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上海中小學生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小學一二年級學業成績變「分數」評價為「等第」評價的減負新政,引來各方熱議。
等第製造成「霧裡看花」
「成績不顯示分數,分等級,我們怎麼能掂量孩子的具體水平呢?」昨天,不少家長對等第制表示疑惑。他們提出,小學一二年級正是學業打基礎的時候,用等第制是否能真實反映孩子的學業水平?
一些家長認為,從小學起,孩子正式進入學業學習階段,要學識字、算術等,而分數是最能量化的測試指標,可以具體反映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進展。家住田林街道的王霞飛說,如果A等是優秀,B等是良好,孩子拿回來的成績單是B,「不知道水平是更靠近A等,還是C等?」還有家長舉例,如果是A等,那是90分,還是99分?分數相差也不小,讓他們挺糾結。不少家長說,如果是打分,這個評定方式簡單、清晰,一目了然。分等第,反而有點「霧裡看花」,只知大概情況,不了解具體水平。
還有家長提出,按等第劃分,每檔的分數範圍很大,至少有10分。如果孩子正好考了個「邊界」分數,是否有些不公平?有媽媽舉例:比如孩子考了79分,沒到80分,被列入合格檔,而不是良好檔,「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有點打擊信心。」家長們說,其實不是計較1分、2分,考79分和考80分一樣好,但因為1分之差就歸入低一級的等次,擔心孩子「看輕」了自己。
最讓家長糾結的是,如今中考、高考錄取仍以分數為主,都是劃定分數線的評價方式。一些家長建議,學校成績評定方式,至少應該和招生考試「對齊」,好讓家長和孩子心裡有底。家長們憧憬:「如果哪一天,所有升學錄取都不按照分數線,而是以分數、能力、特長等綜合水平『打包』,統一評定等第,那我們也不用『分分計較』了。」
定性評價營造寬鬆環境
在長期按總分標準選拔考試的體系中,「分分計較」的壓力成為孩子的常態。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將「分數制」改為「等第制」,將有助於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減負環境。
對一些初高中學生家長來說,一分之差可能影響到升學錄取的結果,相對看重一分兩分也無可厚非。但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分分計較並無必要。小學低年級以基礎知識為主,當前考試學生普遍會達到八九十分。而且,區區幾分之差,往往只是粗細心程度不同導致。但為了提高几分,孩子卻要多付出幾倍的努力。實行「等第制」後,成績評價按檔次劃分,避免「分分計較」,可以大大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
同時,小學低年級的「等第制」,還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男孩吃虧」的問題。一些校長透露,女孩普遍比較精細,而多數男孩相對粗心,結果小學階段女孩學科總分高、一路領先,產生男孩整體落後的結果。而如果改為「等第制」評價、避免總分累加,考到八九十分的男孩同樣能歸檔進入「優秀」和「良好」序列,學業水平的評價結果將會更加「男女平等」。
有家長提出,目前中高考仍實行分數制,小學低年級實行等第制,無法對接。其實,「等第制」已經在上海高考中部分實行——目前上海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就採用等第制,2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每年自主招生時,以學生相關學科「幾個A幾個B」來設定門檻。近年來隨著招生考試改革的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社會實踐等很多「定性」的指標也逐步納入中高考自主招生選拔體系。變關注分數為培養能力、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體系,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