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星係數量或遠低於預期;中國首隻「克隆貓」於近日誕生丨環球科學要聞

2021-02-08 環球科學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天文學 ·

宇宙也許沒那麼多星系


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宇宙大約有兩萬億個星系。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星係數量實際上可能只有數千億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3日報導,根據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返回的數據,得出的宇宙背景亮度,和結果預想的相差甚遠。新視野號與哈勃相比離太陽更遠,它所觀測到的星空亮度比哈勃觀測到的最暗星空暗10倍。這是由於哈勃觀測受黃道光影響,即太陽系平面上星際塵埃對太陽光散射造成的光汙染。天文學家原先認為宇宙中90%的星系隱藏在哈勃視野之外,但新研究認為實際數量沒有這麼多。研究成果13日在美國天文學會線上舉辦的第237次會議上發表,即將刊載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新華社)



· 量子物理 ·

科學家首次獲取量子氣體疤痕態

量子多體系統(quantum many-body system)是一種處於疤痕態(scar state)的量子系統,由於疤痕態中粒子同軌,故可為系統中編碼的信息提供保護。1月1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研究首次在氣體中觀察到疤痕態。研究者用鏑原子構造了Tonks-Girardeau氣體並改變了氣體磁定向。這種氣體是一維、高激發態的量子多體系統,原子間強大的引力使它們只能在同一直線上運動,而不像普通氣體一樣迅速坍縮為球狀。研究發現,儘管實驗施加的磁力與原子引力相比極弱,Tonks-Girardeau氣體卻表現了出人意料的穩定性,其能態可持續攀升,未因任何影響發生坍縮。研究者計劃進一步探究此現象的內在原因,以輔助發展更為穩定的量子系統。



· 生物技術 ·

中國首隻「克隆貓」已於近日誕生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團隊成功通過森林貓體細胞克隆產生後代,中國首個貓科克隆動物「平安」健康誕生。2020年12月24日出生的「平安」已平安存活了將近一個月,代孕母貓和「平安」地各項生理指標皆在正常範圍內。「平安」的本體是一隻野生森林貓和中華田園貓雜交的成年雌性森林貓。研究人員從該貓皮膚組織中分離培養得到了纖維細胞,利用中華田園貓的卵子作為細胞核受體,製作出多枚體細胞克隆胚胎。克隆胚胎移入代孕母貓體內62天後,成功生出「平安」。目前,北京中正司法鑑定所仍在進一步鑑定該貓的克隆身份。(科技日報)

· 動物學 ·

電鰻能成群捕獵

圖片來源:Bastos et al., Ecol. Evol.; Animate Your Science


先前的研究認為電鰻通常單獨狩獵。而刊登於《生態學與演化》的一項研究則在巴西帕拉州的伊裡裡河(Rio Iriri)觀察到,伏打電鰻(Volta's electric eel)中存在群體狩獵行為。在黎明和黃昏,這些電鰻會組成狩獵小隊,繞著一個大圈遊泳,把數千條脂鯉卷進圈中,並裹挾著脂鯉群從深水區遊入淺水區。然後電鰻狩獵隊聯合對脂鯉群放電,脂鯉被擊出水面後落下昏迷,成為電鰻的腹中之物。群體狩獵行為在魚類中很罕見,除該發現外,目前已知只有其他9種魚類中有此行為。


· 行星科學 ·

水星收縮程度或小於之前預測

和地球緊密拼接的構造板塊不同,水星殼是由一個單一板塊構成的。約39億年前,小行星曾密集碰撞太陽系行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晚期重轟炸。在那之後,水星開始冷卻並向裡收縮,表面形成了各種山脊和斷層。《通訊·地球與環境》發表的研究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使號」(MESSENGER)任務和全球地形數據,重新繪製了水星的構造地貌,並估算了水星半徑減少數據。研究在水星南半球發現了比北半球更集中的斷層和其他構造地貌。而水星在晚期重轟炸後冷卻時發生的行星收縮或讓水星半徑減少了1~2千米,遠少於之前估計的7千米,這意味著水星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內熱。



· 病毒學 ·

模型預測病毒如何逃脫免疫系統

HIV和流感病毒能通過快速的突變,改變其表面的蛋白,使疫苗產生抗體無法識別它們,從而實現免疫逃逸。據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論文,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模型來預測病毒蛋白位點可能發生突變的概率。這種模型能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分析基因序列,再預測出能幫助病毒逃避免疫系統攻擊,且遵守基本生物定律的病毒序列。研究人員用該模型預測了冠狀病毒,HIV以及流感病毒HA蛋白的突變情況,獲得的結果與現有的研究吻合。後續,研究人員或將藉助這種模型找到更高效的疫苗靶點,避免病毒逃逸。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時間1月15日9時,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93044567例,死亡病例1991921例。 14日0-24時,河北省新增90例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其中石家莊市報告84例(5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邢臺市報告6例(1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1月14日0-24時,河北省新增9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其中石家莊市報告5例,邢臺市報告4例。1月14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9例(廣東3例,上海2例,江蘇1例,浙江1例,四川1例,陝西1例),本土病例135例(河北90例,黑龍江43例,廣西1例,陝西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新增無症狀感染者66例(境外輸入11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20例(境外輸入1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27例(境外輸入17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618例(境外輸入245例)。

