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慶:成就斜杠人生——未來全新的工作模式

2021-02-13 橙子School

本書是後疫情時代人們的一本必讀書。無論主動還是被動,越來越多的人會成為斜槓青年。

本書的譯者毛大慶兄就是斜槓青年的代表,我本人也算一枚斜槓青年,感同身受。

從斜槓青年到斜杠人生再到斜槓父母,你需要理念更新、興趣延展以及專業規劃,那麼好好看看這本書吧。

——經濟學家、天使投資人  管清友

Slash,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技巧(譯者序)

Slash這一概念誕生的那年,全球秩序依然處在確定性的預期之中。一年多後,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直到世界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時代後,這種不確定性始終伴隨著人類,再未離去。

站在當下,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在這個時點上,我們再次審視Slash的邏輯動因,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成就斜杠人生——未來全新的工作模式》中文版已上市,對於未來的生活和職場規劃,如果你身處茫然,本書的一些觀點和案例可能會帶給你靈感和啟迪。

即便你已經確信自己的未來將如規劃與劇本一樣步步為營,你依然應該多些對於Slash的認知,至少你應相信,人生絕非劇本,滿足感與獲得感是在人生多樣性的平衡之後才能實現的。

△點擊小程序立刻參與抽獎



工作或是生活?工作就是生活!

B站UP主,閒魚玩家,脫口秀演員,寵物攝影師,線上餐廳裝修師,民宿房東,旅拍策劃師,電競陪練,CS教練……

當你看到這些職業時,第一反應一定是脫口而出:

「這個工作好適合我啊!」

那就是小時候理想的人生狀態:好好生活,認真工作,天天玩。

十幾年前,作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本書作者為該報撰寫了一篇名為《成就斜杠人生》(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的文章,從此,斜槓青年(Slasher)一詞開始進入那些對生活質量、人生價值有著更高追求的年輕人的視野中。 

今天,斜槓青年已經遍及世界各地,當然也來到了中國。

作為一名跨界分子,我將在這本譯作中與大家更多的地探討和分享這個身份的體驗。

無疑,我們活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中。尤其是今年,很多人都獲得了匪夷所思的人生經驗。

很多聞所未聞、不敢想像的事情都陸續出現,有人開啟了直播賣貨,有人在閒魚賺得不亦樂乎。

上帝在給我們原本朝五晚九的上班族關上一扇門的同時,順手打開了經過信息革命浪潮和計算設備革命浪潮的雙浪洗禮的落地窗,激起了全民精神內核空前的漣漪,讓我們能夠基於原本的生活經驗玩出百般花樣。

新職業更傾向於興趣型自由職業


20世紀末,我國開始發布職業分類大典,至今已有幾次修訂,20多年來,每次修訂都會增加幾種新職業,這些新職業覆蓋了生活服務業、網際網路行業、娛樂產業。

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其中的很多職業都有一個最吸引人的特點:不用坐班。

不用坐班的另一層含義可以是自由職業者,也可以是兼職工作。

如果放在十幾年前,「兼職」這個詞或許還帶有一些貶義色彩,是在傳統眼光中不安於本職工作的表現。

然而在今天,下班後開著私家車接幾單網約車生意、晚上回家幫廣告公司寫篇軟文貼補家用、在健身房健身的同時為新手提供健身指導、開一個直播平臺自己帶貨、出國旅行因拍Vlog拍成了旅行達人而吸引了百萬粉絲、寫微博一不小心寫成了大V段子手……這些都已經司空見慣,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

從事千奇百怪的兼職工作的人們都屬於一個共同的群體: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進化史

一天只睡4個小時,在剩下20個小時裡至少將身份切換3次,並且精力充沛、毫無疲憊感的斜槓青年是怎麼煉成的?

在很多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眼中,這種工作狀態簡直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不可理喻,難道為了賺錢就可以放棄生活的樂趣嗎?

然而,只有真正把自己代入這種斜杠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斜杠人生不等於「A工作/B工作/C工作」的人生。

恰恰相反,這更可能是一種「生活/興趣/工作」的斜杠人生

斜杠人生的可行性


在我翻譯的這本《成就斜杠人生》中,作者就向我們展示了大量這種充滿生活情趣的同時最大程度釋放個人價值的斜槓案例。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自己夢想中的斜杠人生呢?

