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創造出許多影響深遠的精神力量,這些精神力量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感受革命精神,重溫革命歷史,講好革命故事。2020年8月9日,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拾憶逐夢團隊開啟了第九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潘資鍵來到了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它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鼓山腳下。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它同樣也是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所以,今天隊員潘資鍵將在此感受炙熱的愛國情懷,學習熱誠的革命精神。
上午,潘資鍵早早地做好了準備,乘上地鐵前往目的地。紀念館整體外觀莊重雄渾,典雅大方,大門前便是醒目的標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遠遠望去,能看到一幅巨型浮雕展現在眼前,那是偉大的人民群眾在紅旗的帶領下,英勇衝鋒的情景。見到此景,潘資鍵不由地心生敬畏,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走進了展館內部。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潘資鍵到達紀念館。潘仕 攝
進入展館,展廳融中西建築風格為一體,既具福建地方特色,又充滿著現代美感。展廳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索,收錄了近代以來中國特別是福建發生的大事,同時也保留了珍貴的文獻資料、歷史文物和革命物品等。例如,第一個階段的展廳介紹的是從鴉片戰爭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時期福建人民英勇奮鬥的史實。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預示著一場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開始。五四運動後,福建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全省各地傳播馬列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福建地方組織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1926年,福州、廈門、莆田、永定、漳州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福建革命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學習這些文獻資料的同時,潘資鍵也被當時青年們的思想先進性所震撼,暗暗下定決心要以他們為榜樣,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生機與活力,展現出披堅執銳、一往無前的青春力量。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潘資鍵在學習近代中國歷史文獻。潘仕 攝
學習完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的文獻資料,潘資鍵的目光就被一座雕塑所吸引。那便是毛主席夜裡挑燈寫資料的情景,時間也仿佛跳到了紅軍時期。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毛澤東、朱德等代表在上杭古田領導召開了古田會議,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正如毛主席所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因此,古田會議可以說是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之一。
繼續向前走,則來到了中央蘇區和閩東蘇區建立的專欄。潘資鍵雖然沒有趕上講解員的講解,但遇到了一位熱心的保安,他說道:「黨和蘇維埃政府堅持執政為民,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在蘇區農村開展土地革命,福建蘇區40多個縣,300多萬農民分得土地,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福建有十多萬工農子弟踴躍參軍參戰,為保衛和發展蘇區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毛澤東根據地建設思想的指引下,福建蘇區軍民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力發展農業、工業、商貿合作社,有效地促進了蘇區經濟的繁榮,為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支援革命戰爭,改善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聽完保安叔叔的講解,潘資鍵感慨萬千:「確實,正是因為這些革命前輩不計回報地付出,為民族、為國家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潘資鍵在瞻仰毛澤東雕塑。潘仕 攝
隨著時間線的推進,潘資鍵來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展廳。這裡展覽著許多保存完好的歷史文物和革命物品。一件件充滿紅色氣息的文物靜靜地躺在展覽櫃裡,而他們背後則承載了太多革命的故事、蘊含著太多革命的精神。在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鬥爭中,中共福建地方組織和遊擊武裝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福建的建立、堅持和發展,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八閩兒女不論是在抗日前線,還是在異國他鄉,無不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福建,閩浙贛邊區和閩粵贛邊區的黨組織與遊擊武裝抓住有利時機,發動人民群眾投身於全國解放的戰爭的洪流,有力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範圍內歷史性勝利的進程,同時也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創造了有利條件。看到這裡,潘資鍵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內心被革命先烈們一往無前的愛國精神所深深地折服。
圖為福建農林大學拾憶逐夢團隊隊員潘資鍵在參觀革命物品。潘仕 攝
歷史進入1949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中共福建地方組織和遊擊武裝的支援、策應和配合下,中央軍隊順利發動了福州、漳廈兩大戰役,解放全福建。伴隨著人民當家做主新時代的到來,展館也走到了盡頭。潘資鍵的紀念館參觀之旅即將告一段落,但是他的紅色學習之旅才剛剛開始。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後,他更加體會到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時代責任,深度領悟革命精神。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作者:潘資鍵
責任編輯:黃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