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關於杜威的教育本質論相關內容是重要考點,但考生往往在複習過程中也只是記住理論與人物的簡單匹配,並未深入理解其內涵,為了幫助考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杜威的這一理論,從而輕鬆複習,據此,中公教師進行相關的梳理,助力考生複習。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質論的主要內容之一。「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教育即生活」,強調的並不是在教育與生活之間劃上等號,將教育等同於生活,而是強調教育對生活的影響——對兒童生活的影響,對社會整體生活的影響。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創造生活。該觀點指出了傳統的教育是一種畸形的生活,是不合乎兒童天性發展的生活。
(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傳統教育脫離了兒童生活和社會生活,傳統教育沒能成為兒童生活的需要,教育未能根據社會生活的變化而做出相應變革,從而成為了生活的附庸,變成了生命的負擔。杜威強調,作為生活的教育,不能離開社會生活的背景,要把複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作為兒童生長的背景,但這種背景不是全盤拿來的社會生活,而是經過教育改造過了的社會生活背景。社會生活要經過學校教育的改造,才能成為兒童的生活背景。
(3)「教育即生活」意味著教育與人的生活共始終,意味著兒童的生長和發展(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杜威認為,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續不斷的生長、發展過程,「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教育即生活」並不是割裂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的聯繫,不是完全否定未來的生活。加強兒童教育生活與現實的聯繫,就是要克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其目的不僅僅在於滿足兒童現實生活的需要,而且在於創造出高於現實生活的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教育要聯繫生活,不等於教育要再現現實生活,或直接等同於現實生活,而是要使教育具有重建新生活的意義。杜威一再批判教育與生活的脫離,指責傳統教育存在著未能改造生活的弊病,認為教育要促進兒童經驗的不斷改造或改組,實現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即教育改造或改組人的經驗的過程就是不斷塑造人的生活的過程,教育就成為了不斷重建人的生活的活動。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