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入園,是第一次和父母長時間的分離,會出現或重或輕的分離焦慮症。
執筆:歐陽比文
寶寶入園是邁出小家的第一步,融入集體的一大步,然而這道坎兒可並不好過。每當幼兒園開學,家長在外面依依不捨,孩子在裡面眼淚汪汪,因為捨不得媽媽,還有孩子揪著媽媽頭髮不放的,真是人間悲喜劇。
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適應能力較強,還會高興地和媽媽說再見。遇到這種情況,寶媽反而會平添幾分傷心,孩子都不想我?是不是特別擰巴?
前段時間,某幼兒園因為一個小朋友的「淡定」舉動走紅,別人上學他「監工」!家長和老師都忍俊不禁。
都是第一次上幼兒園,孩子表現大不同。其他孩子在一邊哇哇哭著找媽媽,這位男寶卻雲淡風輕地坐看「眾生相」。
只見他斜坐在椅子上,一隻腳耷拉下來,另一隻腳踩在椅子上,一副總裁範,以審視的目光注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這幅姿態把老師都給逗樂了,看過在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可是如此霸道的還真是頭一個!
1. 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不愉快的情緒,也被稱為「離別焦慮」。
有的寶寶和媽媽分床、分房都會表現出焦慮,更何況是上幼兒園呢?孩子在短期內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表現,引導和疏導是關鍵。
2. 以前被嚇唬過
「你再哭就給你送到幼兒園去,一天看不到媽媽」「不聽話的孩子就要送去幼兒園,看你咋辦」。
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些家長會以恐嚇的口吻來嚇唬孩子,讓孩子從小就以為幼兒園是個恐怖的地方,從而產生抗拒心理。這種方法一時奏效,卻不能長久。
3. 難以適應新環境
寶寶在家裡吃喝拉撒都有專人伺候,到了幼兒園新環境,卻面臨如廁、吃飯、午睡等多個挑戰,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大哭大鬧的也不在少數。
在孩子入園前,家長就要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和訓練,孩子掌握的生活技能越多,語言表達能力越好,適應能力也會更佳。
1)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的同理心,是愛的表現,也是幫助孩子擺脫無助狀態的良方。
無論孩子是怎樣的狀態,如崩潰大哭,焦慮不安,父母都要首先做到一點,那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情緒。
不要過多地指責寶寶,或者打擊他說「沒出息」、「愛哭鬼」,而是接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然後再去談具體的技巧。
2)說到做到,不悄然離開
媽媽悄悄離開,其實更多的是求得自己的心安,當你再和孩子見面時,他不是歡天喜地,很可能是不理你了。
這種媽媽的後置補償機制,對於媽媽來說有用,對於寶寶來說卻是不恰當的,反而傷害更大。
孩子入園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能每次都偷著溜走。試著和寶寶來一個分離的儀式感,擁抱一下,摸摸腦袋,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來接他,並且說到做到。
3)一旦開始,不要輕易按下「暫停鍵」
有的父母在送孩子之前下定決心,這次一定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可是看到娃淚水漣漣的時候有心軟了,上午送下午接,或者哪天哭就哪天不送了。
孩子察覺到空子可鑽,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秩序感就有可能被打破,家長反覆無常,孩子也會毫不在意,越送越難。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