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毛慈萍)11月18日,上城區第二屆教育系統學術節分論壇——五育並舉視域下美育融合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研討會在杭州第六中學正式開幕。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美育未來——為每一個孩子圓夢幸福人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教育部國際教育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楊振宇,上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項海剛,浙江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省美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李永正,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秘書長餘巨力,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學院書記李敏,省特級教師、上城區語文教研員吳丹青,上城區美術教研員王楊燕等領導專家出席本次開幕式。參加本次開幕式的還有來自上城區內外各兄弟學校的校長、分管領導和骨幹教師。
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先生致開幕詞。項局長說,在上城區,學校美育一直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一個重點。上城教育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過程中,美育從未缺席。近年來,在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完善課程設置,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豐富藝術實踐活動等方面成效顯著。特別是六中作為省課改先行學校、市藝術教育實驗學校及區藝術教育基地,在美育實踐中引領著區域教育發展的方向,逐漸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公辦名校。希望通過六中這一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之「洞 」,來共同窺見上城美育的桃園芬芳,讓我們助力每一個孩子圓夢幸福人生。
張民選先生作為本次研討會嘉賓致辭,他首先肯定了美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然後用自己從參加工作、牛津大學留學經歷到聯合國工作中的三則小故事,表明對藝術教育渴望和追求,指出了美育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地位,闡述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教會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重要性。他希望在面向未來的教育中能讓美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讓孩子發現身邊的美的事物,能讓他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創造美,因為這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楊振宇教授做了題為《藝術修養與新人文教育》的講座。他從藝術與文明、當代藝術欣賞的困境、言辭之書等方面具體展開。
首先,楊教授引用約翰·拉斯金對藝術在撰寫偉大民族傳記的重要地位,引出藝術與社會文明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從詹森《藝術史》與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等藝術專著談起,了解到不論是故宮文物南遷還是二戰中一位無名軍官的偉大決定都讓世界看到美的力量戰勝了醜惡的戰爭、跨越了民族間利益與仇恨,給人難以置信的力量。
其次,在當代藝術欣賞中還存在一些困境,技術和圖像的結合,開拓了一個討論藝術與視覺問題的全新視野。當下,大量語言與圖像的疲勞轟炸中我們應擺脫庸俗化的解讀。重建新人文教育,讓藝術不再是點綴,讓人們創造力不斷向前發展。
最後,他從卡爾·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到張藝謀對《紅高粱》細節的處理中具體闡釋了人們是如何用語言帶動一系列的想像、展現中國人氣象的。藝術除了給我們提供審美享受與精神享受之外,更應該像哲學、歷史、思想一樣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激發我們的創造能力,成為人類改造世界必要的智性工具。
餘巨力先生以《新時代新美育》為主題作分享報告。在全球化的挑戰下培養多方面發展的整體人的必要性,也倡導學生認識藝術本質,做傳播真善美的使者。
杭六中陳立英校長以「美育未來——為每一個孩子圓夢幸福人生」為主題作分享報告。她從六中美育的三大特點、實施美育的三大路徑、美育工作的三項重點以及學校三級迭代的培養模式詳細介紹了在五育並舉視域下學校美育的實踐與探索。學校依託分層分類的藝術課程、全科統整的融合課程、主題研學的活動課程,在常規活動、融合活動、延伸活動中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讓六中學子成為擁有一項自己喜歡的個性特長、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的多能人才。「以藝潤德、以藝啟智、以藝養心、以藝圓夢」,為夢想助力,為幸福人生增色。
本堂課是由語文老師陳迎春、戲劇老師林子鈺、美術老師毛玉河共同組織的一節融戲劇、書法、繪畫、朗誦為一體的綜合實踐展示課。
它圍繞三個環節展開:戲劇人生組演繹蘇軾三個人生階段。學生在分析蘇軾經典作品的同時,理解其情感變化歷程。隨後,林老師通過指出學生在演出過程中的問題,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人物情感的把握。
筆墨丹青組旨在從蘇軾的詩詞意境中了解其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最後,毛老師的點評提升學生對中國畫和書法的藝術薰陶。同時,引領學生沉浸在山水畫的意境中,感受蘇軾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創作理念。
吟風雅頌組意在用通過向蘇軾學寫詩文進一步領悟其寫作風格,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最後通過集體朗誦致敬蘇軾,享受語文古詩文之美,在美育中讓學生獲得美好的品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省特級教師、上城區語文教研員吳丹青做課例點評:這節課為我們語文的綜合性學習課堂提供了範例。歷史的繼承與發展、審美的建設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都在這堂課中落地、生根、開花。這節課實現了語文教育的藝術化。在課前、課堂中學生以學生以審美的眼光解讀蘇軾,以審美創造去表現蘇軾的作品和蘇軾的藝術人生,也是一節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課。這還是一節潤物無聲的德育課。學生在深度體驗中感受到蘇軾美好的人格品德,豁達的胸懷,以及睿智的生活態度,也不由自主的把蘇軾的人格作為自己追尋的目標,理想人格。
期待六中教師能進一步開發出一系列的美育融合的課程,讓孩子們在中學時光就得到優雅從容姿態的培養,在他們心中生長出對藝術的美、精神的美、人性美的追慕。
上城區美術教研員王楊燕老師做課例點評:學校的美育工作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在這次的展示中看到了三個堅持。首先,堅持正確方向。教師選擇了與杭州有淵源的歷史人物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家、藝術家有「為時而作」的一種文化自信。今天課堂上的演蘇軾、畫蘇軾、吟蘇軾可以讓我們孩子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國家觀。其次,堅持面向全體。課堂中每位孩子都有展示展示的機會,在展示中他們非常的投入並沉浸其中。說明這45分鐘對他的生命是有積極意義的。最後,堅持改革創新。五育並舉、融合發展對我們所有老師有新的挑戰,在展示過程中可以看到三個學科組老師形成了一種合力,多次協商,形成了一種開放高效的學習新模式。
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僅僅一個月時間之後,杭六中就舉行學校美育融合課程的研討。通過此次研討,不僅展示了各科教師協同融合、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精典課例,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美育課程宣傳與普及。進一步營造科學的美育共識、達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為青少年涵養「美麗心靈」,為國家和民族培根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