的質量和效果也不「感冒」
鄰居老趙全家春節期間去日本玩,親戚朋友都託他帶日本的感冒藥。類似日本漢方藥,原材料均來自國內的中藥材。奇怪的是,國產同品種中藥在國內卻不受人青睞。
治療感冒,中醫藥經典裡有許多方劑,像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如今還有顆粒劑、丸劑、膠囊、片劑和口服液等各種劑型均可滿足患者的需求。國人願意選擇日本造的感冒藥,並不是因為國內企業生產不了感冒藥,而是不信賴本土感冒藥的療效。這是人們通過長期比較得出的普遍印象,認為本土感冒藥質量參差不齊、難辨好壞,而日本產的感冒藥質量穩定、療效確切。
古人做藥講究「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存好心、做好藥、做良心藥,國內藥企崇尚這條古訓沒錯,問題出在製藥工藝上。與洋藥企相比,國內中藥企業差的不只是規模,還有無法彌補的工藝短板,暴露出我國醫藥產業供給側的弊端。不少國內企業製藥靠的是傳統工藝,仍然抱著老祖宗的碗混飯吃。可中成藥多是複方藥劑,傳統工藝已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穩定,甚至同一企業同一批次的藥品質量差別都很大。統計顯示,目前全國2000多家中藥生產企業中,完全採用計算機控制的不足10家,大部分企業採用的仍是半自動和人工化生產技術,導致藥品可控性極低。而日本和德國中藥企業都是全程計算機控制,確保最終製成質量穩定一致的中藥製劑。
難道中藥企業不願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國內中藥企業重複建設、惡性競爭中,藥品集中採購制度讓價格成為最敏感的因素,因此相對質量來說,企業更關注成本能降多少、能否在競爭中勝出。而質量控制工藝如全自動計算機控制網絡投入巨大,自動化成本還要高於半自動或者人工化生產成本,對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並無「益處」。結果是企業對新技術不「感冒」,人們對國產感冒藥效果也不「感冒」。不接納最新科技的「引力波」,國內藥企正在失去產業升級的先機,喊了多年的「中藥國際化」或演變為「中藥材國際化」。有數據顯示,日韓兩國在世界中藥市場所佔份額已超過中國,達到80%—90%。具有諷刺性的是,日本中藥製劑的生產原料中75%都是從我國進口。本是中藥的原產國,卻淪為中藥材出口國,給中藥企業敲響一記警鐘。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門檻。這釋放出為中醫藥「鬆綁」的信號,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醫藥發展亟待推開政策的「玻璃門」、邁過規定的「高門檻」。以中成藥為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明確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以更好發揮「保基本」作用。而藥佔比的政策規定明確:「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佔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藥佔比下降,中成藥最受傷。原因是中醫院藥品所佔比例較高,很難通過其他方式降低藥佔比。不少中醫院只能少用中成藥。
以開放心態發展中醫藥產業,一些對企業管得過細、過死的地方,要通過轉變部門職能、簡政放權為中醫藥發展提供寬鬆的制度環境。比如,實施14年之久的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最近被取消,實施10年的藥品電子監管碼宣布暫停,讓企業鬆了一口氣。這兩項制度強制實施,讓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消它們有利於讓國內藥企將有限的財力用到刀刃上,有利於在國際同業競爭中勝出。
感冒藥告別「去日本買」,有賴於醫藥產業供給側加快改革。這不僅需要出臺「打到點子上」的硬措施,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的真支持,更需要包容寬鬆的好環境,讓「做好藥、為中國」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