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調查代持炒房的事還沒完!
11月底官方說會嚴查眾籌打新和代持炒房,預告要出臺政策。月初有人傳謠說房地產稅要來了,不過已經遭到了稅務局官方闢謠打臉。
真正的大招,是嚴查資金來源!
而且順著線索往上查,據說深圳潤四打新暴露出墊資問題後,還引發了被扒出經營貸流入樓市的消息。我看到有人發了這麼一張圖,說是有人被要求提前還清貸款。
我特地打電話給恆豐銀行問了一下,人家說在深圳沒有網點,做不了經營貸。所以這張圖說的被抽貸是不是因為在深圳被查出來,還有待核實。
我又問了招行的做貸款的經理,給到的答覆是:
現在貸款查得很嚴,經營貸一定要跟蹤貸款資金的去向,不允許流入樓市和股市。而且是不管轉多少手,都會查。
就連我問的好幾個中介也說,現在賣新盤,特別是一些熱盤,開發商檢查資料,然後政府查資金來源。
萬科瑧山海、此前的華潤城4期就是典型。
8號開盤的瑧山海,260套房,就有780個認籌。結果開盤當天,高達309人棄購。
有人爆料說,棄購的人裡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擔心審查嚴格,不敢冒險才退出了。在線下簽約的時候,有購房者說銀行的態度很明確也很嚴厲,自己就跟被審問一樣。
而且有很多人沒有通過,其中就有被發現是代持的。
之前我們也報導過,有消息說華潤城4期有200多個買家,因為資金來源被查出有問題,貸款被拒了,可能要被迫退房。
這不,就看到有人爆料,說是有潤璽銷售代表說,辦不了或者代持退出剩下來的房源,將會在1251到1400號之間順延選房。
我又打電話問了一下銷售,銷售和我說確實有被清退出來的,不過具體數量和選房時間還不確定。
這說明,政府是動真格了,流入樓市的資金來源,要被徹查了。深圳加槓桿炒房的「玩家們」或許真的面臨要被清理出局的情境!
2
核查資金來源的做法,特別是核查經營貸是不是流入樓市,很有必要。
經營貸本來就是為了救小企業的,就不應該流入地產,這是違規的。但是之前有段子說,如果經營貸真的用來做生意,銀行反而害怕。如果是流到樓市裡,人家就趕緊放貸。
真的很諷刺。
代持炒房就是一個結果。背後是資金槓桿和套利空間兩股力量在供不應求之下瘋狂催化。
先說套利空間。
因為一二手倒掛,全國都知道潤四買一套一轉手至少賺500萬。還有啥能比這更容易賺錢?
這樣的暴利下,無房優先又怎樣,沒有名額的創造名額也要上。所以就有了代持的現象。
華潤城打新的時候,就聽到有人說:「我們公司老闆找了6個員工『打新』,誰中了就用誰的名額買」。看到最多的是有人找到了15個名額!
當然,剛需盤相比豪宅,賺的錢比較少,投資客不太看得上,自然也就比較少傳出有代持現象。
再一個就是槓桿炒作的問題。
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房產更加能夠撬動資金了。哪怕手裡沒錢,沒事,只要把房子拿去抵押貸款,多的是銀行願意借錢。
要是做經營貸,利率更低,沒有公司或者公司達不到貼息條件,查得不嚴的時候,中介簡簡單單都能幫忙操作。
我了解到有中介在年初就幫忙操作過經營貸。最後幫買家搞到了1400萬,買了前海時代二期。前不久,還做了一筆400多萬的,用來買了二手房。
更別說,深圳信用貸的額度也很高,有的銀行一口氣給到150萬,還有金融機構就是專門做「認籌貸」的。只要有幾個人湊一湊,幾百萬的首付還不簡單嗎?
這些槓桿一下子就能撬動千萬的資金,讓投資客能夠空手套白狼。
3
代持炒房、空手套白狼,不管是對樓市的安全來說,還是對規則而言,都會造成傷害。
現在,嚴查資金來源和經營貸,勸大家不要以身試法。
一是政府加大力度核查,萬一真的弄了經營貸或者其他貸款,資金來源不被認可,做不了貸款或被抽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是代持本身就有很多風險。不管是對代持方還是出資方來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出資方就可能面臨下面這些風險:
1、因為沒有資產歸屬的證據,一旦代持人自行抵押、出售該房產,如果受讓方是不知情第三人且支付了合理對價,那麼代持人與第三人籤署的出售、抵押的協議是有效的。真實產權人而只能依據代持協議追究代持人的合同違約責任。 2、代持人本身有較多債務且不能清償時,其代持的房產也極有可能被查封、凍結,最終被拍賣。3、一旦代持人和配偶鬧離婚,或者死亡,房產就有可能被繼承人、配偶分割的風險。4、如果委託人意外死亡,而家人也沒有掌握資產代持的信息和證據,那資產可能就是煮熟的鴨子要飛了。
另一邊,雖然現在一個代持名額能賣到30萬,但賣之前也要掂量掂量代持人可能面臨的風險:
1、出資方沒錢跑路了。買房人沒有實力,供了段時間還不起按揭跑路。貸款是代持人名義申請的,銀行當然就是逼著代持人償還。2、房價下跌,出資方斷供。房價下跌了,出資方不願意償還按揭貸款置之不理,這債還是追到代持人頭上了。3、幫出資方做信用貸款或擔保人。有買房人還不起按揭貸款,用名額是代持人的,來威脅代持人幫忙做信用貸還按揭。
我們也知道,不管有多少風險,但只要有套利空間,就有人願意豁出去。我也只能勸大家,儘量不要代持炒房。
而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根本問題——供需關係。但要實現供需平衡,對深圳來說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