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壇最近成為「地震帶」,繼無黨聯盟「立委」顏清標和臺中市議會議長張清堂因「公費花酒案」遭判刑後,國民黨籍南投縣長李朝卿以及民進黨籍嘉義縣長張花冠又在同一天因涉嫌弊案遭收押和起訴,不僅令島內輿論譁然一片,還引發藍綠陣營對於貪腐弊案不同態度的爭論。
據臺灣《聯合報》12月2日報導,臺灣檢方11月7日起對於南投縣政府道路災修工程涉收回扣弊案展開調查,發現李朝卿涉嫌違反貪汙治罪條例收取回扣罪及圖利他人罪。11月30日,臺檢方以李朝卿所犯為5年有期徒刑以上重罪且可能逃亡,以及有湮滅、偽造證據、勾串共犯證人之虞等為由,向南投縣地方法院申請對李朝卿收押禁見獲得批准,李隨即被送往南投看守所看押。幾乎與此同時,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也在11月30日公布了偵辦嘉義縣政府勞務採購工程弊案的結果,宣布對張花冠及其胞妹張瑛姬等共21人依貪汙等罪嫌起訴。
對此,國民黨和民進黨迅速做出不同反應。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11月30日做出決議,宣布對李朝卿處以停止黨權的處分。國民黨發言人殷瑋表示,黨主席馬英九對該案非常關切,第一時間要求黨中央必須掌握情況,慎重處理。儘管依黨章規定一審有罪才需要停權,而李朝卿所涉弊案目前還在司法調查階段,但中央考紀會審慎考慮,決定先行予以停權,回應社會期待。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一方面表示國民黨的相關舉動是「媒體上秀來秀去」,同時又強調張花冠案可能是「司法經常搞烏龍」所致,民進黨在處理涉貪問題時必須更慎重。蔡英文更直接表示,民進黨在一審判決後,才會啟動黨紀。她還質疑,張花冠被搜查時剛好發生國民黨籍「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案,這次被起訴又與李朝卿遭收押「同時」,很難讓人相信其中沒有政治因素。
民進黨的「護短」動作引發政壇口水戰。國民黨發言人殷瑋1日表示,民進黨和蘇貞昌對張花冠遭起訴的回應做法是民進黨「標準動作」,這樣的戲碼已上演多次。民進黨面對司法唯一的「處理機制」顯然叫做「只準判藍、不準判綠」。蘇貞昌轉移焦點,矛頭指向媒體、司法或國民黨,都不能改變民進黨護短、胡亂扭曲司法的事實;蔡英文不但連一句最基本的「尊重司法」都說不出口,還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指控,與蘇貞昌行徑有何不同?蔡英文2日回應稱,民進黨政治人物長期受司法不公平對待,因此應該給當事人合理評量與處理,而「不是比誰黨紀發動得早」。張花冠也藉機喊冤,強調自己是被迫與藍營涉貪人員「同步」,政治操作的痕跡太明顯,而且起訴內容沒有物證人證,完全是臆測式辦案、違反法律素養,真是「國家恥辱」。
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稱,歷經一連串官員貪瀆索賄醜聞,在政府滿意度低迷的情況下,國民黨明快祭出黨紀「止血」,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並不具備任何道德的優越性。國民黨除做出處分之外,理應閉門檢討,但拿出來誇耀,同樣匪夷所思。民進黨第一時間沒有積極作為、不展開內部調查,如果就此裝聾作啞交給司法,也就罷了。偏偏兩任黨主席還一味護短、包庇,高分貝質疑檢調機關,「自己不作為、也不準司法有作為」。即便能夠溫暖黨員的心,也很難堵民眾悠悠之口,更枉費「民主進步」之名。《聯合報》的評論說,政黨堅持反貪的態度,不僅可作為司法肅貪清腐的後盾,也有助於形成黨內清廉的風氣和規範,這是民進黨必須釐清與修正的視野。民眾不會反對政治人物據理力爭、證明清白,但政黨對於黨員涉案表現出來的態度,既代表對司法的尊重,也顯示自律的程度。把不利於同黨人士的偵審結果都解釋為「政治因素」及「司法烏龍」,豈非得了「司法迫害」或「政治迫害」妄想症?「政治迫害」或「司法迫害」說得容易,但拿不出證據的指控,反而是「迫害政治」、「迫害司法」。(《環球時報》記者 司馬巖 李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