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確定某國搞了地下核試驗?美專家:要進行實際爆炸試驗來驗證
《防務新聞》發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地震檢測部門負責人、地震專家戴爾-安德森的文章說,從冷戰到現在,全世界實施了大量地下核試驗,當量從數千噸到數百萬噸不等。分布在全世界的地震監測站從中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供科學家們分析。
-
日本廣島核爆受害者靜坐抗議朝鮮核試驗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1月7日報導,鑑於朝鮮宣稱成功實施氫彈試驗,日本廣島核爆受害者7日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原子彈爆炸慰靈碑前靜坐抗議,批評朝鮮此舉「踐踏了核爆地希望廢除核武器、期盼世界永遠和平的心願,無法容許」。廣島縣核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理事長為坪井直)成員等約140人參加了靜坐。
-
一旦發生核爆,躲在什麼地方最安全?這幾個地點你一定要牢記
那麼,如果恰巧遇到了核爆,人們該躲在哪裡保命呢?最佳選擇肯定是專門的地下防核隱蔽所。這樣的隱蔽所在建造時選擇的地區十分考究,整個建築物往往是由專門的工程部部隊修建的,目的就是為了抵禦核爆。比如美國夏延山地下防空司令部、俄羅斯莫斯科地區的核戰爭地下指揮所和亞洲正義強國的地下核長城。
-
地下核爆炸:能將井蓋送入地球軌道
蘇聯在1957年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人在1958年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一號」,目前科學史上的記載是第一顆人造衛星由蘇聯發射。事實上人造衛星屬於人造的軌道物體,要把載荷送入軌道,就要利用火箭這樣的工具,如果我們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推動,不需要火箭也能把物體送入軌道,因此有研究人員認為美國在內華達州的測試核彈時,巨大的地下核武器測試可能把井蓋送入了軌道,從某種意義上看,井蓋可能是第一個人造軌道物體。這個理論來自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他認為美國可能在無意間創造了第一個將人造物體送入軌道的國家。
-
韓國擬在日發放朝鮮人核爆受害情況報告日語版
原標題:韓國擬在日發放朝鮮人核爆受害情況報告日語版 資料圖片:1945年8月6日,美軍向廣島投放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造成約20萬人死傷。(拍攝時間不詳) 中新網5月5日電 據韓媒報導,韓國政府機構5日消息稱,今年迎來廣島原子彈爆炸70周年,韓方計劃製作1000份《關於廣島和長崎朝鮮人核爆受害真相的報告》日語版本,並於8月6日在日本全國範圍內發放。
-
2021年3月3日朝鮮半島時政摘要
❤1.據朝中社3月3日報導,日本多家地方法院對當局在高校無償化適用名單中排擠朝鮮學校的措施作出了「合法」判決。此舉是喪失法律公平,違反《世界人權宣言》和有關國際法的行為,也是露骨地庇護和助長日本反動派排斥旅日朝鮮人和鎮壓民族教育活動的卑鄙行徑。日本反動派未對罄竹難書的過去罪行做出道歉和反省,反而罪上加罪大大激發全體朝鮮人民的反日情緒。
-
核爆時躲在地下真的能夠躲過去嗎?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微光城市》,電影主要是以核爆炸後為基礎,人類龜縮在地下並且成立了一個地下的世界,於是也因為這樣讓很多人就會好奇一件事情,如果在未來發生了核彈爆炸了的時候,核爆時躲在地下真的能夠躲過去嗎?
-
羅馬教皇將訪泰國、日本,在日期間將前往廣島和長崎核爆地
視覺中國 資料圖羅馬教皇方濟各當地時間19日晚乘專機從羅馬出發,開啟對泰國與日本的訪問。23日起在日本期間,他將前往核爆地廣島與長崎。據日本共同社20日報導,上次羅馬教皇訪日是1981年2月已故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此次將是時隔38年第二次訪問日本。
-
2017年3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4月4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3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重大突破!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3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我們所有人經歷與衰老相伴隨的功能逐漸下降,但是是什麼精確地導致這種下降?它為何在體內不同部分以不同的速率發生?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們需要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每個組織中的所有衰老機制。當前的這項研究著重關注免疫組織,特別是CD4+ T細胞。隨著免疫系統衰老,因迄今為止還不清楚的原因,它對感染作出的免疫反應減弱了。
-
末日生存說明書:核爆後的一小時你該怎麼做,之後的人類文明會怎樣...
幾個月後的1945年7月16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試驗,20天後1945年8月6日8:15:43,美國九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僅2萬噸當量的原子彈小男孩,
-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 國防科大劉偉博士研究成果入選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國防科大劉偉博士研究成果入選新湖南客戶端3月19日訊(通訊員 劉和旭 記者 周小雷)近日,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的「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在上海揭曉,國防科技大學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機構的研究成果獲此殊榮,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光電工程系劉偉博士憑藉在「廣義磁反射鏡」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基礎研究類「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人類歷史上首次水下核試驗,核爆中心的軍艦瞬間汽化
1946年中旬,美軍在太平洋比基尼島進行了一系列代號「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其中包括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水下核試驗。「十字路口行動」是自1945年7月 「三位一體」引爆後的第一批核試驗,1945年8月9日「胖子」轟炸日本後的第一批核爆,旨在測試原子彈爆炸對海軍戰艦的影響。
-
在核爆中衝鋒,前蘇聯研製的抗核爆279坦克,具備超強的防護能力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投入巨資開始研究一款可以抵禦核爆的坦克,代號:279坦克,是該國對核戰爭這一新型戰爭方式的探索,之前進行的一系列的核爆炸試驗中,蘇軍方發現靠近核爆中心的試驗坦克總是被衝擊波掀翻,於是,前蘇聯的天才科學家託洛亞諾夫領導的小組,開始研製能在核爆區生存下來的戰術超強坦克,它將是絕地反擊的利器。
-
科學網—熱愛實驗的焦耳與熱功當量
焦耳生於1818年12月24日,是19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的父親是釀酒廠的廠主,焦耳5歲時,醫生發現他的脊柱側彎。以後7年,他多次在醫院接受矯正。身體的缺陷使焦耳休學在家,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化學、物理。之後,他有機會結識了當時的化學家道爾頓,於是他就拜道爾頓為師,虛心求教,逐漸走上了科學實驗的路。
-
【新聞早讀】讀報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農曆:三月初四
高端《董事會秘書實務》培訓將於2017年9月正式開學,優惠政策如下:2017年3月25日前報名的,學費20萬
-
全國數字博物館地圖將於5月18日上線 1400家博物館精確位置確定
2018年5月10日訊,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舉辦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的籌備情況。配圖與文字無關 閻彤 攝據悉,今年博物館日的中國主會場活動將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開幕式將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行,5月18日當天,全國數字博物館地圖一期將上線。
-
二戰後,日本核爆受害者淪為「活標本」
20餘年間,數以萬計的核爆受害者作為「標本」,為美方提供了大量資料,卻未能得到必要的治療。------------------------------------------------------------------------ 1945年8月6日,美軍投放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轟然炸響,3天後,長崎也在核爆中化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