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的人做事更高效?看科學研究怎麼說

2020-12-14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劉豔豔  來源|YouCore(ID:YouCore)

前言

如果能一心二用,同時完成多項任務,我們的做事效率是不是會更高呢?

金庸的武俠名著《射鵰英雄傳》裡就有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他就是很討喜的武林高手「老頑童」周伯通。

他被東邪黃藥師關在了桃花島上15年,性格這麼跳脫的一個人,實在忍受不了一個人被關著的寂寞,於是他就自創了一門 「左右互搏」的武功,也就是一心二用,左右手可以使用不同的招式,這樣他就可以自己跟自己打架玩了。

在金庸的小說裡,這可是一門頂尖的武林絕學,因為會了這招相當於一個武林高手變成了兩個武林高手,周伯通因為這門絕學立馬就躋身為武林第一高手。

這門武功既然這麼厲害,那學會的人肯定不能多,因此金庸老先生就只安排郭靖和小龍女學會了,其他人都學不會,而且越聰明的人越學不會,比如學什麼都是一看就會的黃蓉就學不會這個左右互搏。

金庸先生設定的學會標準是要心思單純,要麼像郭靖這樣傻得單純,要麼像小龍女這樣淡薄得單純。

上學的時候看到這兒,我就非常羨慕郭靖和小龍女,因為自己也很想掌握這種一心二用的方法,這樣我就能邊背單詞邊做數學題,可以省下多少做作業的時間用來玩哇。

但沒辦法,自己一沒郭靖笨,二沒小龍女純,只能繼續熬夜做作業了。

但工作後學習了心理學和腦科學發現,原來被金庸老先生騙了,要掌握周伯通的這種左右互搏,需要的不是心思單純,而是腦裂病人。

正常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到左手寫字右手舞劍這種多任務並行的。

一般人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結果就是,做事效率會更低。

01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效率更低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出廠設置並不含有「多任務處理」這一項。

因為我們的大腦被設計為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同時處理多件事,反而會減緩它的思考速度。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大衛·梅耶的研究團隊在心理訓練時,讓志願者從識別形狀的任務快速切換到解決數學問題的任務。

與延長時間繼續專注於同一個任務的情況相比,由於志願者需要切換注意力,所以上述兩項任務需要更長的執行時間,同時思維的準確性下降。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也研究證實:

我們的大腦並不能有效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當人們認為他們在進行多任務處理時,事實上,他們只是快速地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情。

而每一次跳躍,都會產生額外開銷,從而比循序漸進地做兩件事耗費更多時間。

正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塞梅爾研究所神經學家在《大腦革命》所闡述的:

與關閉一個電腦程式同時啟動另一個程序的情況不一樣,注意力的切換需要一段時間來關閉和啟動。

每次注意力切換時,額葉處理中心必須激活不同的神經迴路。當大腦在兩個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時,神經迴路需要休息一會兒,這是一個耗時的過程,並降低了效率。

因此,通過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方法來提高做事效率,是極其不靠譜的。

讓自己高效的秘訣只有一個:每次只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

具體如何做到呢?只要遵循好下面三個原則就可以了。

原則1:要事第一原則2:寧多勿少

原則3:減少拖延

02

要事第一

我們之所以崇拜多任務的工作方式,核心就在於對單位時間利用率的追求上。

比如,我們會想著在上下班的路上聽英語,在無聊又冗長的會議上寫文章。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總是捨不得在一個時間周期裡只安排一件事,總覺得這樣是對時間的浪費。

因此,我們在安排個人的日計劃、周計劃時總喜歡排得滿滿當當的,恨不得一分鐘當兩分鐘用。

但實際上,一個時間周期內只安排一件事,這種單線程的做事方法從表面上看或許是慢的,而實際上它卻可以更快達到預期。

因為這種做法更符合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

可能你會擔心手上的事情很多,一個時間周期只安排一件事會做不完。

事實上,如果這麼安排,你的事情還做不完的話,本身就說明你要完成的事項超出了你的可支配時間。

即使你在計劃裡將這些事項都安排上,同樣也做不完,而且100%會完成得更少,因為不同任務間的頻繁切換以及任務多得做不完的焦慮,會讓你的工作效率更低,甚至你會破罐子破摔,徹底不做了。

因此,在手頭要做的事超出了可安排的時間時,你更要做到要事第一。

以日計劃為例,你可以識別出當天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只安排好做這件事的計劃,在這件事沒完成前,其它事都暫不安排。

