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將會導致大腦變「笨」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稱大腦不是多任務處理器,南京腦科專家表示「一心多用」大腦將會「壓力山大」
現今的計算機都擅長執行「多任務」,很多年輕人也都喜歡一心多用,生活離不開手機,上網一定掛著多個頁面,邊聽著課邊刷微博;除了多任務處理,很多人還喜歡「多路傳輸」,任務A做一會兒,然後切換到任務B,然後再切換到任務C,而且很多人樂此不疲。近期,美國《健康》雜誌最近載文稱,「多管齊下」將會傷害大腦。美國密西根大學大腦認知與行為實驗室專家表示,多項研究認為,人類大腦總是在不同任務之間不斷切換,無法實現多項任務同時完成,大腦其實並不是一個多任務處理器。「一心多用」,不但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讓你覺得自己變笨了,啥都記不住。
為什麼說大腦不是「多任務處理器」?
國外研究表明,多任務進程下,工作效率顯著降低
看一看你的電腦,瀏覽器開了幾個頁面,再看看自己的工作狀態,發著郵件、聽著音樂、間或刷一下微博,有時間再看看淘寶上有什麼新貨到了,你可能覺得同時處理幾個任務效率高。但有的時候,卻可能經常會覺得力不從心,比如幾個社交網站設了不同的密碼,但要到用的時候卻怎麼都想不起來;手機上設各種備忘錄鬧鐘做提醒;話到嘴邊卻又忘記說了。
國外已經有研究認為,「一心多用」並非大腦的能力,人類大腦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很差,如果讓多項任務同時進行的時候,每項任務的進程都會大大減速,工作效率會顯著降低。
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林萬貴博士告訴記者,人大腦的潛力是無限的,有很強的學習和適應的能力,但是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時,特別是在任務性質不同的情況下,也就是給大腦施加壓力。
但林萬貴解釋說,當然這也和任務的性質差別有關,白領平時一邊發郵件,一邊聽音樂,上網再看看視頻。可能一個精彩的視頻讓你新潮澎湃,但是馬上讓你重新寫郵件,就會感到注意力難以轉移。
人為什麼能同時做多項任務?
因為有的任務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程序」
那我們為什麼又能同時幾件事一塊做? 林萬貴博士解釋說,人的知識系統包括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中有一種叫做「自動化程序」,一般不用施加有意的影響,在啟用它們時人幾乎毫無意識,比如騎自行車、溜冰等,這種知識技能性強,你在學習它的時候可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但是一旦掌握後,它與您的大腦就會建立一條穩定的神經通路,日後操作起來就非常輕鬆、比如騎自行車,你幾乎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能駕馭。
而陳述性知識,是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能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但是這個對注意力的要求高,比如背演講稿,你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準備,但是之後遺忘得也比較快。
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或者一邊看導航儀,對於開車熟練的人來說,開車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自動化程序」,但是如果此時接電話或看導航儀,大腦就會自動切換到打電話等更複雜的任務上,注意力也發生了轉移。但是一旦前方路況出現變化,大腦來不及切換到開車上,就容易出現危險。
為什麼有的人就喜歡「一心多用」?
執行多任務有時會讓人覺得情緒高漲
讓我猜猜,你現在瀏覽器開了幾個窗口,四個,還是五個?很多白領感覺到,自己單單幹一件事情容易有倦怠感,一定要「多任務」處理,反覆轉移注意力,人才能興奮起來。除了同時處理多任務,人們還喜歡「多路傳輸」——這是一個工程學術語,比喻任務A做一會兒,然後切換到任務B,然後再切換到任務C……最後又切換回任務A。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專家曾經研究發現,執行多任務讓人感覺很爽很有效率,經常令人情緒高漲。斯坦福心理學研究小組也發表過文章,猜測是因為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大腦負責「探索」的特定區域會因受到刺激行為給予獎勵,所以有些人需要經常地處理多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