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壇:為啥天天掄拳打架?》
蘭翎笑笑生
要看真人打架,就看臺灣政壇。隔三差五就開戰,丟豬大腸的,丟雞蛋的,丟鞋子的,打頭的,打臉的,西裝革履兩個男人扭著在地上翻滾的,異彩紛呈。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打打還可以說是火氣旺一些,但五六十歲的人也照打不誤(而且佔多數)。有時候看著令人哭笑不得,有時候看得令人哈哈大笑。拳擊場上大家看的,哪是什麼真打架呀,都帶著拳套呢,那叫比賽。臺灣政壇的打架那才是真打,絕沒有拳套。
為什麼會天天打呢?我把它的根源歸結為制度設計的必然。
第一,制度的衝突性設計,打是必然的。
為了爭奪大位或控制權,執政黨和在野黨的你死我活無法調和,衝突是正常的,不衝突是不正常的。打得文一點。就是打嘴仗;稍微升級一下,拳頭就出來了。臺灣制度主要是學英美的,美國其實也天天在打,川普和拜登打嘴仗,後面跟著的擁護者,在街上也是掄拳頭真打,不但不會戴拳套,還拿槍;
第二,在制度推動下,能登臺的人往往都是猛人。
票選制的特點是開頭會比較正常,但慢慢民粹就會起來。民粹喜歡猛人,越猛越容易被選上,不猛的沒有機會。所以能到臺上去的都是猛人,當然就容易開打。
第三,打是一種「秀」,不想打也要打。
不打就沒有存在感,沒有代表性,越打越有存在感。很多人為了保住這份職業,他得罵起來,打起來,砸起來。不罵不打不砸,你就對不起、守不住那些投票給你的人。所以在臺灣可以經常看到有些政客日常彬彬有禮,非常文雅,但一談到政治,一到會場上,就非常暴躁,原因就在這裡。他也許根本不想打,但不打就會丟飯碗,必須打。
近段時間,在執政權爭奪路上屢屢失敗的國民黨,也變得更火爆起來。他們深刻總結了經驗教訓,發現不火爆、不夠狠,選民就不選你,所以開始改變風格。我們常說社會有時候存在「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問題,在臺灣,大鬧也許解決不了問題,但還是有價值的,能爭選票。
這種制度設計的最終結果一定是使人、使正黨變得狠起來,一定是使社會對立與分裂。有些人會說:也別這樣說,臺灣現在不是好好的嗎?我只能這樣回答:有些事情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大邏輯是改變不了的。美國現在的對立與分裂已經顯而易見,臺灣地區的美式民主之路稍年輕一點,正在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