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富貴險中求?代持炒房成炒房客新招式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張志峰 編輯/周遠方)日前,深圳「網紅」樓盤華潤城潤璽開盤,創造了樓市「打新造富」的魔幻一幕。
自深圳「715」新政後,新房二手房價格嚴重倒掛。炒房一族通過「代持炒房」這一新花樣重新引爆深圳新房市場,一套房子豪賺500萬元的巨大誘惑,吸引近萬人參與,這些人不顧「代持」風險蜂擁而至,將抽籤買房演繹成一場「抽獎遊戲」。
千萬級「剛需盤」
所謂代持炒房,指的是有資金卻沒有足夠購房資格的群體,在買房時將自己的房產登記在他人名下,由他人代為持有,同時支付給代持人一定報酬的炒房行為。
上周,深圳年度「網紅」豪宅項目華潤城潤璽開啟線下選房,共1171套房源,單套認籌金350萬元。最終引來近萬人參與搖號,被凍結誠意金340億元,中籤率12%。
一名參與了搖號的炒房者對觀察者網表示:「潤璽均價才13.1萬,但旁邊在售的二手房單價已經賣到18萬,即便搖中最小的戶型也能躺著賺到500多萬,假如搖中200平米的大戶型就賺大了。」
有分析人士告訴觀察者網,新房與周邊二手房倒掛幅度較大,是造成這波「打新」潮的直接原因,部分炒房者自有資金不足,甚至會多人籌資共同購買,即「眾籌打新」,而「代持炒房」可以視作「715」新政後所衍生出來的一種炒房策略。
上述分析人士介紹稱,「代持購房」的現象在所有「限購」城市都有,一般是以關係十分親密,又具有買房資格而無買房需求的親友名義操作,偶有發生;而深圳如今大範圍出現,且是以10萬-50萬元不等的價格來「購買房票」,就變成了「炒房」,且其間風險也成倍增加,稱得上「富貴險中求」。
據觀察者網了解,「715」新政指今年7月15日出臺的「新深八條」,其規定已取得深圳戶口需滿3年且社保滿3年才有購房資格,非深圳戶口要5年社保。
在政策要求下,絕大多數新盤都需遵循「無房優先」原則,優先供給剛需客;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一度迅速走低,10月成交量一度腰斬。
出人意料的是,炒房客「下有對策」——代持,潤璽作為千萬級豪宅,突然變成了無房者為主力軍的「剛需盤」。
一名深圳樂有家的新房代理中介也表示,實際操作中確實聽說有不少代持購房者,雙方只需私下簽訂一份明確標註房源戶型、單價、總價、首付比例、貸款期限、貸款利率等細節的代持協議即可。甚至炒房者明明自己有名額卻不用,且同時找多個代持人幫忙提升中籤率,「這種你情我願的事情,即便開發商知道了也無可奈何,只能提醒其中風險」。
他向觀察者網算了一筆帳,一套總價1500萬元的新房,以無房者名義購買,只需支付首付款500萬元,加上「代持費」約30萬元,持有3年之後卻可以輕輕鬆鬆賣到2000萬-2500萬,甚至不需要3年後變現,拿到房本立刻就能獲得超過2000萬元的抵押貸款。「幹什麼能有這個來錢快?」
多種風險並存
事實上,存在炒房打新現象的不止華潤城潤璽一家,11月26日,前者剛剛選房結束,位於前海的另一個網紅盤——萬科瑧山海拿到了預售證,可售房源更加稀缺,僅有260套,單價9.2-13.4萬元/平方米,總價1179-2556萬元,較於周邊的二手房價差同樣達到4萬/平方米之多。
步入12月之後,目前已知的即將開盤項目就要有6個,個個都是炒房客緊盯的對象。
不過,這種鑽規則漏洞的操作必然是不應存在的。
11月30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局長、黨組書記張學凡在該項目爆出的「萬人搶房」「眾籌打新」等情況之後迅速做出回應: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對代持炒房等情況,正在調查處理中,一旦發現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張學凡表示,針對當前一二手房價格倒掛以及代持炒房等情況,政府部門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堅決打擊市場投機炒作行為。同時,進一步加大住房供應與保障力度,加快構建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努力讓市場進一步回歸理性,促進深圳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同日晚間,深受炒房客喜愛的華潤城潤璽與即將開盤的萬科臻山海家園住宅項目均發布支持「房住不炒」的倡議書,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近半篇幅是關於「代持購房風險提示」。
倡議書表示,作為被代持人,可能面臨代持協議被法院認定無效,代持人反悔導致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代持人私自出售、贈與、出租房屋或將房屋抵債,因代持人債務糾紛導致房屋被法院查封、拍賣、執行等風險。
對於代持人,同樣存在多種風險,包括房產稅落地後多交稅,增加自己購房時的首付比例、按揭貸款利息、相關稅費,不按時還款留下不良徵信記錄等等。
此外,其中還提及針對深圳房地產市場的「打新熱」現象,不排除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舉措,以保障「房住不炒」政策落地。
一家上市房企高管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協助政府抑制炒房行為是房企的本分,但實際操作中起到的作用其實並不多,除了風險提示之外,房企更重要的是遵循市場行為,在規則內的行為不能不支持,否則就可能誤傷真正的購房者。
見招拆招,還是根治?
不過,對於其間風險,也有某房產平臺資深律師並不認同,「低風險、高收益是炒房客聚集深圳,且屢禁不止的主因」,高收益是因為深圳新房市場長期以來供不應求,自不必說。低風險則是由於在相關政策出臺之前,所籤訂的代持協議一般都是有效的,甚至可以得到公證處公證,大概率會被法院認可,即便房子或代持人出了差錯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追回損失。
上述律師向觀察者網補充道,炒房者所需要做的只是找到合適的代持人來降低風險,而在深圳持有「房票」卻沒錢買房或無意買房的大有人在,花費一定代價不難找到。因此,與其收益相比,風險不值一提,所以才被炒房者趨之若鶩。
同策研究院研究院宋紅衛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認為,炒房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由於目前的調控政策大多是「門票」式資格篩選方式,屬於過程控制而非結果控制,代持炒房從根本上與假離婚、移民成為華僑等方式是一樣的,都是購房資格的包裝,投機者的「創新」永遠是走在制度前面的,只能見招拆招,而不能根治。
他表示,想要根治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房地產稅,這也是發達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成熟辦法。但矛盾點在於,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還需要房地產行業,因此樓市策略是「穩」,既要防過熱,也要防過冷。在房價較高的當下,缺房的大多數購買力有限,而炒房族往往資金實力雄厚,如果真地屏蔽炒房者,房地產市場可能真的會冷下來,房地產稅還會倒逼投資者大量拋房,造成房價下跌的壓力。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則表示,表面上看,代持炒房是由於新房的價格相對低,但是實際上依然說明購房者有很強的炒作情緒。部分炒作者確實鑽了政策漏洞,在管控上應當限制相關住房交易,打消短期套現的衝動;而要想真正緩解矛盾,後續一方面需要積極增加供地,尤其是住宅用地來平衡供求關係,一方面要儘快落地房地產稅,提高炒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