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校門口見!」家長群兩個爸爸約架,最後反轉亮了......

2021-02-08 首都教育

「狠三狠四儂不買帳,那明天校門口見!」「不是看不起你,你不來的話考慮後果。」

上海兩名小學生的爸爸,疑因為孩子在學校發生小打小鬧,竟在家長微信群中「放狠話約架」。

近日,一則「小學家長約架,頭破血流進醫院」的微信對話截圖和視頻在網上熱傳。網傳截圖顯示,兩名三年級男生因在學校做操時「踢屁股」,倒水時「絆摔跤」產生摩擦,兩名學生家長遂在微信群內發生口角並「約架」。

形勢愈演愈烈,其他學生家長紛紛在微信群內勸架,希望平息糾紛。然而第二天一早在學校門口,一位爸爸仍用U形鎖敲破了另一位爸爸的頭,後者鮮血直流當即被送進了醫院。

被U形鎖敲破頭的家長

據了解,網上所傳家長「約架」事件發生在9月30日上午,由於家長「約架」的微信群裡只有家長沒有老師,老師從其他家長處得知後,已通知了雙方孩子的媽媽到校處理此事。

事發後,學校心理老師分別和兩位小男孩談心,安撫他們的情緒,並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據班主任介紹,兩個男生活潑好動,屬於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常的情況,因互相之間普通打鬧了一下,引發了一點小摩擦,在家長發生衝突之前,兩個孩子小矛盾已經化解且和好了。

已經化解且和好了.

上面的場面真是像極了漫畫《父與子》中的情景,兩個孩子打架,回家找爸爸,兩個爸爸開始打架,兩個孩子卻一起玩了起來。是不是挺有意思?

當孩子之間發生小矛盾,家長這樣做肯定是過於衝動的,是不可取的。也難怪網友們這樣評論:

因為孩子之間鬧小矛盾,之前還發生過不少誇張的案例,而且家長是直接對孩子動粗了。

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想要出面保護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這種介入孩子之中,以大欺小或者家長互毆的過激行為確實不妥。

正如網友所說:「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剝奪了他們相處的權利。難不成要兒子再為你們報仇打一架?」

許多家長以為幫孩子強出頭是在保護孩子,殊不知這樣過度甚至過激的保護,害了家長自己不說,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和同學打鬧時不小心摔倒,額頭擦破了皮。

回到家,爸爸看見兒子受傷非常生氣,立馬在家長群大發雷霆,要求老師和家長給個說法,鬧得不可開交。

從那以後不管誰和男孩鬧矛盾,爸爸都會出面「幫忙」。漸漸的也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個男孩玩了。

如果男孩早知道爸爸的過度幹預會造成自己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他一定不希望爸爸幫自己出頭。

孩子們打鬧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認識世界、了解規則的過程,父母的不合理介入,反而會阻礙孩子之間的正常交往,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知乎上「童年陰影」的話題下,一位網友的分享讓人心疼:

 

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那次和小夥伴鬧矛盾,她媽媽上來就將我推倒在地,而我媽媽見我被欺負也打了回去,然後她們便廝打在一起。媽媽面目猙獰的樣子,可怕極了!

從那以後,我就變得很膽小,見不得一點打架的場面。

許多家長不把在孩子面前打架當回事,總以為孩子小,沒關係,卻不知自己打架時的醜陋模樣,早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成為他們一生的噩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孩子人生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暴力行為對孩子來說,如同一隻面目猙獰的巨型怪獸,張著巨大的嘴巴,隨時會將他們吞噬。

家長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會直接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容易表現出怯懦和自卑,對生活失去熱情,人生也因此蒙上陰影。

家庭教育專家李靜在《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一書中說到:

「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會形成只有他們自己才懂的規則。」

而且其實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快就好,因為孩子很單純,不會把一些事記在心上,不會壓抑自己。他們鬧矛盾之後,會哭鬧、大喊,把壞情緒釋放出來,不會一直沉浸在憤怒裡,所以很容易繼續做回好朋友。

