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紅色歷史,重溫革命故事,拾取紅色記憶,追逐青春夢想。」,2020年8月1日至5日,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拾憶逐夢隊開啟了「三下鄉」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由成員黃佳慧、黃翰楠、林麗君分別前往閩西北、閩東南地區開展此次探尋紅色歷史之旅。
福建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在閩建立了多塊蘇區,特別是閩西、閩北根據地後來都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2009年,邵武市、詔安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在3日至5日,拾憶逐夢的三位隊員分別前往邵武市、詔安縣、寧化縣,開啟尋訪蘇區紅色足跡的實踐活動。
8月1日,團隊成員黃翰楠來到了福建南平邵武市金坑鄉開啟了第一天尋訪蘇區之旅。在出發前,黃翰楠了解到:金坑鄉是中央蘇區在閩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紅軍多次進駐金坑開展革命活動。因此,她決定來到金坑鄉追尋先輩們的蹤跡。黃翰楠在實踐的過程中前後遊覽了文昌閣、民俗鄉愁館、紅軍橋這三個景點。
參觀文昌閣的遊客中有些幾位身著軍裝的青年,黃翰楠通過交流得知他們是退伍軍人,並與他們進行更深入的交談。據其中一個退伍軍人說:「我們幾個人以前是一個部隊的,今天正好是建軍節,我們幾個人說好一起過來合影留念一下。」黃翰楠在問到他在參軍過程中的感受時,他說:「當了幾年兵,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再像以前那樣遊手好閒,現在明白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環境苦是苦了些,但是想到自己是軍人,也是人民的子弟兵國家的頂梁柱,再苦都要堅持下來呀!」說到在部隊的生活時,這些退伍軍人們都開始懷念在兵營的日子,他們說起了在當兵過程中記憶深刻的事情,兵營生活也是如此的生動有趣。
來到紅軍橋前,黃翰楠駐足觀望,踏著莊重的步伐走過先輩走過的路,感受革命的足跡。她走過紅軍橋,發出感嘆:「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之快而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我們要時刻銘記。」她把紅軍橋走了一遍又一遍,遲遲不肯離去。
通過此次探尋紅色歷史之旅,黃翰楠參觀了金坑鄉作為中央蘇區的革命過程簡介,並學習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收穫萬千。至此,金坑鄉實踐之旅圓滿完成,隨後,將探訪蘇區足跡的接力棒交給了團隊成員林麗君。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黃翰楠在學習紅軍歷史。 張志豪 攝
8月3日,團隊成員林麗君來到作為福建蘇區縣之一的詔安尋訪紅色足跡。隊員通過查找資料得知1927年大革命運動失敗後,來自粵東和平和等地的革命力量匯聚於詔安,與詔安人民堅持鬥爭,開闢了大片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閩西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做好充分準備後林麗君分別抵達詔安烏山革命根據地、詔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和烈士紀念園進行一天的實踐活動。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林麗君來到了位於烏山上的閩南烏山老遊擊隊員之家。紀念館內保存著很多遊擊隊時期留下來的廢舊自行車、獵槍、子彈等革命物品。「爺爺當時是遊擊隊通信員,奶奶經常給遊擊隊放哨、運糧食、縫補衣裳、有一次放哨的時候,奶奶還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後來被村民救了出來。」熱情的管理員張周華自豪地向林麗君談起了自家的革命歷史。他表示「烏山革命很艱辛,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了解這段歷史」。在交談中還得知,為了做好義務講解,夜深人靜時他也會在館中查閱書籍,學習革命知識。
採訪完管理員後林麗君循著革命先烈的足跡,重走紅軍古道,尋訪烏山革命遺址,參觀革命先烈工作舊址,遊覽了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財務處、看守所、炊事處等遺址。
當天下午,林麗君又來到詔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和烈士紀念園,學習詔安革命歷史並在烈士紀念園內瞻仰烈士紀念碑,以此方式深刻緬懷革命先輩們的豐功偉績。
此次詔安尋訪蘇區紅色足跡之行,林麗君了解到了詔安在中國革命史的重要地位,雖然實踐之行也告一段落,但她表示對中國革命歷史及精神的學習不會止步於此。接下來轉接給了探訪蘇區足跡的下一站——福建寧化縣。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林麗君在紅星鄉閩南烏山老遊擊隊員之家參觀學習。沈丁松 攝
8月5日,由團隊成員黃佳慧前往寧化北山紀念園、寧化革命紀念館進行紅色革命的調查。
寧化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經過了半小時的車程,黃佳慧抵達寧化縣北山革命紀念園,開始了她的實踐之旅。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因為在維修,沒有辦法進行參觀。決定前往下個景點,她看見一群在此處敲打腰鼓的老奶奶,在她們休息的空檔,黃佳慧和她們攀談起來。老奶奶很熱心的給她講述了起來,從交流中了解到紀念館內展出的為第二次國內革命鬥爭史實,歷史照片、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等。老奶奶語重心長地告訴她: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徵,部分紅軍從寧化境內出發。當年,全縣13萬人口,大概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紅軍。長徵途中,六千多名寧化紅軍壯烈犧牲。湘江戰役中,寧化籍紅軍將士所在的紅五軍團34師全部壯烈犧牲。訴說完以後,老奶奶熱淚盈眶。聽了老奶奶的一番話,黃佳慧開始深刻意識到革命軍人的偉大,用生命和熱血在歷史上留下悲壯的一頁。
結束與老奶奶的談話後,她很快來到下一處景點。一個寬闊的廣場,矗立著氣宇軒昂的毛澤東《如夢令·元旦》雕塑,另一邊是軍號嘹亮小品雕塑,中間是長長的石階莊嚴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就,背後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黃佳慧在其下站立許久,懷著一顆敬畏的心拍照留念。
通過此次的學習,黃佳慧認識到,追尋紅色,不僅僅是為了銘記和懷念,更是為了發揚先烈的愛國精神,光大先烈的革命事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當代青年。至此,她的這次實踐圓滿結束,探訪蘇區的任務也圓滿結束。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黃佳慧在紀念碑下學習參觀。 王楨羽 攝
本次實踐活動團隊隊員收穫滿滿,感悟到堅定的理想信念是蘇區軍民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探訪蘇區革命歷史,繼承先輩革命精神,拾憶逐夢隊一直在路上。
作者:黃翰楠 林麗君 黃佳慧
責任編輯:黃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