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時代,生活在景山后街的米糧庫胡同。出米糧庫胡同西口,就是恭儉胡同;出了恭儉胡同北口,就到了什剎海。自從元朝建都,郭守敬奉命修建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水到積水潭,便形成了什剎海廣闊的水域。
什剎海真是太美了。夏天,岸邊垂柳依依,鮮花綻放;水中蓮紅荷翠,魚鴨暢遊。站在銀錠橋上一覽遠山勝景,心曠神怡。
到了冬天,什剎海又將另一種美,展現在人們面前。白白的雪片,緩緩地落滿環繞在岸邊的亭臺樓閣,蒼松翠柏,更顯冬天的聖潔。而水面早已變成有著美麗花紋、晶瑩剔透、恍如青色大理石的廣闊冰面。就是在這樣的冰面上,開始了我們童年時,最有趣的遊戲——滑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冬季,什剎海是最熱鬧的地方。我們在寒假和課餘時間,都愛到什剎海去滑冰;什剎海冰場深深留在我的記憶裡。而我們幼小的心靈,也是那樣的冰清玉潔。
那時,北京的冬天奇冷,冰層足有一尺多厚。我們怎麼會知道呢?因為冰面凍得很厚,人們怕水中的魚缺氧,就用冰攛在冰面上戳出大洞,露出水來。在這樣的冰面上玩耍特踏實,但要遠離戳開的大洞。我們都穿著媽媽做的厚棉襖、棉褲,戴著有護耳的棉帽子,和用繩子掛在脖子上的棉手套去滑冰。我們在冰面上經常玩的是哥哥做的冰車。找一塊能坐下一個人的木板,底部釘兩塊木條,在木條上裝兩根鐵條,有條件的還會裝兩塊鋼片或三角鐵;還有人安上舊冰鞋換下的長跑刀。我們會用兩根冰釺往後戳,使冰車快速向前滑動;如果前面有障礙物,我們會將冰釺迅速插在冰車前面的冰面上,冰車會立即停住。
那時的冰鞋,哥哥也會自己做,也是用兩塊鞋大小的木板,在每塊板上釘兩塊木條,木條上裝兩根粗鐵條或鋼片,用捅爐子的鐵通條,在火爐裡燒紅,在木板兩邊對應的地方燙六個眼,穿上繩子,以網狀的形式,綁在棉鞋上,就可以滑冰了。因為父親在全國總工會上班,那時全總機關的工會,也準備了一些皮冰鞋,供大家租用,每天一毛錢。父親常給哥哥,姐姐和我租來玩;因為我的腳小,有時還要在鞋裡塞上棉花才合適;這樣,也能招來胡同裡,其他小孩兒的羨慕呢!剛學滑冰時,我穿上滑冰鞋,上冰就走;意想不到,站都站不住,四仰朝天,摔了個大屁墩兒,好痛啊!最後終於在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學會了滑直趟。滑冰的時候,如趕上下雪,我們還會在冰上打雪仗;玩兒得盡興時,會把棉帽子和棉手套扔下;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小臉也皴了,小手背也裂了口,都能嘬出血來,有一股腥味兒。
我們玩兒的大多是野冰。其實,什剎海還有正規的冰場;那時的正規冰場在如今的荷花市場東側,用一圈長長的竹蓆圍起來;每天有專人清掃,潑水,整理冰面;我們常看到清掃過的冰碴和冰塊兒聚成的一座座小山堆兒。這裡是要門票的,夜場有燈光照明好像稍貴點兒。一般到那裡滑冰的,都是稱得上高手的大孩子;只見他們像飛一樣靈活地在人群中來往穿梭,有的七、八個人搭著肩膀,像老鷹捉小雞似地排成一隊,快速前行;漂亮的女青年,頭戴一頂滑冰帽,下著黑色長褲,身穿白色毛衣,繫著一條紅色拉毛大圍巾,像丹頂鶴一樣,翩翩起舞,真是美極了;有些人滑起冰來,身子時而弓腰,時而直立,繞著大圈,做著瀟灑的動作,真讓人羨慕。
說來話長,這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想起來,也挺讓人回味。據報載,近日市內的冰場都已相繼開放,抽空兒再回什剎海看看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