不要擔心這種安排下做的事會變少,因為如果你能提前完成這件要事,你自然就有時間做其它的事了。

如果在這種安排下,你連這件要事都未能完成的話,那就說明你給要事安排的時間少了,加上其它的事只會導致要事的完成效率更低,工作效果更差。

03

寧多勿少

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從而低估了完成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

一旦低估了時間,輕則因為趕工導致心理焦躁、工作質量沒有保障,重則導致整體安排被打亂、所有工作都變得混亂。

因此,要做到高效,我們就要做到對時間需求的估計寧可有餘,而不可不足。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對此有一段精彩的闡述:

有些人一事無成,而實際上他們卻做得很吃力。

第一,他們低估了完成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他們總以為萬事順利,卻總不免有出乎意料的情況發生。

其實,所謂意料之外者,正應該在我們意料之中。而所謂意料之中,往往從來沒有令人愉快的意外。

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對時間需求的估計寧可有餘,而不可不足。

第二,一般的管理者(往往也是不大有效的管理者)總喜歡趕工——而趕工的結果,總不免使進度更加落後。有效的管理者不願賽跑,他們按部就班,穩定前進。

第三,一般的管理者喜歡同時著手幾件要事,結果對每一件事,他們都無法獲得足夠的最低整塊時間。只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事情也都跟著受阻了。

給一件事留足整塊時間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它既涉及到你對這件事難度估計的準確性,又涉及到你對自身的了解,以及你對可調用資源和潛在風險的評估水平。

既然這麼難,那我們如何做到估足一件事所需的時間呢?

你可以採用一個簡單可行的粗略估計方法,也就是保證你留的時間不少於三點估算的時間。

三點估算是通過考慮估算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來提高時間估算的準確性的,它的公式是:

tE,最終估算的時間t0,最樂觀時間,基於最好的情況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tm,最可能時間,基於最可能情況所需要花費的時間tp,最悲觀時間,基於最壞的情況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舉個例子,假設你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最樂觀的情況是2天,最可能的情況是4天,最悲觀的情況是7天。

那麼你完成這項任務最終估算的時間就是(2+4*4+7)/6=4.17(天)

所以,你在預留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時,最少不能少於4.17天。

04

減少拖延

確定好了一個時間段裡的唯一要事,也留足了時間,接下來就是執行了。

執行最大的難點就是拖延。

在時間預留充分的情況下,拖延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1)時間寬裕情況下的前半程揮霍

這是絕大部分人的通病,前面拖拖拉拉,後面拼命趕工。

我們公司每月的運動打卡任務也是這個規律。

我們的打卡任務規定一個月至少運動12天,但前半個月絕大多數人的運動頻率都很低,甚至有人一天都不運動。

但到了下半個月運動頻率就高了,特別是最後幾天,有人會一天不落地瘋狂運動,哪怕到了晚上23點累得都不行了還要堅持(不是覺悟高了,而是只要有一天不運動的話,本月的運動打卡任務就完不成,需要罰錢了)。

2)畏難不敢動手或太過追求完美

畏難或者太過追求完美,也會導致不必要的拖延。

前者會導致遲遲不敢動手,後者會在做的過程中執著於某個細節導致推進緩慢。

那如何避免上面的兩種拖延情況呢?

你可以嘗試以下三個實用小技巧。

1)自己將最終截止日提前

這種做法一是會給自己更多壓力,可以儘早開始;二是可以給自己留出更多的風險儲備時間,以應對可能的突發情況。

2)設置多個過程截止點

對於完成周期超過一天的任務,儘量將任務拆分成幾個階段,並設定好每個階段的截止時間。

比如,你計劃兩天寫完一個市場分析報告,就可以將這個任務拆分為四個階段,並確定好各個階段的截止時間:

階段一:完成報告框架搭建,第一天中午12點前完成。

階段二:完成資料搜集,第一天晚上22點前完成。

階段三:完成報告初稿,第二天下午16點前完成。

階段四:完成終稿潤色,第二天晚上22點完成。

這種設置多個過程截止點的方式 ,會讓你更有緊迫感,也更能保證任務的推進進度。

3)爛開始、多迭代

對於有難度的任務,先不要管開始時的質量,動手做了再說,做了後再不斷地一輪輪來做迭代改進。

就像寫一篇自己不擅長主題的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將自己能寫的都先寫出來,然後再一輪輪地改稿就可以了。

