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札
記
北京入冬以來,一鴿就鴿了倆月。這兩個月陷入了極度Anti-Social的狀態。可能還沒適應北京的寒冬,也可能就是間歇性地需要獨立的空間。
這兩個月的周末幾乎都窩在家裡看電影,一部又一部,從早上醒來看到天黑,連年終回顧和來年展望都沒心情寫。
這一周,終於沒在家發爛發臭,我走出了房門!走出了我兩個月來僅有的2km活動圈!
本著我循序漸進、漸入佳境的人生觀,元氣恢復後的第一站,當然要好好挑選,不算很遠,但又坐擁「故宮」全景的景山公園成了我的首選目的地。
沒趕上的落日餘暉
網友小郭在朋友圈PO了他拍的故宮全景,黃色琉璃瓦在夕陽的照耀下散發著高貴又內斂的光芒,後面的寫字樓高低起伏,絲毫撼動不了這座紫禁城的威嚴。夕陽餘暉下的故宮美不勝收。我也想依樣畫葫蘆。
下午3點,我挎著相機出門了。
但我沒料到,太陽消失的這麼快。
從地鐵站出來,長日將近。我料想著,還要走個十來分鐘到景山公園,上山還需要十幾分鐘,反正趕不上最好的時候了,索性就在前往的路上慢慢走著。
▲等紅燈的瞬間,不知道老奶奶在看啥
▲剛進景山公園,還能看到夕陽
▲上山途中,餘暉已經若隱若現了
景山公園我來過好幾次,都是在夏天。吃完晚飯爬上去,坐在亭子裡,等晚風習習吹乾身上的汗水,對著紫禁城,跟朋友感嘆著滄海桑田,又落回到身邊八卦,最後找各種角度來一張自拍,就下山了。
這次來景山公園拍落日的人特別多,最佳拍攝點擠滿了人。有端著大炮的,還有舉著自拍杆直播的,說「360度給大家展示夕陽下的故宮」。天兒挺冷的,想想這些博主也真的是敬業。
趁著太陽下山後的一點點餘暉,我擠進人群,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的出門交一份滿分答卷,然鵝光也沒調好就被擠出來了,這張調過的故宮我也放這了,畢竟是主角,再醜也是主角。
倒是沒啥人圍觀的兩個角落讓我撿了個漏,太陽將落未落,高樓還映射著餘光。倒也是挺美的。
歸家途中的燈火
清楚地知道我的技術,根本稱不上攝影,姑且稱之為照片吧。我拍的很多照片裡的人要不是背影,要不就是擦肩。
背影是因為懟著人臉拍,我總害怕別人會覺得我圖謀不軌,而我只是想儘可能記錄生活。而擦肩,是我很喜歡的主題。
晚上,我又看了一遍許知遠和項飈老師的對談,項飈老師說「附近的消失」,即年輕人只關注自己和更宏大的世界,而不關心附近住著什麼樣的人,附近的社區環境怎麼樣,我感觸頗深。
他提到,他讀書的那個年代,還有「附近」,「是因為我們有一種自信,我們能夠在附近構造出一種愛的關係來。在一個單位也好,或者說哪怕是一個公共汽車上相遇,碰見的也好,就有這種自信去構造。」
但現在我們好像喪失了這種能力,這種自信(覺得能夠構造出這種互相信任的關係),所以就越來越拿這種超社會的生物關係就去作為一個意義的基礎,我們越來越相信支付寶,也不願意跟身邊的人交流。
人生的每一次擦肩,可能會發生好多故事,但現在更多時候就是一次普通的擦肩而過。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好多人,但是會因此有連接的太少了,有了連接又能走入彼此心裡的人太少了,走進彼此心裡又能在歲月長河的衝刷中留下來的人也就更少了。當下,每一份友誼都要好好經營。
燈火也是我喜歡的,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也許就是某個燈很像過年時候的燈籠,或許又是路人的某個姿勢就想起了家人。北京疫情起來的那天,爸爸就打了電話問我,北京會不會封城啊,能不能回家過年啊。
項飈老師說,未來最原生的社會關係會本質化,父子關係、代際關係,這種生物學關係又重新被認為是個很重要的事。對啊,都以為整個社會會朝向越來越個人主義的方式運轉,血緣關係會減弱,但是沒有,越是離家遠,離家久,對家庭的依賴是不減反增的。
沒有勇氣上的冰場
周天看朋友圈有人發什剎海的冰場,我二鼓作氣連續兩天出門,去什剎海溜達了一圈。
奈何人太多,溜達了一圈就回家了。
冰上的快樂下次再來體會吧。
往期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