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園,作為一個地區紅色文化的載體,靜靜地矗立於鬧市中,成為一個地區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縮影,為了探尋紅色歷史,重溫革命故事,拾取紅色記憶,提高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承擔起應有的時代責任。8月5日,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暑期三下鄉「逐夢拾憶隊」第五日的實踐開始,由團隊成員黃佳慧前往寧化北山紀念園、寧化革命紀念館進行紅色革命的調研。
圖為寧化北山革命紀念園紅軍井。 黃佳慧 攝
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寧化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央蘇區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軍長徵的四個出發地之一,也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經過了半小時的車程,黃佳慧抵達寧化縣北山革命紀念園,開始了她的實踐之旅。剛進門她就被兩口井所吸引,井上刻著醒目的大字「紅軍井」和「思源井」,這兩口井是當年紅軍使用過的兩處遺蹟,紅軍駐紮在此地期間,為村民做過許多好事,故以此名來紀念,表達他們的感謝之情。為了保護還為兩口井做了修繕,路的另一邊有一塊巨石,刻有毛主席手書的「紅一軍團」的字跡。她仔細閱讀了寫著相關介紹的告示牌,感慨道:歷史應該被銘記,精神應該被傳承。當代大學生應繼往聖之絕學,承先烈之精神。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逐夢拾憶團隊隊員黃佳慧在紀念館學習參觀 。 王楨羽 攝
中央蘇區烏克蘭,紅軍長徵出發地
很快,她抵達了下個景點,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很遺憾因為在維修,沒有辦法進行參觀。黃佳慧決定前往下個景點,途中她看見一群在此處敲打腰鼓的老奶奶,不禁駐足欣賞。在她們休息的空檔,黃佳慧和她們攀談起來,老奶奶很熱心地給她講述紀念館裡的東西和一些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那個遙遠年代的故事。從交流中黃佳慧了解到紀念館內展出的為第二次國內革命鬥爭史實,歷史照片、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等。在回憶起那個年代的事情,老奶奶熱淚盈眶地告訴她: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徵,部分紅軍從寧化境內出發。當年,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青壯年13700多人,大概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紅軍。長徵途中,六千多名寧化紅軍壯烈犧牲,列入《共和國英名錄》的烈士達三千多人。湘江戰役中,為了掩護主力紅軍,寧化籍紅軍將士所在的紅五軍團34師與幾十倍於我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全部壯烈犧牲。聽了老奶奶的一番話,黃佳慧深刻意識到革命軍人的偉大,是他們用生命和熱血在歷史上留下悲壯的一頁。
中央蘇區烏克蘭,紅軍長徵出發地 很快,她抵達了下個景點,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很遺憾因為在維修,沒有辦法
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結束與老奶奶的談話後,她很快來到下一處景點。一個寬闊的廣場,矗立著氣宇軒昂的毛澤東《如夢令·元旦》雕塑,生動地再現了毛主席率領紅四軍在這裡寫下這首詞的場景,山上山下,戰馬簫簫,風展紅旗如畫。雕塑下方的小字詳細記載了毛澤東同志曾經率領紅軍三次入寧化,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葉劍英、張聞天、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留下光輝的戰鬥足跡。另一邊是軍號嘹亮小品雕塑,生動形象。仿佛能讓人感受到敵軍就要來了而需緊急吹號的急迫感。中間是長長的石階梯,莊嚴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在臺階的最頂端。碑上記載著革命烈士的壯麗事跡,背後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黃佳慧在烈士紀念碑下站立許久,懷著一顆敬畏的心拍照留念。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逐夢拾憶團隊隊員黃佳慧在紀念碑下學習參觀 。 王楨羽 攝
通過此次的學習黃佳慧認識到追尋紅色,不僅僅是為了銘記和懷念,更是為了發揚先烈的愛國精神,光大先烈的革命事業。我們當下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當代青年。她也表示:這次學習受益良多,以後會更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先從自身做起,傳播紅色精神。實踐活動雖然已經結束,這將會成為她美好的回憶,在今後的日子裡不斷激勵她繼續前行。至此,黃佳慧的這次實踐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