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由磨礪而出彩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暑期見習的徐匯區優秀大學生們始終懷揣遠大理想、
牢記黨的囑託、肩負時代使命,
在見習工作中堅持探尋紅色文脈,
感悟初心使命。
紅色大尋訪
上海交通大學:緬懷革命先烈,追尋革命精神
尋訪地點:鄒容紀念館及鄒容墓
通過對鄒容紀念館及鄒容墓的參觀,同學們了解了革命先輩鄒容的生平與英雄事跡,在緬懷先烈的同時,增進了大家愛國奉獻的熱情,也讓大家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覺察到清政府的腐敗,對中國遭受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的險境深感憂慮。作為日本留學生,鄒容及與他同時代的留學生、愛國志士們,迫切期望有覺悟的知識分子們乘時振作,肩負起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於是,在時代的愛國救亡氣氛推動下,在自身勃發的愛國激情驅使下,鄒容寫成了《革命軍》一書,作為一篇戰鬥檄文,為全國無數愛國仁人志士吹響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號角,為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敲響了喪鐘。
學習體會
紀念館不大,以鄒容人生中幾個重要事件為主要線索貫穿——日本留學、《革命軍》成書、陷入《蘇報》案,到他獄中因病去世時,年僅21歲(我們的同學中有人說,「他是不是比我們在座的年紀都小」,大家都沉默了)。場館不大,更顯得鄒容的人生之短暫,然而他的意志卻沒有戛然而止。正如場館中那面《革命軍》的文摘牆上所掛的,「全國無論男女,皆為國民」,「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正確的思想無論歷經多久都依然熠熠生輝。
從鄒容紀念館出來以後,大家商量著再去鄒容墓瞻仰、悼念。墓園裡有位阿婆正在打掃。當得知我們的來意後,阿婆熱情地告訴我們,她是劉三(華涇劉季平)的後人,鄒容獄中去世那年,其遺骸正是由革命同志劉三冒險運出,安葬於上海華涇鄉。現在的鄒容紀念館也是劉三的故居黃葉樓改建而成的。我們要銘記當時的仁人志士們抗爭、奮鬥的歷史,將來也要發揚自己的青春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回顧歷史,那個年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卻加速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後來取得革命勝利鋪墊了道路。通過探尋紅色足跡,學習「四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真正獲得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精神力量。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勿忘歷史,不負英魂
尋訪地方: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位於龍華寺西側,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這裡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後,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併建設。1995年7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集紀念瞻仰、旅遊、文化、園林名勝於一體的新穎陵園,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
龍華烈士陵園是「中華脊梁」的安睡地,也是革命烈士精神的體現。一位烈士所作的詩「龍華幹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圍窮。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豔一般紅。」正是對龍華的最真實寫照。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龍華大地,留給後世一片片碧血丹心。紀念館中陳列的一切都在闡釋著「碧血丹心為人民」這七個大字。
學習體會
本次紅色尋訪的目的地是龍華烈士陵園。35度的高溫沒有擊敗組員們參觀的熱情,紀念館中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和崇高精神讓許多組員熱淚盈眶,無比動容。講解員以鮮活的方式讓歷史成為「活的教科書」,組員們敬仰先烈們的革命情懷,紛紛留下自己對先烈們的追思和敬佩之意:時空變換,英雄不朽!致敬,永念!參觀結束後組員們表示:如今的靜好歲月是前人的鮮血與汗水換來的,銘記英烈功勳,賡續紅色文脈,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承擔的使命!
上海師範大學:大尋訪 匯分享 勇擔當
尋訪地點:錢學森圖書館
錢學森圖書館整體建築規劃設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者何鏡堂教授掛帥。圖書館整體為方鼎式的赭紅色建築,外牆上刻有錢學森頭像浮雕。設計人員採用先進技術,完全依靠磚面材料不同的紋理密度來表現這一浮雕,成功地用「意象」方式切合了紀念主題。
圖書館建築外形採用了「大地情懷、石破天驚」的設計理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頭」寓意錢老心繫祖國大地的赤子情懷;另一方面,以「裂開的石頭」之中迸發出「東二甲」飛彈的建築空間場景,寓意錢老「兩彈一星」的「石破天驚」偉大事業。設計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築體量,下小上大、簡潔有力的形象出現,是錢老在其中貢獻一生的戈壁中風蝕巖意象的抽象表達。
學習體會
我們紅色大尋訪小分隊前往錢學森圖書館,重溫錢老的光輝人生。在學「四史」中受教育、長才幹,為「優大生」掛職鍛鍊添上一抹厚重的紅色。通過參觀對於錢學森在飛彈方面的成就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從小接受愛國教育到青年入學交通大學,從美國無端扣押到回國投身科技,無不體現了錢老愛國赤子、精忠報國的決心。他是真正將自身發展和國家前途命運相結合,投身於時代巨浪中的人。
現在我們有了墨子號、天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國核彈人、中國航天人,以其忘我的情懷和極限拼搏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發前行。不忘往昔崢嶸歲月,不負明日復興中國夢。
來源:徐匯團區委
編輯:王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