這種爛開始多迭代的方式,既能幫你克服畏難不敢動手的心理,又能幫你很好地解決因為完美主義陷入在細節中的問題(你可以告訴自己,這次可以先不管,下輪再改)。

我相信,用了上面三個小技巧,在要事第一、留足時間的情況下,你一定能很高效地完成手頭任務。

05

小結

身處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我們總免不了各種焦慮,不得不想各種法子來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

但事與願違的是:我們追求得越多,獲得的往往更少;我們越想著快,結果卻是變得更慢。

貪多求快,就是我們每天低效忙碌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

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支持這種多線程的並行工作方式。

多任務並行的工作模式,不僅會降低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誇張的是有研究發現,這種工作模式甚至會損傷腦神經(法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降低智商(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慢下來,一次只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你的效率反而會更高。

如果你還能用好這三個原則:要事第一、寧多勿少、減少拖延,你做事還會更高效。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YouCore(ID:YouCore),作者:劉豔豔,YouCore高級講師、高級諮詢顧問

本文來源YouCore,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鴿子比人更擅長「一心二用」
    研究:鴿子比人更擅長「一心二用」 研究:鴿子比人更擅長「一心二用」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鴿子很擅長「一心二用」,在兩種任務間快速切換的能力不亞於人類,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越人類。
  • 「一心多用」真的好用嗎?
    其中武林高手「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很有意思,可以一心二用,左右手可以使用不同的招式,這樣他就可以自己跟自己打架玩了。在小說中這是一種頂級的武學,學會了就成了高手。但是能學會的人不多。金大俠只安排郭靖和小龍女學會了,其他人都學不會,而且越聰明的人越學不會。只有心思單純才行。
  • 讓孩子「一心多用」是惡性循環,與其一心多用,不如試試3個方法
    家長不能夠讓孩子一心多用,這樣會干擾孩子的專注力,影響孩子的能力發展。孩子在專注時不能夠被打擾,如果經常一心多用,就會讓孩子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專注,反倒影響孩子的能力發展。2.每樣都做不好由於精力的分散,孩子每件事情都研究得不夠深,每件事情做的也就不達標。
  • 最能一心多用的三大星座,是八面玲瓏?還是滴水不漏?
    最能一心多用的三大星座,雙子八面玲瓏,天蠍滴水不漏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有一些人,他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夠一心多用,在完成一件事情的同時,另外一件事情也完美的結束了。十二星座中最能一心多用的三大星座。而且因為他們思維邏輯特別的敏捷,很多時候他們一件事情有好幾個方案,而且可能會腦海裡同時計劃好幾個項目,他們目的性特別的強,他們十分知道自己想要的目的,因此,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在能夠一心多用的同時,還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
  • 還在強調要「專心」做事?事實證明,孩子「一心兩用」也不是壞事
    這就意味著,對一個頭腦和身體均正常的人來說,「一心」是完全可以「兩用」甚至「多用」的。因為不少活動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時注意好幾個方面,特別是較複雜或較富創造性的活動或工作。比如我們看《中國機長》的時候,就會明白飛機駕駛員主要是在駕駛艙裡通過操作各種儀器,駕駛飛機飛行。
  • 【親子】別讓孩子一心多用!
    一心多用的錯誤可以像八爪章魚一心多用,過去是成功的象徵,是一項可以放到履歷表上炫耀自己擁有能夠同時處理很多任務的本事。不過近來,許多關於一心多用隱藏危險的警告呼籲日益增加。例如:一心多用降低工作品質:在一項實驗中,學生要坐在研究室完成一份標準認知技能測驗。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心不能二用有科學依據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心不能二用有科學依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4日 17:13 來源:新華社     據新華社華盛頓1月18日電(記者張忠霞)許多人都對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不以為然,但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一旦讓大腦同時處理兩項事務
  • 超有趣 地瓜心理測驗 看你的優缺點!邊剝邊吃型很會一心多用
    3.邊剝皮邊吃 這類型的人很會一心多用,且具有敏捷性,很擅長找出有效率的方式來做事,可以一次完成多種任務,所以經常受到讚賞。 缺點則是因為想要高效地進行工作,所以會傾向忽略麻煩的東西、不管其他任何事,但奇妙的是,有時候在時間很趕的狀況時,又會突然因為擔心某些小細節而導致延遲完成。
  • 一心多用的真相
  • 一心二用"其實是"偽一心二用
    舉個例子,某人同一時間段,邊看電視邊打電話。其實,這個"一心二用"很多人都能行,但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你打完電話後,你可能忘了某些細節,不是忘了電視的某些鏡頭,就是忘了電話的某句話。但總體上,"一心二用"時,電視劇情和談話主要內容還是明白的。其實,用二八定律和記憶規律解釋。