這也正是本書的主旨所在,作者對於修煉斜杠人生的建議從職場起步階段開始,一步步介紹成為斜槓青年的理想條件、最有潛質成為斜槓職業的幾個領域,甚至還提供了避免添加更多斜槓的建議。

我們認為,從事與原工作領域相關的斜槓職業時,一定要堅持起步職業的部分工作,這樣不僅可以保持與所處行業的密切聯繫,而且在人們了解你的新職業時,也能提高你的可信度。

搞清楚你的工作中哪些部分可以放棄,同時在工作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是為新事物騰出空間的關鍵步驟。

你可以選擇一些已經接受過訓練或能給你帶來快樂和愉悅的事務,如果你的主體職業最終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這種斜槓職業就會成為一種美妙的奢侈享受。

關於斜杠人生的可行性,各位當然會有一些不同意見,最顯而易見的是,很多加班一族會下意識地抱怨:

人生已經996了,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啟斜槓後面的另一種可能性呢?

那麼,我更加推薦你詳細閱讀本書了,因為書中的很多真實案例會告訴你,一份可靠的本職工作對於斜杠人生意味著什麼,而你又應當如何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擺脫這份本職工作對於斜槓職業的制約。

做好本職工作當然重要,但在本職工作之外開啟斜槓職業絕不意味著讓你摸魚,在主業上混日子,把精力全盤投入到兼職或副業上去。

事實上,在斜杠人生中,根本不應該存在主業/副業的概念,一份穩定的工作是生活最基礎的保障,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用心提升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其實也是在提升自己對於工作與生活的認知水平。認真工作,好好生活。

斜槓組合的理想狀態


其實也不是所有職業都適合成為斜杠人生的一部分的,常見的大概有5類斜槓組合方式,這是作者比較推薦的斜杠人生的理想狀態。

一是賺錢養家的零工/興趣愛好,比如財務分析師/雕刻家、企業家/活動家。

二是左腦/右腦,即兩種職業的思維模式不存在任何衝突,比如工程師/博物館館長。

三是精神/肉體,兩種職業需要付出的勞動類型不同,比如教授/按摩治療師。

四是寫作/教學/演講/諮詢。你可能看出來了,這4種職業都與文字工作的關聯度很高,這也正是本書作者自己開啟的斜槓模式:

寫作讓她成為一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邀約隨之而來,累積了足夠的經驗之後又能拓展教學和顧問領域。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最有可能讓斜杠人生保持更久的穩定性的幾個斜槓職業。

五是只做一份工作,但有多重頭銜。很多創業者的工作狀態正是這樣,在努力專注於一份事業的同時,還有精力與興趣在其他領域發揮餘熱。

按照本書作者的建議,當你在一個領域內已經達到很高專業度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大膽地開啟自己的斜杠人生,將另一個人生志趣轉化為人生價值。

這時,你的工作時間肯定會受到影響,你可以和你的僱主平和地談論這種斜杠人生的可能性,對於斜槓的兩邊進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斜槓≠兼職


在發展斜杠人生時,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斜杠人生與傳統的工作觀念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

以往,人們只有在缺錢、需要支付生活費用時才會選擇兼職。但現在,根據作者在本書中的經驗,當前教育水平更高而且生活非常安穩的人才具備兼職多項工作的條件。

因為只有這類人能夠掌握相關技術和支持,以靈活的方式從事一項工作,同時又有時間追求另一種喜好。

採用斜槓模式的人們可以將自己的不同身份融合為一個整體,並通過每一種職業實現真實的自我,達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斜杠人生和兼職人生、打工人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每一條斜槓的左右至少有一邊是基於自己的熱愛,而不是對物質的一味追求。

如果只想著把自己變成一個賺錢機器,那樣的斜杠人生將毫無意義,因為你在同時做著兩份甚至三四份工作時,不僅感受不到任何人生的樂趣,而且可能會逐漸喪失對生活的興趣,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寫在最後 

