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圖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謝謝!)雲南省造,可能是中國最晚一批的龍洋。
在雲南省造未出現時,雲南本省使用廣東龍洋、四川龍洋較多,摻雜著其他各省龍洋,以及國外的站洋和坐洋。
在《百年銀圓》中,有這樣一段話:「雖然每年由鐵路公司輸入百餘萬銀元,加上邊境貿易流入的,但當局仍嫌通貨不足」。
或許通貨不足可能是一方面,促進雲南省造產生的,應該是沒有屬於自己的鑄幣,而胸口憋著一口氣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雲南省官員上下齊心,一心要辦好自己的鑄幣廠——雲南省造幣廠。
60多歲的雲南總督丁振鐸奏請朝廷,要求設立雲南省造幣廠;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謝寧俊、吳本義等人赴滇信義洋行訂購德國蘇勒廠製造銀幣的各種機器;
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造幣廠於省城大西門錢局街原有寶雲錢局處開建新廠;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竣工,同時開始鑄造雲南銀元。
當初鑄造的第一批雲南銀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龍」。
雲南老龍分為兩種,光緒老龍與宣統老龍。兩者字面均為「雲南省造」,下珠圈內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旁飾二花,面值有「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釐」背面有龍圖,周圍環有英文,含銀量86%左右。
可能因為模具或銀質的原因,雲南老龍多數龍鱗極為淺,或者直接沒有龍鱗,被藏家們戲稱為「泥鰍」。這也就導致了全龍鱗的雲南老龍可遇不可求,又或者天價雲南老龍因其含銀量高,成色好。
雲南老龍自發行以來,深受雲、貴、川、湘、桂等地區人民喜愛,流通量廣,口碑也一直不錯,且少數民族同胞多喜愛用雲南老龍打制首飾。
▲雲南老龍
雲南老龍中,有一枚「大珍」——「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
1910年(宣統二年),雲南向地亞士洋行購買的鑄幣機器輾轉運到昆明後,便開鑄了該樣幣。該幣正面點圈內為漢文和滿文「宣統元寶」字樣,外圍鐫「庚戌春季雲南造」,兩旁飾花飾,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背面蟠龍居中,外圍為英文,兩旁列花飾,是中國錢幣史上唯一鑄有幹支紀年和季節名稱的幣,不過此銀元卻無史料可查,導致各家眾說紛紜,目前比較認可的是兩種說法。
▲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
第一種說法是,當時雲南省為了規避清政府的《幣制則例》而加鑄的「庚戌春季」四字,《幣制則例》頒布於宣統二年(1910年)4月15日,《幣制則例》指出:「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為『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 圓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 角、二 角五 分、一 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銅幣為輔幣。元角分釐各以十進,永為定價,不得任意低昂。將現鑄之大小銀銅圓一律停鑄……將來新幣發行,地方所有生銀及從前鑄造各項銀銅圓,準其暫照市價行用,由部飭幣廠銀行逐漸收換,並酌定期限停止行用……」當時雲南省政府為規避《幣制則例》而加鑄「庚戌春季」證明此幣在頒布前鑄造。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百年銀圓》中所述的說法。現將此版「庚戌春季雲南省造宣統元寶」銀幣定義為紀念幣,據記載,在宣統二年,即1910年(庚戌)3月21日(春分)農曆二月十一日滇越鐵路全線貫通,這是雲南省第一條跨國鐵路,也是全國第二條跨國鐵路,全長465公裡,此鐵路從1903年開始動工至1910年4月1日正式通車,歷時七年,從通車的時間看,在該年(春分)二月十一日之後,與幣面銘文『春季』吻合,由此推論,「庚戌春季雲南省造宣統元寶」銀幣,應是當時為紀念此重大建設工程竣工而特意鑄造的「紀念幣」,由於此幣是清末當局為紀念此(跨國鐵路)重大工程竣工而鑄造,故鑄量極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