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內容以銅為對象討論金屬材料的導熱係數。從事熱設計工作,材料的熱物性參數(thermophysicalproperties data)極其重要。但是很多工程師僅僅把這些參數作為分析的輸入,進而導致缺乏對材料屬性自身的鑑別,甚至影響對計算結果的合理判斷。
金屬材料含合金材料的導熱係數可根據影響拆分成兩個分量:一是電子分量(electronic term),λe ;二是晶格分量(lattice term),λg。於是
當然從導熱機理上講,不只有這兩種影響因素。但是對於金屬而言,大多數材料的導熱係數主要受λe和λg的影響。導熱係數電子分量λe表徵載能電子對導熱的影響,而晶格分量λg表徵晶格振動對導熱的影響,即質子的影響。
在純金屬中,一方面導熱係數的晶格分量(latticeterm)λg所佔比重通常小於20%,大部分甚至小於5%;另一方面,理論上更容易計算出低溫金屬材料的電子分量λe,於是金屬材料的導熱係數是基於電子分量λe來計算的,並通過修正項來考慮晶格分量的影響,以及考慮高溫下的實測導熱係數數據。
在低溫環境下,導熱係數電子分量λe主要受制於兩種機制:1)電子與質子間的相互作用,2)電子與晶格缺陷的相互作用。電子與質子相互作用產生的熱阻Ri大約與溫度的平方(T2)成正比,比例係數α為常量與金屬材料的類型相關,也就是說該比例係數是金屬材料的固有屬性。電子與晶格缺陷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熱阻Ro與溫度成反比,其比例係數β也是常量,並取決於晶格缺陷比率。
因此,低溫金屬材料導熱係數的電子分量可表示為
其中,n=2。
為了更準確地描述金屬導熱係數,需要基於實驗數據對該表達式進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是令n為大於2的某個精確小數,以及通過調節α來考慮晶格缺陷的微弱影響。但是這種修正結果僅僅在最大導熱係數對應溫度的1.5倍溫度範圍內成立。對於銅、鋁、鋼、鎢鋼等材料,前述修正方法適應溫度的極限為40K。如果溫度超過40K,實際材料的導熱係數隨溫度下降的幅度小於預測公式計算結果。固體物理理論預測金屬材料高溫度下的導熱係數接近某個常數,考慮金屬材料的這些實際結果,Cezairliyan 和 Touloukian對前述表達式進一步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向表達式中引入電子——質子因素Ri與電子——晶格缺陷因素Ro間的耦合關係,結果如下:
其中,
其中Pi(i=1,2,3,4,5,6,7)是對實驗數據進行最小二乘法擬合獲得的係數。數學上Rc是Ri微分近似後高階餘項,並且也是隨溫度而變化的,並需要根據金屬材料的類型確定。
最終修正的公式源自於退火體積材料樣品的實驗結果,這是因為薄片材料存在較大的機加工表面,進而晶格缺陷比率高於體積材料,同樣退火工藝會使金屬晶格更為均勻,也是考慮降低晶格缺陷比率。也就是說,最終的修正公式致力於表徵材料本身內在的導熱係數,即金屬材料的化學雜質及晶格缺陷都是非常小的情況。
最後,我們需要意識到金屬材料總對導熱係數影響不僅限於此,還有物理缺陷、尺寸效應(特別是微納尺度或納米尺度)、電磁效應等因素。
下面給大家發福利!!!
對於純銅材的導熱係數,基於式(3)我們有如下係數
這裡需要給出一個參數RRR(residual resistivity ratio),剩餘電阻率比率,它用於表徵材料純度(一致性)。根據馬西森定律,金屬材料的電導率包括兩部分:剩餘電阻率ρo(因金屬材料缺陷引起的)和內在電阻率ρi(單純有質子和電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即
在超低溫環境(液氦溫度,約4K以內)金屬材料的內在電阻率接近於0,於是可用此時的電阻率估算剩餘電阻率ρo以表徵材料純度。馬西森定律同樣也給人以巨大的誘惑,低溫下金屬材料電阻率極小的現象被稱作超導。全世界大量科研人員極盡所能地研究常溫下降低內在電阻率ρi的方法,目前來看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為了便於工程分析,剩餘電阻率比率(residualresistivity ratio)定義如下
即為常壓冰點下內在電阻率ρi237除以剩餘電阻率ρo加上1。顯然純度越高的材料RRR越大。對應的工程測量方法也比較簡單,即在超低溫環境下測量剩餘電阻率ρo,並在常壓冰點下測量總的電阻率,然後基於式(8)就可計算出剩餘電阻率比率。
基於修正關係式(3),不同剩餘電阻率比率下銅材導熱係數如下圖所示(注意對數坐標)。
從絕對0度到約20K以內,銅材的導熱係數幾乎線性增加的,並且RRR對曲線的影響為Y軸截距位置,即純度(一致性)高的材料低溫環境下導熱係數顯著變大,這與導導電性能一致。
從約30K到100K,銅材的導熱係數呈銳減趨勢,並且材料純度(一致性)的影響逐漸被抑制。
約100K以後,銅材的導熱係數幾乎材料純度(一致性)無關。
Reference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oulder, Thermalconductivity of aluminum, copper, iron and tungsten for temperatures from 1K tothe melting point,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