人生,本質上就是一個精進和經驗累積的過程。如果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你大可以在本職的相鄰領域或人脈存在交集的領域開啟斜槓職業。

我們可以將職業生涯看作一種平衡的投資組合,成功的斜杠人生必須要擁有平衡的投資組合。你可以選擇一些工作來保障自己的投資回報,再選擇其他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工作。

作為餘興活動,你甚至可以臨時起意嘗試一些新鮮事物,讓斜杠人生變得更加靈動。

最後,祝所有愛好廣泛、追求卓越的朋友不要因為當下繁重的工作而放棄了對另一種人生趣味的渴望。

劃下一條斜槓,開啟別樣人生。

  

△點擊小程序立刻參與抽獎

附:《成就斜杠人生——未來全新的工作模式》作者序言

麥瑞克·阿爾伯

斜杠人生,

全新世界中的「生存寶典」


自《成就斜杠人生》一書問世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本書和其中的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貼近現實。

本書英文版發行後不到兩年,美國經濟開始歷史性地急速下行,斜杠人生變得更加普遍,而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卻已不再單純。

許多人並非出於自願而選擇斜杠人生,而是迫於生計不得不做此選擇。這本書再次受到追捧,人們吸取書中的經驗教訓,將其奉為「生存寶典」,幫助自己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中打拼歷練。

我們現在已經完全置身於蒂娜·布朗(Tina Brown)所說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世界之中,它影響著每個人,從剛剛走出校門渴望開拓事業的畢業生,到因養老金大幅削減而需要延遲退休的嬰兒潮一代,人人都無法擺脫時代大潮的裹挾。

另外,社交網絡的爆炸式發展加快了人們上網、宣傳新企業和建立線上知名度的節奏。

斜杠人生在海外也同樣開始普及,因為推動斜杠人生盛行於美國的因素在其他地區也已逐漸顯現。就此,我接受了澳大利亞版Vogue、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 )、葡萄牙的Visao和瑞典的CHIC等報刊的採訪,探討這一現象。

目前,全世界仍然無人追蹤斜槓勞動力的境況。據美國自由職業者聯盟(Freelancers Union)估計,獨立工作者約佔美國總人口的41%,他們「擁有多份職業」,所有這些人都是潛在或實際的斜槓青年。

但我一直認為,斜杠人生是一種個人經歷,無法通過數據展現。

5年來,我收到數百名斜槓青年的來信,比如幾個月前,一名西班牙針灸師來信告訴我,當他發現自己生活在紐約卻無法從事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的工作時,斜槓模式幫他渡過了難關。他在信中寫道:

我開始教西班牙語,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份工作,但當我向人們解釋自己的工作時,問題出現了。

一名執業針灸師為什麼要當西班牙語教師?您的書幫助我消除了疑慮,讓我了解到,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職業道路平衡自己的生活。

當初的自以為是和揮霍無度造成了美國今天的局面。雖然經濟狀況或許會有所好轉,但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回到從前了。

無論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地球,我們都應對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抱有熱情,而斜杠人生與這種新思維不謀通過不斷觀察,我發現斜槓模式正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發展,這折射出新的社會秩序。

但是,斜杠人生總的來說能歸結入以下5 種模式:

• 賺錢養家的工作/ 興趣愛好(比如,財務分析師/ 雕刻家、企業家/ 活動家);• 寫作/ 教學/ 演講/ 諮詢(這4 種斜槓職業可以搭配其他任何職業);• 多重頭銜,一份工作(大多數小企業主都屬於這一類型,但現在,員工也開始擔任多種角色)。

2007 年以來,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我逐漸接受了「斜槓青年」的標籤,最初我是拒絕的,因為這個詞聽起來並不那么正經。

在本書中,我講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你在後面會讀到這些內容,從故事成文到現在,其中很多人可能都已經對自己的生活進行過重新調整了,這就是斜杠人生。

在以獨立工作者身份打拼了10 多年後,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是一份有同事、福利和假期的正式工作。