《讓孩子心悅誠服》中提到,每個孩子都很有生存智慧,遇到問題,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如果我們急切地幹涉,反倒是對孩子成長機會的剝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和事越多,遇到的矛盾和衝突就越多。

自行處理矛盾是孩子人際關係的必修課,經歷過解決矛盾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更深刻地認識世界。

家長每次的「親自出馬」,孩子都將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總是難免的,家長需要做的,絕對不是衝動地去為孩子強出頭、討說法,而是應該理性處理,積極引導孩子學會自己面對問題,解決矛盾。

下面是來自「超級育兒師」袁倚喬老師的分享,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幫助~

我們將此類問題分為了兩種,一是朋友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起衝突鬧矛盾,家長如何應對?二是自己的孩子與陌生人的孩子鬧矛盾,家長如何應對?

朋友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起衝突鬧矛盾,父母如何應對?

1. 請注意,除了孩子之間有傷害行為,我們要予以及時制止,其他時候發生矛盾,孩子如果來告知,我們才提供幫助,儘量不去介入。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解決。

2.請勿在眾人之前訓斥孩子。在朋友面前,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大人總會認為如果我不教訓一下孩子,就是大人的失職,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所以會在朋友面前訓斥孩子。

3.當發生矛盾,父母雙方都在場,請切記只需關注自己的孩子,首先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尤其是自己孩子的感受。但我們大人總有一個觀念,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教訓自己的孩子很兇,對別人家的孩子卻很好,這是一定要避免的,否則孩子會很困惑,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的真實性。

4.關注感受後,不評判,不指責,只需要引導。比方說「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能夠讓自己開心地玩玩具呢?」「你們怎樣才能做好朋友呢?」等,剩下的就交給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5.如果上升到有激烈的肢體動作,請先安撫打人的孩子,詢問並確認他的感受,然後再問他是否願意給對方道歉,這樣引導,避免將雙方界定為「受害者」和「攻擊者」。

6.切忌將矛盾上綱上線,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禮貌等,和朋友的為孩子作比較,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而且會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他會把媽媽對他的指責的原因都推倒朋友孩子的身上。

7.每個人教養孩子的方式存在差異,請尊重成人教養方式的差異,避免因孩子的矛盾而去指責成人的教養方式。

1.無論看似誰對誰錯,或誰佔便宜誰吃虧,請家長避免過多參與,比方家長開始說教評理,而是啟發式引導孩子感同身受。

2.避免和自己的孩子去評價對方父母的態度和解決方式。只需關注孩子的感受,同時避免將其矛盾上升為成人之間的衝突,引起不必要的爭吵,如果對方仍舊難以平復,請將孩子帶離現場。避免成人將自己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萬一碰上垃圾人,後果誰都無法承擔的。

3.其實問題發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發生後我們的態度和決定。所以引導中的三連問「你是不是很委屈?」「接下來你想怎麼辦?」「你想繼續玩下去和她做朋友呢還是我們離開呢?」總是將問題轉移到怎樣解決上來,這樣一來孩子會學習到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面對和別人的衝突。

4.切記避免自己進入和孩子的爭鬥中以保證自己孩子在這場「衝突」中獲勝。

5.如果孩子是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家長可以讓孩子說出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引導孩子如何應對同學之間的矛盾。有必要時,家長可以把具體情況告訴老師,積極和老師溝通。

愛從來不是你替孩子做了什麼,而是你傳遞給了孩子什麼,幫助孩子獲得哪些成長。

當孩子自己化解矛盾時,你要相信他的智慧。

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時,你是他堅實的後盾。

共勉!

部分素材來源:棕媽   超級育兒師   樊登小讀者訂閱號  凝媽悟語  羊城晚報

為了不讓您最關心的內容被湮沒

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設置為星標吧★

只需三步↓↓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