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首部鹽商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豪門金枝》的主演黃文豪、王伯昭來到長寧社區與觀眾做近距離的交流。曾出演過《戲說乾隆》、《戲說慈禧》等風靡一時的臺灣古裝劇,黃文豪見證了臺灣電視劇的輝煌與沒落。他感嘆,如今臺灣電視劇的沒落,導致了一批臺灣演員遭遇「中年危機」,來大陸淘金成為他們唯一的出路。
臺灣電視劇「追悼」黃金時代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是臺灣電視劇最繁榮的年代,瓊瑤劇在大陸的受歡迎程度自是不必說,非瓊瑤牌的臺灣時裝劇也以描寫情感曲折糾纏著稱,諸如《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含羞草》這樣的臺灣時裝劇當年幾乎所有電視臺都播出過,賺取了億萬大陸觀眾的眼淚。雖然當年拍攝武俠劇的特技水平還不高,但憑藉緊張的故事情節,臺灣的古裝武俠劇在大陸也擁有超高的人氣,《戲說乾隆》、《一代女皇大玉兒》、《倚天屠龍記》這些古裝劇讓鄭少秋、潘迎紫等上世紀紅遍整個華人地區。
然而進入90年代後期,模仿臺灣情感劇套路來製作的韓劇侵入中國市場,臺灣的時裝劇漸漸被更加精緻的韓劇所取代,加上大陸製作電視劇的能力在這段時間飛速發展,引進臺灣劇的量開始減少。
黃文豪也曾出演過《戲說乾隆》、《長風鏢局》等優秀的臺灣古裝劇,不過他告訴記者,現在臺灣也很少會再拍古裝劇,因為一部古裝劇每集成本最低都要四五十萬,製作單位就算出得起這個錢,但很少有大陸公司來買,光在臺灣本地消化,是無法收回成本的。
於是,臺灣劇開始呈現兩極化趨勢,要麼是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追捧的偶像劇,總是王子愛上灰姑娘的「弱智」劇情,要麼就是45歲以上中年婦女愛看的閩南語長劇,灑狗血的婆媽劇情可以拖到幾百甚至上千集。臺灣電視劇的黃金時代就此沒落了。
臺灣演員遭遇「中年危機」
臺灣的製作公司不再拍攝「正常」的電視劇,導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紅的臺灣演員,由於年齡的問題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要麼在偶像劇裡「淪落」為男主角的爸爸,要麼降價去出演那些說閩南語的本土長劇。黃文豪告訴記者,長劇由於拍攝時間長,片酬往往只有普通演員的一半甚至1/3,加上長劇無論從劇情還是製作上都顯得粗糙,所以很多臺灣演員都不願去出演長劇,因此來大陸發展成了這批中年臺灣演員唯一的出路。
劉德凱、馬景濤、張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當紅的臺灣男演員如今無一例外地都紮根在了大陸,甚至一些更老牌的臺灣演員如李立群、寇世勳也在大陸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黃文豪坦言,現在他基本不會再回臺灣拍戲,一是沒有合適的戲,二是現今臺灣的電視劇製作由於經費不足,相對來說沒有大陸來的精緻。
雖說大陸市場成了臺灣演員的救命稻草,但他們在大陸的發展也面臨很大的瓶頸,黃文豪感嘆:「大陸有實力的好演員實在太多了,這種競爭壓力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由於一些表演方式和表達方式的局限,臺灣演員在大陸接到的大多是古裝劇和年代戲,而在古裝劇被限制後,只剩下年代戲。而一些劇情類的年代戲故事內容又大同小異,無非是家族爭鬥、兄弟反目之類的情節,黃文豪近來拍攝的兩部年代戲《寧為女人》、《難為女兒紅》,聽名字都有些雷同。對此,黃文豪表示,自己有時候也會心生厭倦,只有試著調整自己的角色,挖掘出一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