我正在努力與別人一起,圍繞工作主題提出全新的大膽想法,那就是將職業發展與社會影響掛鈎。

即便現在有全職工作,我仍然堅持斜杠人生。當人們問及我的工作時,我的答案取決於具體情況。

有時候我說自己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有時候我說自己是新工作方式的推行者,有時候我會說自己是作家、演說家、教育工作者等,甚至有時候會說自己曾經是律師。關鍵是,我並不屬於某一個職業。我有很多選擇,你也是。

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你家從多個視角審視斜杠人生,並讓你明白,如果你認為時機成熟,那麼隨時可以做出改變。

 你會喜歡的好文章  

相關焦點

  • 優客工場毛大慶: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來源:公眾號 戴爾商用客戶端解決方案 多年以後毛大慶博士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次長跑和那位跑者她在終點線前對毛大慶說:你打破了人生的天花板!這句話加速了他對未來職業的新規劃在那之後不久他創立了優客工場開始用自己的創新創業去支持別人的創新創業幫助更多的人去打破自己的天花板這是一場對工作場所的重新定義。凡是創新創業者需要的,就是優客工場要去服務的。
  • 「996」的人生真的不配擁有斜槓嗎?
    本文作者 | 毛大慶優客工場創始人、《成就斜杠人生》譯者十幾年前,作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本書作者撰寫了一篇名為《成就斜杠人生》(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在很多上班族眼中,這種工作狀態簡直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不可理喻,難道為了賺錢就可以放棄生活的樂趣嗎?然而,只有真正把自己代入這種斜杠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斜杠人生不等於「A 工作 /B 工作 /C 工作」的人生,恰恰相反,這更可能是一種「生活 / 興趣 / 工作」的人生。
  • 專訪「譯者」毛大慶:我很佩服王石,60歲還去哈佛學英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藉此機會專訪毛大慶,請他來談談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創業心得。毛大慶在活動現場。澎湃新聞:你曾說很崇拜王石,那麼跟他的相處對你有怎樣的影響?毛大慶:我覺得王石的人生取捨和價值觀是我在這麼多年的職場經歷裡罕見的,或者說他是一個這樣的人:不是沒有毛病,也不是很完美,但他生命的價值取捨和人生狀態令我非常崇拜。
  • 毛大慶:跑步,讓我重新認識世界!如果不跑馬拉松,我不會創業!
    關於創業,還得從毛大慶跑步這件事兒說起。跑步,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2013年,毛大慶還在萬科。身處公司的權力與決策中心的他持續了多年高節奏、強壓力的工作狀態,慢慢開始整夜睡不著覺,變得焦慮、煩躁起來。毛大慶至今都記得,跑完人生第一個5公裡後的那天晚上,他睡得特別香,沒有吃任何藥。一覺醒來,人生仿佛進入了全新的階段。經過半年的訓練,毛大慶開始嘗試參加全程馬拉松。
  • 優客工場毛大慶:我為什麼要堅持翻譯《布隆伯格自傳》
    毛大慶大多數人對布隆伯格的了解,僅局限在他的兩個顯赫身份:彭博創始人、紐約市三任市長……或者再加上一點:他曾幾次意圖參加總統競選。我也一直是這樣看他的。但當我開始接觸《布隆伯格自傳》這本書,書中展現的大量關於布隆伯格傳奇人生的細節,是我完全沒想到的。
  •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1-18 20:04   來源:網絡流行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斜杠人生,指的是一種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的生活方式。
  • 鷹覓眼|毛大慶還是那個慶慶哥,優客卻已不是那個優客了
    來源:鷹覓房產文/鷹覓君(ID:yingmi909)2015年,那個萬眾創業烈火烹油的日子,毛大慶剛從萬科出來便成了資本追逐的「獵物」。不同於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創業者,那時的毛大慶已經成名立腕,是所有人眼中真正的風雨戰神。
  • 這裡的阿姨靠做糕成就「斜杠人生」 ,今年重陽不妨花角村吃一塊花...
    這裡的阿姨靠做糕成就「斜杠人生」 ,今年重陽不妨花角村吃一塊花糕吧 2020-10-21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進擊的「斜槓青年」