封面圖來源:pixabay

文:唐儆、謝汝雨、韓佳桐

編輯:羅丁豪、王昱、石雲雷、楊心舟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首隻克隆貓「大蒜」:已滿月,性格活潑
    最近一隻名叫「大蒜」的小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隻克隆貓。如今「大蒜」已經滿月,記者近日探訪,看到小傢伙正在快速成長,性格也很活潑。克隆出「大蒜」的是中關村昌平園一家名為「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該企業的創始團隊大多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
  • 宇宙最大的星系有多大?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
    宇宙最大的星系有多大?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在宇宙的大家族裡,星系就如同家族之間區分的家庭,同時它也是這個宇宙最為基本的單位,而我們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聚集的小家庭,在銀河系裡大約存在2500顆恆星,而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其它天體,那就數不勝數,而這在宇宙之中,不過就以我們科技手段能夠觀測的星系,大約就有2萬億個
  • 宇宙在膨脹,星係為何還會發生碰撞?
    本文原載於《環球科學》ASK THE EXPERTS欄目。
  • 宇宙加速膨脹,星系越來越遠,怎樣才能觀測到更廣闊的宇宙?
    圖 3圖示揭示了紅移現象在膨脹的宇宙中是如何發生的:在膨脹的宇宙中,當一個星系越來越遠,它發射的光將會傳播更遠的距離花費更久的時間才能到達觀測點。在暗能量控制的宇宙中,這就意味著個別的星系在遠離我們的過程中看起來似乎在加速,而另一些星系的光可能直到今天才首次抵達我們。
  • 克隆貓「平安」誕生!青島農業大學在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日前,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我校由此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國內高校首隻健康存活的克隆貓在青島農業大學生物樓6樓實驗室的溫暖恆溫箱內,一隻黑白花相間的小貓正在酣睡,看上去非常健康。
  • 【科學】宇宙何時誕生?宇宙因何誕生?揭開宇宙誕生的謎題
    但這個模型畢竟只是一個假說,它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利用合理的數學語言來精確刻畫這個模型;二是這個模型如何真實地刻畫我們的宇宙,並解釋在這個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我們人類所觀測到的一切。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宇宙學家們先將目光集中到只發生一次收縮和膨脹過程的宇宙學圖像,並稱之為「反彈學說」。
  • 有史以來最遙遠星系被發現,宇宙初期誕生
    趣味探索訊 MAMBO-9,光從字面看,可能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熱門英文歌「Mambo No. 5」的後續歌曲,事實上它是一個與地球相隔130億年遠的星系,它成為了有史以來最遙遠恆星系。這個星系被科學家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恆星託兒所,裡面充滿了灰塵,這是形成恆星所需的物質成分。科學家觀察到,MAMBO-9星系中恆星形成速率非常快,一年形成的星系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千倍。
  • 北大團隊領銜,發現迄今最遙遠的天體丨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宇宙中的第一次化學反應:化學是這樣誕生的
    繪圖:Alison Mackey and William Zubak下面這個問題或許能難倒你朋友圈中最懂科學的朋友:宇宙中最強的酸是什麼?提示,這種酸甚至活躍到無法通過pH值來衡量其酸性。再試試這個問題:比水分子和氫分子更早出現,宇宙中第一個化學反應的產物是什麼?撰文 | Corey S.
  • 克隆貓「平安」誕生!青島農業大學在貓科動物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
    日前,記者從青島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青島農業大學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國內高校現首隻健康存活的克隆貓記者在位於該校生物樓6樓的實驗室看到,溫暖的恆溫箱內,一隻黑白花相間的小貓正在酣睡,看上去非常健康。
  • Nature子刊:羊駝體內的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2019年高質量國際論文三成來自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丨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水母星系」如何造就宇宙奇觀?(回復「60」,挑戰「科學60秒」超速英文廣播)
    題圖來自NASA、ESA、CXC環球科學微信號:huanqiukexue「科學60秒」(60-Second Science)是全球最著名的科學英文廣播,由《科學美國人》出品,網羅全球最新奇的科學發現,用過山車式的飛快語速,將其濃縮在60秒的播音之中。
  • 124 億年前星系相撞形成宇宙最大結構,或改變宇宙演化史
    利用現在最大型天文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數組 (ALMA) ,研究人員成功觀察到一件重大宇宙事件:在可觀察宇宙 90% 以外,有 14 個星繫於 124 億年前相撞融合。這個巨型結構並無因融合而停止,而是繼續以雪球效應滾大。
  • 科學家發現39個「看不見」的巨型星系!
    宇宙早期的星系如何形成一直是科學家試圖破解的謎團。現有科學理論認為,在一片混沌的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首先匯聚起來,形成「腳手架」,隨後電磁輻射與物質相分離,物質慢慢聚集到暗物質「巨網」的細絲和節點上,逐漸形成恆星和星系。
  • 哈勃發現形成於宇宙「嬰兒期」的七大原始星系
    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七大原始星系,形成於宇宙嬰兒時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七個原始星系,它們形成於約137億年前的宇宙嬰兒時期,因此它們被稱作「宇宙嬰兒照片」。
  • 巴西最終報告顯示,科興疫苗整體有效率為50.38%丨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天文| 16年、7500張照片、超26萬個星系,哈勃公布迄今最詳細宇宙圖譜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日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科學家於近日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遺產場」(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133億歲「高齡」,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歷史
  • 星系更喜歡「右旋」還是「左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自物理學誕生以來,考慮對稱性為我們理解自然提供了一個極其強大和有用的工具。對稱性逐漸成為我們制定物理定律的理論基礎。」左旋和右旋星系是否對稱按照我們的理論,宇宙中形成的螺旋星系不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螺旋,數量應該大致相等。這也是很符合常理的,形成星系時你隨機轉,不是順就是逆,各50%的概率。但是宇宙總是喜歡給我們驚喜,令我們沒想到的是:所有的星系貌似都喜歡朝同一個方向旋轉。
  • 潘建偉團隊實現遠距離量子安全通信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