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採用集聲裝置來改善聽力已有久遠的歷史,從20世紀初問世以來,電聲放大助聽器發展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小型化和智能化。
由於對助聽器的著眼點不同,其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根據助聽器的使用範圍,可分為集體助聽器和個體助聽器兩大類。個體助聽器依其外觀和佩戴位置又分為盒式助聽器、耳背式助聽器、耳內式助聽器等類型。經過多年的研發,現在的助聽器外形更豐富,選擇範圍更廣。
盒式助聽器又叫體配式或口袋式助聽器。其外形有如一個小型收音機般大小的長方形盒子,助聽器的傳聲器、放大器及電池組裝在盒子中,外接一根長導線連接耳機和耳塞或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裡。
盒式助聽器因功率大、不易產生反饋、價格低、體積大、調節旋鈕較大,受到極重度聽力損失、手指靈活性較差老人的歡迎。
同時,因盒式助聽器體積大,隱蔽性較差;本底噪聲大;助聽器本身及導線易與衣服產生摩擦;導線易損壞等缺點而受到聽力損失人士的抱怨。
耳背式助聽器(Behind The Ear Hearing Aids,BTE)又叫耳後式或耳掛式助聽器。它是依賴於一個彎曲呈半圓形的硬塑料耳鉤掛在耳後的助聽器,比起盒式助聽器,它的體積和重量都小了許多,隱蔽性也好。麥克風、放大器和受話器均在機器內部,放大後的聲音經耳鉤通過導聲管傳入耳模或耳塞中。耳背式助聽器是目前使用較廣的種類之一,適用於各種聽力損失程度的弱聽人士。耳背式助聽器,對於經常出汗的佩戴者來說,由於助聽器戴在耳後,頭髮上的汗液易通過麥克風孔進入助聽器,元器件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導致損壞;對外觀要求較高的佩戴者,耳背式助聽器外觀仍較大;對低頻聽力較好,高頻聽力較差的佩戴者,無法平衡堵耳效應和嘯叫問題。以上幾點常常困擾地聽力損失人士。隨著技術的發展,耳背式助聽器也發生了變化,衍生出開放式助聽器和受話器內置式助聽器。
開放式助聽器與傳統耳背式助聽器的區別在於耳鉤及導聲管由一根細聲管取代,麥克風、放大器、受話器等仍在機身中。細聲管的優勢在於從正面來看,隱蔽性提高,但機身體積不變;另一個優勢是可有效地平衡了堵耳效應和嘯叫難點;舒適性也大大提高。
受話器內置式助聽器RIC與傳統耳背式助聽器的區別在於助聽器的受話器從機身中移出,放置在耳道中。經過這樣的處理,除了可使機身體積變小,隱蔽性更高之外,還能通過更換不同功率的受話器,使同一個機身的助聽器具有不同的功率從而更加靈活地對應不同聽力損失程度的佩戴者。另外,因受話器在耳道內,無形中增加了麥克風與受話器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嘯叫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能更好地平衡堵耳效應和嘯叫之間的問題。
定製式助聽器外殼根據用戶的耳道定製。依據大小分為耳甲腔式、耳道式、深耳道式,使用時直接放在耳內,較為隱蔽。但它的輸出功率相比耳背機小,堵耳感更明顯,部分型號為了更隱蔽會犧牲方向性麥克風,無線線圈,藍牙線圈,程序按鈕等功能。耳甲腔式助聽器(In The Ear Aids,ITE)是根據佩戴者的耳甲形狀定製的,它佔據耳甲腔和耳甲艇。麥克風、放大器和受話器全部放在定製的外殼內,外部不需要任何導線或軟管,相比於耳背式助聽器,比較隱蔽、輕便。
耳道式助聽器(In The Canal Aids,ITC)比耳甲腔式助聽器略小。ITC能夠放入耳道更深的位置,從而可以產生更多的增益,對具有相同聽力損失的佩戴者,佩戴ITC比佩戴ITE可以節省5dB的增益,而能達到相同的聽力放大效果。
完全耳道式助聽器(Completely In The Canal,CIC)又稱深耳道式助聽器,戴上它從側面看也不易被發現。它能更深入地放入耳道內,達到或超過外耳道的第二彎,非常接近鼓膜,其放大特性更加接近於正常人耳的生理特性。對具有相同聽力損失的佩戴者來說,佩戴CIC比佩戴ITC可以節省5~10dB的增益(尤其對高頻部分),而能達到相同的聽力放大效果。
由於深耳道式助聽器體積較小,無法安裝雙麥克風、音量旋鈕等元器件,會失去較多功能。
定製式助聽器需要根據佩戴者的耳樣個性定製,需要周期製作,隨著技術的發展,標準耳內式助聽器進入市場,受到佩戴者的青睞。標準耳內式助聽器除了具有深耳道式助聽器的優勢之外,還具有即配即走;優化電路後體積更小;舒適度強等特點。
幾種外形的助聽器各有其特點,聽力損失人士根據聽力及需求選擇適合的助聽器類型非常重要。聽力不同,需求相同,適合的助聽器類型不同;聽力相同,需求不同,適合的助聽器類型也不同。不能人云亦云,適合別人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聽力損失人士需要到專業的助聽器選配中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才是最佳。
那麼這幾種外觀的助聽器如何佩戴呢?請觀看以下視頻: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聽力學研究和教育是西萬拓聽力集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西萬拓聽力學院不僅擁有一支從全國著名醫學院校畢業的、具有醫學和聽力學背景的培訓隊伍,還從國外引進聽力學專業人士充實師資力量。
西萬拓聽力學院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向聽力學行業輸送專業型人才,且藉助新科技向大眾傳遞聽力學科普知識。
本刊編輯:田嵐博士
責任編輯:陳 紅
視頻剪輯:方 向 明
文字提供:王 琦
投稿郵箱:hong.chen1@sivant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