  • 託利得定律: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能「一心二用」
    託利的定律: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能「一心二用」,必為人中龍鳳什麼是「託利得定理」?「託利得定理」是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H·N·託利得提出來的,其內容是說:看一個人是否足夠聰明,只看他能否一心二用且無礙於其行事。「一心二用」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真正能做到的,都是非常厲害的聰明人,比如,在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善於「一心二用」的周伯通、小龍女就都是罕見的高手。
  • 「一心多用」弊大於利,家長不要弄巧成拙
    在如今的社會,人們所擁有的的時間是越來越少,每個人都希望在更短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不僅是成年人要學會控制時間,就是現在的孩子,也要學習著把一分鐘的時間都用到極致。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然後就想到了要讓孩子一心多用。
  • 手機也能一屏開多窗口!一心多用就是這麼簡單
    智慧分屏讓我們可以「一心二用」,聊天追劇兩不誤。可是也有小夥伴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分屏雖好,可是變大變小無法調節,對強迫症來說真的一點也不友好! 想要分屏自由調節?
  • 讓孩子擁有充沛精力、高效學習和生活,這2個科學方法用起來
    但是要我們說出一些具體的科學原理來,一下子還真不知道。人身體各部位的細胞都會不斷更新,大腦中的神經元也同樣如此,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細胞負責這項工作: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想要強化突觸、促進神經遞質分泌、增強神經元網絡連結,可以參與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以多點位的訓練方式,不停鍛鍊前額葉皮層等大腦重要部位的功能,逐漸讓大腦養成高效的用腦習慣。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綜合提升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等多維度的能力,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效率更高,留出更多時間,保障良好的休息。
  • 用好幾個小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思考和做事習慣,讓孩子贏在終點
    做手工更是剪刀漿糊滿天飛就是人不著桌邊?家長們面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不是長籲短嘆就是暴跳如雷。從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掌握孩子注意力的發展規律,採取科學的方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思考和做事習慣,讓孩子贏在終點。
  • 「一心多用」將會導致大腦變「笨」 專家支招護腦
    「一心多用」將會導致大腦變「笨」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稱大腦不是多任務處理器,南京腦科專家表示「一心多用」大腦將會「壓力山大」  現今的計算機都擅長執行「多任務」,很多年輕人也都喜歡一心多用,生活離不開手機,上網一定掛著多個頁面,邊聽著課邊刷微博;除了多任務處理,很多人還喜歡「多路傳輸」,任務A做一會兒,然後切換到任務B,然後再切換到任務C,而且很多人樂此不疲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高效未必是多做事,專注的分量也許更重
    這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經常遇到的困惑:做事沒效率,還要像超人一樣追趕時間、超越目標,心好累。從早起睜開眼睛,大大小小几十件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等著我們去做。不斷的規劃,不斷的做清單,努力做更多的事,努力提高效率,但還是有那麼多事情做不完。
  • 別讓無效努力毀掉你:如何從瞎忙族升級為高效牛人?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別讓無效努力毀掉你》,作者克裡斯貝利,研究了10年高效能,被TED稱為「有史以來最高效能人士」,他提出高效能的三個要素:時間、能量、注意力。高效能不在於你有多忙碌,而在於你取得了多少成果。如果忙碌沒有成果,那麼忙碌無異於懶惰,高效能講究的是花更少的時間做完更有價值的事。
  • 科學探索人的左、右手之謎,用左手的人是不是更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習慣用右手做事,這顯得用左手的人很另類。而在民間,關於人用左、右手有著一些新奇言論,比如用左手的人更聰明,用右手的人壽命更長等。這是真的嗎?隨著對左、右手之謎的科學探索,我們發現左撇子聰明是真的,壽命長短純屬謠傳。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高效時間,你會在高效時間內做事嗎?
    問問自己你最高效的時間是什麼階段,你利用了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我們在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裡做事,效能更高,更容易有產出。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工作效率在上午很一般,下午還行,晚上是最高的。白天上班,沒有心思去構思文稿,下午也是疲倦,工作還在繼續。只有晚上是最自由的時間。以前,我經常大晚上出去吃夜宵,有時候還會叫上一群人吃上兩三個小時。慢慢地,我變肥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