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島內挺扁「獨派」操作的「抬賴打蔡民調」真的對蔡英文造成了莫大心理打擊,3日晚間給民進黨臺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等人授旗的重要造勢場合,授完旗的蔡英在倒退過程中,竟恍恍惚惚一屁股跌坐在地上,讓島內網友徹底炸鍋,各種解讀滾滾而來:「明天應該又會怪罪是國民黨與大陸的陰謀」、「蔡英文一倒,臺灣經濟馬上好」、「完蛋了,此乃兇兆……看來非常非常地不妙」、「姚姚欲墜」、「跌破基本盤的意思」、「倒臺了!兇兆啊!」、「出師未捷身先倒」、「驚天一摔!不知道會不會再跌5%」、「謊言說太多鎮不住了」……
授旗儀式中蔡英文一屁股跌坐舞臺上。
正所謂「旗開得勝」。選舉誓師的重要時刻請出身兼黨主席的島內領導人為選將授旗,無非意在鼓動競選士氣,也搏個好彩頭。誰料原本巴望的「碰頭彩」卻成了陰錯陽差的「退步跌」,仿佛冥冥中上天示警,為綠色政權的倒臺埋下不祥的先兆。
其實,即便沒有「天宮示警」,蔡英文如今面對的情勢也可謂「山雨欲來」。執政2年多,蔡當局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陸客不來致觀光產業慘澹。今年2月大陸又出臺「惠臺31條」優惠措施,面對臺灣經濟停滯,年輕人紛紛西進大陸找尋機會(僅2016年10月數據便顯示,居住在大陸的臺灣民眾,包括臺商、臺幹、臺生、臺眷等約為200萬人,將近臺灣總人口的9%,且200萬人中以青壯者居多,等於佔去臺灣勞動人口的一成)。此外,由於一貫縱容乃至暗中推動「臺獨」、奉行疏離兩岸政策,蔡當局近期接連遭遇「東亞青運舉辦資格被撤銷」、「44家外航集體修改涉臺標註」、「阻撓金門通水典禮被打臉」等連環打擊。上周島內民調顯示,竟有46.3%民眾贊成蔡英文當局在「兩岸同屬一中」前提下與大陸談判協商(比例高於不贊成的36.7%),讓黨內大佬林濁水驚呼,蔡當局若再我行我素,將成硬撞冰山的泰坦尼克,如同沉沒海底般被民意淘汰。
正當蔡英文內外交困之際,島內挺扁勢力偏又「不失時機」地聯合深綠推出民調指,蔡的支持度大幅下滑,遠落後於馬英九、朱立倫,以及綠營「新共主」賴清德。外界普遍解讀,該民調中「扁系逼宮小英」意味濃重。如今,面對蔡當局施政不力引發的民間負面聲浪,即便民進黨內部對年底選戰也開始瀰漫失敗主義,認為最終結果很可能只有「小輸」、「大輸」兩種局面。若真如此,無論結果如何,黨內不滿聲音都會在選後逼宮蔡英文,迫其交出黨主席之位,甚至是2020領導人提名資格。扁系此次就是意在告訴「小英」:她已經不被民進黨期望,而「救世主」賴清德的出現,恰好可以替代掉蔡英文贏不了的困境,並將敗選的責任全部歸結為蔡英文施政不利,繼而告訴大家準備好:11月24日後可以準備換主席、換2020參選人。除非蔡可以做出更多讓步,例如特赦陳水扁。
自「520」上臺以來,蔡英文始終奉行「空心」兩岸政策,對島內民眾反覆宣稱「維持現狀」;對大陸雖時有「碰撞衝突」,但總體策略上至今仍以「模糊迴避」的大基調為主;對島內深綠則採取默許縱容,乃至暗中媾和的方式平衡、安撫,自作聰明的如意算盤看似有望「三面光」,但兩年多的實操效果證明,蔡當局正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逼上越走越是暗淡崎嶇的艱困絕路:迴避兩岸關係性質的根本問題,不斷疏離兩岸,已讓臺灣在自扼島內經濟咽喉的同時,也在國際事務上處處碰壁;「豬八戒照鏡子」般的兩岸政策不但破壞兩岸關係,也根本滿足不了深綠的胃口,以致極端「臺獨」每逢敏感時刻便出來勒索、要挾一番,隨著蔡當局執政困境的加劇,套在蔡英文脖上的繩子也一次次越勒越緊;對廣大中間選民而言,當破壞兩岸關係的不利影響開始逐步侵蝕原有的和平紅利,悄然對百姓經濟生活、就業發展顯現負面作用,蔡當局「維持現狀」的謊言自會被大眾所厭棄,在「一中」前提下與大陸談判的民間呼聲自然高漲。
最近一年半時間內,臺灣民眾接受一中比例出現顯著翻轉。
上周,面對執政無能的批評,蔡英文們再次「甩鍋」大陸,推稱是大陸「打壓」臺灣所致,全然無視真正扼住臺灣發展咽喉的恰恰是其自己。所謂的「總統」從不思考如何為切實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總負責」,而是每天鑽營如何堅守小部分群體政治利益,如此的統治之路自然越走越難,只落得青年族群紛紛出走,島內「六師」(建築師、律師、會計師、機師、醫師、大學教師)等精英群體爭相西進大陸賺3倍高薪,徒剩「留守女省長」、「空巢領導人」獨自乾嚎「這邊經濟獨好」,卻無人理睬的一地尷尬。
