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以為幫孩子強出頭是在保護孩子,殊不知這樣過度甚至過激的保護,害了家長自己不說,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孩子們打鬧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認識世界、了解規則的過程,父母的不合理介入,反而會阻礙孩子之間的正常交往,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許多家長不把在孩子面前打架當回事,總以為孩子小,沒關係,卻不知自己打架時的醜陋模樣,早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成為他們一生的噩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孩子人生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暴力行為對孩子來說,如同一隻面目猙獰的巨型怪獸,張著巨大的嘴巴,隨時會將他們吞噬。
家長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會直接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容易表現出怯懦和自卑,對生活失去熱情,人生也因此蒙上陰影。
其實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快就好,因為孩子很單純,不會把一些事記在心上,不會壓抑自己。他們鬧矛盾之後,會哭鬧、大喊,把壞情緒釋放出來,不會一直沉浸在憤怒裡,所以很容易繼續做回好朋友。
《讓孩子心悅誠服》中提到,每個孩子都很有生存智慧,遇到問題,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如果我們急切地幹涉,反倒是對孩子成長機會的剝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和事越多,遇到的矛盾和衝突就越多。自行處理矛盾是孩子人際關係的必修課,經歷過解決矛盾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更深刻地認識世界。
家長每次的「親自出馬」,孩子都將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總是難免的,家長需要做的,絕對不是衝動地去為孩子強出頭、討說法,而是應該理性處理,積極引導孩子學會自己面對問題,解決矛盾。
孩子發生爭執是避免不了的,家長該怎麼處理呢?
(1)判斷這是孩子間的「正常衝突」還是受欺負
孩子的打鬧很多是遊戲的成分,他們會偶爾拉拉同伴的小辮子、拍拍他們的肩膀,但由於他們還不會控制這些動作的度,有時會造成一些傷害事件。如果孩子的玩鬧沒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長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鬥看得過於嚴重。
(2)請勿在眾人面前訓斥孩子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大人總會認為如果我不教訓一下孩子,就是大人的失職,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所以當眾面前訓斥孩子,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而且會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他會把父母對他的指責的原因都推到另一個孩子的身上。
(3)不要直接插手去警告對方或實施懲罰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也是鍛鍊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家長聽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是太了解,如果直接插手,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複雜。
(4)巧與對方父母溝通,切忌將矛盾上綱上線
只需關注孩子的感受,避免將其矛盾上升為成人之間的衝突,引起不必要的爭吵。每個人教養孩子的方式存在差異,尊重成人教養方式的差異,不要因孩子的矛盾而去指責成人的教養方式。
同時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和糾紛,就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要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在衝突和糾紛中獲得體驗,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
(5)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問題發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發生後我們的態度和決定。當孩子衝突過後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矛盾,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確定最終的解決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6)不提倡家長插手,但不等於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
有些情況下,如孩子面臨危險,或是和同學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時,是需要家長了解、參與,並幫助孩子協調解決的。如果需要介入,也要記住放寬心態,抱著協助的態度,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在孩子向你求助時,要問孩子:「你希望我為你做什麼?」聽取孩子的請求後,家長應該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例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等。
雖然不提倡家長插手,但不等於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家長要對孩子表達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是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家長可以讓孩子說出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引導孩子如何應對同學之間的矛盾。有必要時,家長可以把具體情況告訴老師,積極和老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