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三市本為一體,83年後陸續從欽州分出北海、合浦成北海市,90年代後分出防城、上思成防城港市。
如今全國進入大統合時代,既有上面的支持,也有下層省級的內生動力——做大再而做強。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成都合簡陽一舉獲得國家中心城市之名頭。合肥分巢湖市,歷經九年磨練,終得經濟明星之光華。
我們來看看欽州人口剛過400萬,GDP1300多億,北海則只有約180萬人口,GDP也剛過1300億,而防城港人口最少,約100萬,GDP也僅有700多億。三市合計人口680萬左右,GDP3300多億,超柳州200億,排南寧之後。
其實北部灣三市統合之後的數據,放在全國來看也是僅僅相當於河南南陽、安徽阜陽這麼一種水平。我們再把視野拉開,廣西在全國GDP位於中下水平,對於地處沿海,比鄰經濟一哥廣東的優勢而言,這不是廣西的真實水平。
北部灣三市沿海,而且是有著雷州及海南做屏障的優勢海灣區域,除了出品「深藏巷中」的優質海貨之外,近些年來也陸續布局各類產業,但不乏都處於重複布局的狀態之中,很有必要統合三市資源,整體規劃產業結構。
比如欽州和北海在電子產業(顯示屏方面)、林漿紙產業、石化產業、海工產業均有重疊。這種情況就很類似於二三十年前東莞各鎮在電子、鞋類服裝產業重複布局的現象,如今東莞經濟轉型重心在松山湖以華為產業經濟為主的領域,以往大而散的加工產業大多數無閃耀可言。
前車之鑑,欽州北海兩市很有必要統合先做大其中幾項產業經濟,然後圖強之,比如林漿紙產業及海工產業等都可以集中精力發展,而不是如今的重複布局發展。
此外也可以借統合之力推動防城港的核鋼產業儘快成型。內循環經濟時代,講究的是省與省之間的角力,而不是外貿出口時代的市與市之間的競爭。
欽州、北海及防城港同屬廣府民系欽廉分支,語言也是白話的欽廉分支,與廣東的粵西湛江茂名極為相似,具有合併的基礎,也有今後與廣東省副中心——湛江的整體對接的考慮。
否則北海或者欽州單體太弱的話,與湛江對接只能是依附於湛江。廣西北部灣三市:統合時代,聚力桂南,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