    與傳統職場中單一、穩定和保守不變的工作框架相比,擁有多個職業、多重身份的「斜槓青年」,能夠在更多的崗位和空間中挖掘自身潛力,拓展自我能力。「斜槓青年」不只是身份的疊加,自主選擇的職業觀和以興趣為出發點的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個體的人生體驗,也能進一步釋放個性、激發活力,有助於新生一代青年成長為多思多研的人才,在職場的海洋裡乘風破浪。
  • 大學生的「斜槓」人生:不止文體兩開花
    在高校中,「不會彈鋼琴的理科生不是好攝影師」等說法已頗流行,大學生身份中的「斜槓」越來越多。  這宣告著這一代年輕人對於青春生活所追求的寬度和廣度。  事實上,「斜槓」的概念始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2007年寫的一本書《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
  • 趙樹海70歲的粉紅斜杠人生,生日前夕歡慶發表全新專輯及貼圖畫
    叱吒藝壇40幾年,從校園民歌的全盛時代就以歌手和創作人身份出道,並且演戲參與舞臺劇演出、還曾經獲得金鐘主持人獎的趙樹海,實屬成功斜杠人生的典範 ; 從今年起又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份「插畫作家」,選在70歲生日前夕發表他的首本水彩筆插畫創作「PinkSir趙樹海貼圖集(ㄧ)」以及全新「
  • 你,是一枚純種斜槓青年slash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擁有多重職業身份,2007年,美國作家埃爾博爾在《不能只打一份工》一書中創造出斜槓青年(Slash)這個詞,斜槓青年們用職位加上工作外的身份來定義自己,職位可以告訴他人你做什麼職業、靠什麼維持生計;工作外的身份則能體現你是誰
  • 斜杠人生?Nothing is impossible!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日漸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日漸加強,於是人們的精神壓力不斷上升,卻缺少精神疏導,而造成了精神上的偏差,輕則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重則引發人身傷亡事故。*企事業單位是員工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大家庭,也是很多員工產生心理障礙的發源地。
  • 自由職業成就多棲職場人 職場流行「斜槓青年」
    當HR收到一份簡歷,看到上面的求職意向一欄被幾道斜槓劃分,而這幾個職業又毫不相干,甚至風馬牛不相及時,也絲毫不會驚訝,因為「斜槓青年」已經成為當下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自己的職業,例如,李銘,律師/大學教授/製片人等。
  • GORE-TEX 「TESTED FOR LIFE」,李晨Nic:斜槓青年,人生不設限
    他們不滿足於單一行業和身份的束縛,做起了「斜槓青年」。如」不懂潮牌的主持人不是好老闆「——李晨Nic,他的身份就需要若干個斜槓來介紹:主持人 / 設計師 / 潮流品牌主理人 / 產品創意師 / 研發師……當代資深」斜槓青年「的頭銜非他莫屬,「斜槓青年」不是在跟現在的自己抬槓,而是跟未來的自己「Say Hi」。在各領域都能成為精英,將人生混搭得又酷又爽,這樣的潮流icon誰能不愛?
  • 如何成為一名「斜槓青年」?只需三步!
    「斜槓青年」概念引入國內的第一人Susan Kuang,自媒體人/Linkedin專欄作者,。她從研究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起,她便一直利用工作之餘進行不同的嘗試。6年來,Susan先後創辦了The Thinker Group和蘭溪沙龍,舉辦過兩次個人畫展,獨立運營個人自媒體,寫過上百篇文章和四本個人雜誌,堅持學習舞蹈,還拿到CrossFit一級教練證。
  •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白天,西裝革履,言談儒雅;下班後,背心短褲,熱情奔放;閒暇時,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這是公司職員/健身教練/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
  • 人生不斜槓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轉而細想,她的故事聽著心酸,但恐怕未來類似的「悲劇」只會越來越多。她曾是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年復一年重複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身邊越來越多的斜槓青年讓我越發覺得,未來一定是一個多元人才、跨領域發展的社會。我問朋友A,一個人坐擁一捆「/」,你是怎麼做到的?
  • 四個「斜槓」青年的混搭人生
    四個「斜槓」青年的混搭人生 2019-04-0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