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使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方位,這一科學判斷具有必然的歷史邏輯,明確的理論邏輯和切實的實踐邏輯。其中,歷史邏輯包含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這兩者都蘊含著實現強起來的歷史必然性;理論邏輯具體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講的「五個是」,它是實現強起來的基本目標;實踐邏輯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將「八個明確」作為指導思想,「十四個堅持」作為基本方略,將「兩步走」作為戰略安排,運用新發展理念解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具體行動,用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姿態奮鬥向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實現強起來具有必然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裡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蘊含著實現強起來的歷史必然性,即歷史的邏輯。
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理解和把握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有內容的邏輯起點和實踐基礎。報告所講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及其產生的「歷史性影響」,即促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三大根據;「三個意味著」講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三大根本性標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們站在了迎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第一個「意味著」,主題是「中華民族」,講的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且站在了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來看,不能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割裂開來,後者都是以前者為基礎。第二個「意味著」,主題是「科學社會主義」,講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由當年蘇聯解體時的「低潮」向當今的「生機活力」邁進,科學社會主義站在了進一步煥發生機活力的歷史新起點上。第三個「意味著」,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中國式現代化」,講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現代化建設實現了由精神被動到精神主動、由跟跑到領跑的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站在了具有理論主體性的歷史新起點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心在於以充滿自信的心態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主體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等在中國理論界曾盛極一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跟跑」的特點。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始超越「西式現代化模式」,並注重自身內生性、獨立性、自主性、主體性和世界性的建設。這主要體現在它打破了「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等神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是如此。
不同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毛澤東時代的歷史使命,是結束近代中國任列強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人民「站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闢了一個新時期,其歷史使命就是謀求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使中國成為大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所思考的問題,大多是「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所凸顯出來的根本問題,所提出的任務,大都是「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所必須解決的歷史任務。如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而且總體上「富起來」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闢了一個實現強起來的新時代。其歷史使命,就是在富起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所思考的問題,總體上是關於「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歷史方位中所呈現出來的根本問題,其治國理政的實踐,也是為了完成這一歷史方位所提出的歷史任務,如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新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自鴉片戰爭170多年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永恆主題,它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指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實踐,就是緊緊圍繞這個歷史使命展開,朝著這個歷史使命精進推進的。
實現強起來具有明確的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邏輯上自然應確立實現強起來的基本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五個是」,實質上就是從五個方面所確立的實現強起來的基本目標,即理論邏輯。
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主題講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是「奪取偉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前半程和後半程」的論述,特別值得關注。他強調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後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他說,前半程已經走過了,現在主要是開啟並完成後半程的歷史任務。要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必須完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後半程」的歷史任務。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主題講的是「國家」,目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三大和十五大,我們黨提出了實現「溫飽」「小康」和社會主義「基本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由此提出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主題講的是「人民」,目標就是努力「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過上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之後,從歷史邏輯上提出的一個重要奮鬥目標。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1978年以後我國在奮鬥目標上的一種發展邏輯。
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講的是「中華民族」,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之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逐步升華的過程,是一個全球化時代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發展進步的過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所有中華兒女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加接近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目標,而且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主題講的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目標就是「使中國在世界上強大起來並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古代中國的好幾個朝代,在當時的世界上且在總體上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近代以降,中國處於被宰割、挨打的境地。之後,整個世界的總體格局,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構建起來的。這種世界格局表達的是「西方中心論」,中國處於不利、被動的地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世界擔當的精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質,就是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以調整不利於中國發展的舊的世界格局,進而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由此,中國在世界上逐步強大起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目標,就是使中國進一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強起來具有切實的實踐邏輯強起來的實踐邏輯,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行動指南的指導下,從指導思想、基本方略、戰略安排、具體行動和奮鬥姿態五個方面來理解。
在實踐上,鄧小平理論主要是在「欠發展」的歷史方位使中國人民富起來的理論,那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主要是我國在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方位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行動指南的理論,用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就是強國理論。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八個明確」是實現強起來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八個明確」,是分別從主題目標、價值取向、總體方略、根本路徑、法治保障、國防保障、國際環境、政治保證來講的。「八個明確」蘊含的內在邏輯是:一是根本主題。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根本主題,是圍繞強起來這一主線,來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二是民族復興。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使大國成為強國的奮鬥目標。三是人民中心。即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取向,為實現大國成為強國提供價值引領。四是發展理念。這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根本之道。五是實施「兩大布局」,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四個自信」。這是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總體方略。六是戰略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戰略安排。七是強軍戰略。即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世界一流的人民軍隊。這是實現大國成為強國的軍事和國防保障。八是大國外交。即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為實現大國成為強國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九是深化改革。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包括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使大國成為強國的強大動力。十是領導力量。即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既強調黨的全面領導,也注重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這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政治保證。這十個方面是對「八個明確」的具體分解和深入分析。
「十四個堅持」是實現強起來的基本方略。「十四個堅持」的實質,就是為實現強起來提供基本方略,其中蘊含的大邏輯,就是使大國成為強國。首先,「十四個堅持」是為實現強起來提供基本方略而確定的。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次,「十四個堅持」也是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提出來的。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本質上是使大國成為強國進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只有真正解決這一矛盾,才能真正使大國成為強國。最後,「第一個堅持」和「第十四個堅持」分別講的是「黨領導一切」和「全面從嚴治黨」,其實質就是為了實現強起來必須「強黨」。強國必須強黨,實現強起來必須以「強大的政黨」來保障,也必須用「強大的政黨」來領導。
「兩步走」是實現強起來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大站在實現強起來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新徵程發展作出了戰略安排。在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新的歷史方位上,我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確定了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關鍵在於要打好防範化解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之後,要實施「兩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要把著力點聚焦於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既著重解決制約大國成為強國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又不斷創造條件,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均收入和質量效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步,從2035年到2050年,再奮鬥15年,全力解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面存在的難題,全力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存在的難題,全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讓黨的十九大報告所確定的「五個是」的目標實現。
運用新發展理念,聚焦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行動。社會主要矛盾體現著一個社會發展的整體狀況,它是判斷我國基本國情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自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來,我國之所以取得驚人的「中國奇蹟」,且使「中國奇蹟」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從各個方面,全力且聚焦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同理,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後,要使中國由大國成為強國,真正強起來,就必須全力且集中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要解決好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與全力且集中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具有內在的邏輯相關性,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創新發展,與解決「發展不充分」有關;協調發展,與解決「發展不平衡」有關;綠色發展,與打好「三大攻堅戰」的第三大攻堅戰有關;開放發展,與推進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有關;共享發展,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關。所以,牢固樹立和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直接有助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
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精神狀態至關重要。精神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奮鬥目標的實現。在我國革命戰爭年代,以「小米加步槍」裝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打敗以「飛機加大炮」裝備的國民黨,也打敗軍事裝備更加強大的日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中國人民具有高昂的精神鬥志;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之所以能打敗美國軍隊及其所領導的聯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自己的精神鬥志和精神高地;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鑄就出一種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即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荊斬棘的革命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只爭朝夕的追趕精神、敢闖敢試的攻堅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直面難題的擔當精神、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這些飽滿的精神蘊含著一種「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鋼鐵般意志和必勝的精神鬥志,且對改變世界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實施「兩步走」的戰略步驟中,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強調「再奮鬥十五年」。這實際上意味著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需要中國人民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缺乏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我們是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就是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實現強起來也是奮鬥出來的!
文章發表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7期,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