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12月4日,「濱江故事——光影裡的前世今生」圖片展在杭州永禾藝術館(偉業路650號)開幕。本次展覽由杭州市濱江區委宣傳部、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浙江社會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杭州市攝影家協會、濱江區攝影家協會、杭州永禾藝術館承辦。
開幕現場
濱江從春秋,歷秦漢以至明清,地域變遷、人文故事,皆有史書記載。歷史的濱江波瀾壯闊,現代濱江則是一座創新發展的高科技新城。自1990年和1997年分別設立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濱江區,到2002年兩區合併,至今僅30年。
悠長的歷史氣息和厚重的人文底蘊與三十而立的高新區(濱江),構成了一種前世今生的鮮明對比。用照片這一貼近觀眾的形式講述新老濱江和濱江人的故事,記錄過往、禮讚當下、啟發未來,是本次展覽舉辦的初衷。
本次展覽展出新老照片300餘件,其中包括不少首次面世的老照片。珍貴老照片展示出濱江的歷史人文,特邀創作的攝影作品反映了濱江發展新成就,藝術地呈現濱江的「前世今生」。
「濱江故事——光影裡的前世今生」的第二單元《歷史風貌》,不少來自私人收藏家和檔案館、圖書館等機構。
比如有錢塘江上沒有大橋的時代,人們在碼頭上小木橋上的照片。
【部分展品】
錢江埠(第一碼頭),明信片 韓一飛提供
有錢塘江大橋建造者們在江邊的合影;
錢塘江橋工程處全體職員合影 來源:杭州圖書館
有抗戰中錢塘江大橋被炸毀後的航拍;
日本人航拍被炸毀後的錢塘江大橋和兩岸狀況,1938年 韓一飛提供
有新中國成立後重修的暢通的錢塘江大橋。
修復後的錢塘江大橋局部,20世紀50年代初,遠景可見錢江南岸 韓一飛提供
半個世紀後,錢塘江大橋依然飛跨在江上,濱江漸漸開始了城市化,但還是空地多。
錢塘江大橋見證:南岸變樣了,1990 鄭繼英攝 來源:杭州檔案館
從1990到2008,濱江發生了巨變,之前幾百上千年也沒有如此大的變化。
錢塘江大橋見證:南岸變樣了,2008 鄭繼英攝 來源:杭州檔案館
《歷史風貌》單元,除了大歷史的記錄,也有家族史的記錄。
老照片:水閘前,老戴與兒子 翁榮兒攝
水閘已經不是那個水閘了,老戴也老了。濱江的建設發展,有一代一代人的付出。
新照片:水閘、老戴 翁榮兒攝
80年代結婚的彩禮和嫁妝,反映了當時濱江人民的生活風貌。在展覽現場,不少附近的居民在這部分老照片下,找到了過去的回憶。圍在一起討論著,給旁邊的年輕人介紹當年的事情。
浦沿農家喜事,1986 阮曉攝 來源:杭州檔案館
當年錢塘江南岸的空地,現在已經高樓林立,還有了奧體中心這樣的城市地標。在第三單元《嬗變與新生》,有很多同一地方的新舊對比。過去的空地,今天是高樓。
本次展覽對觀眾免費公益開放,藝術館還有非遺技藝山東濰縣木版年畫製作展示和體驗。
展覽的老照片來自展覽組織者對省市區各級檔案館、圖書館的多次悉心查閱、搜尋,以及對知名老照片收藏家的拜訪、徵集。此外,組織者還發動社會大眾尋找與濱江有關的家庭老照片。最後入展的老照片精選自上述途徑獲得的400餘張老照片和歷史圖片,其中包含不少首次面世,具有史料價值的珍貴照片。
這裡有個體的生存狀態,有家庭的生活變遷,更有濱江這片湖山的滄海桑田……這些無意間成為厚重的人文、社會、歷史價值視覺承載的老照片皆是濱江「前世」的珍貴記錄。
展覽的新照片來自由中國攝影報社、杭州高新區(濱江)黨委宣傳部主辦,杭州永禾藝術館、濱江區攝影家協會承辦的「創新濱江·活力濱江·國際濱江」杭州高新區成立三十周年全國攝影作品徵稿活動的優秀入選作品。通過攝影家的眼睛,現代濱江的城市之美、人文之美、創新之美,藝術的呈現在相紙之上。
物聯網園區夜景 施佳傑攝
濱江的故事發生在江水潮頭、高屋樓宇之中,也發生在市井街巷、社區鄰裡之間;濱江的蛻變閃耀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延綿在濱江人的自信臉龐與鄉言俚語中。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