如今的蔡英文想必正處「外松內緊」,表面上無論領導人禮儀性活動,還是黨內輔選均照樣嬉笑著「跑攤」,但內心早就拉響警報。先前光只應付施政上的內外交困就已左支右絀,如今還得著手提防深綠的背後捅刀、黨內的選後逼宮,以免黨主席大位乃至2020提名權不保。對蔡英文而言,與其每天疲於應付、提心弔膽,在越走越窄的錯誤道路上步步沉淪,眼看著日漸鬆動的統治走向瓦解,倒不如嘗試擺脫深綠的要挾鉗制,回歸提振經濟民生的正途,以大破大立的眼界格局,在兩岸關係的大視角下為臺灣找尋出路。
當前,隨著大陸不斷壯大及兩岸實力懸殊的加劇,兩岸關係好壞對於臺灣經濟發展、百姓生活以及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均呈現日趨重要的關聯影響。自蔡當局上臺伊始,能否提出為大陸所接受的「兩岸新共識」便廣受關注。儘管曾一度滿口跑「善意」,但對於攸關兩岸關係性質核心問題的「九二共識」,蔡英文給出的回應依舊停滯在「尊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的模糊地帶。而今,面對錯誤政策招來的負面衝擊,面對冰凍兩年的無解僵局,假使真心希望更弦易轍,尋求能被接受的共識,讓自己與民眾都「好過」,蔡當局不妨考慮跳脫「傳統政治套路」,不再將「兩岸共識」僅僅理解、局限為「一套說辭」,正如大陸常說的「聽其言也要觀其行」,若能以「語言+行動」的配套組合方式匯聚、整合「正面兩岸元素」,兩岸僵局未必沒有轉機。
就具體操作而言,儘管自上臺以來蔡英文手下「內閣要員」不斷「挪穴移位」,但曾在臺立法機構明確表示「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的前外事負責人李大維、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時至今日仍身居要津;民進黨內部的「全代會」上,凍結「臺獨」黨綱提案黨內更年年有人提,絕非外界施壓、強加。對民進黨而言,若能借自己人說過的話、提過的案,凝聚彰顯真正善意的表述,比如鄭重其事地說清,臺當局「在尊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的同時,也充分體認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同時在黨內「凍獨」的處理中做出積極回應,外加終止形形色色看似「內政」範疇,實則具有鮮明意識相態乃至挑釁意味的「去中」、「暗獨」行徑,相信對其緩和兩岸情勢、緩解經濟疲軟、止損「友邦」流失、參與國際事務均能有所益助。
如今仍身居要職的蔡當局前外事負責人李大維、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曾明確表示「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
眼下正逢年底選戰乃至後續2020提名一天天逼近的關鍵時刻,蔡英文的聲望卻呈「慣性下滑」。近期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度翻轉,對島內政治惡鬥厭惡度飆漲,支持在「一中」下與大陸協商比例上升,登陸發展人數、意願增長等一系列趨勢變化,更為其送去一波波警訊。大難將至,留給蔡英文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當蔡當局的「政治執拗」與臺灣百姓大眾「追求生活水平提升」、「期待良好個人發展機遇」的嚮往嚴重背離,趕在選前迎合深綠,鞏固基本盤救選情的「意識形態打法」即使故技重施,對已然煩透政治惡鬥的當代的選民來說,也未必再有多大煽動作用。退一萬步講,縱使年底島內縣市選舉以「小輸當贏」的結果僥倖過關,面對兩岸政策佔重頭戲的2020選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蔡英文能拿出的籌碼將越來越少,脖子上的深綠套索卻只會越繃越緊。
日前,因蔡當局縱容「獨派」推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民進黨執政的臺中市被取消2019東亞青年運動會舉辦資格,島內民調顯示,相當多受訪者認定,如此下場純屬自找。縱容「獨派」胡作非為,為討好深綠卻背離百姓大眾的民生福祉與發展期待,蔡當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此前耗費龐大資金籌備良久的臺中東亞青運會生生「作」沒了(作(zuō):北方方言,瞎折騰、撒嬌使潑、無理取鬧之意)。未來若依然甘受深綠「韁繩」駕馭驅策,以分裂思想疏離兩岸、對抗大陸,今朝的「出師未捷身先倒」將不再只是預兆。「作」沒了臺中東亞青運會,已初嘗錯誤政策苦果的蔡英文,難道仍要不思悔改,在2020徹底「作」掉自己的政治生涯嗎。(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