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完善和提升跨境支付水平愈發重要。跨境支付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可跟蹤、透明的跨境實時支付成為支付領域內正在攻克的問題。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在日前發布的白皮書中提到,SWIFT全球支付創新(gpi)服務是實現跨境實時支付的關鍵步驟,其已經過業界驗證並且正在迅速普及,預計gpi到2020年將成為全球通用的跨境支付工具。
「我們認為跨境支付的未來是觸手可及的,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條件都已具備,包括技術、網絡和社群承諾等。客戶需求不斷變化,支付機制和市場實踐操作也在迅速變化,變革已經在發生。我們看到重要的市場參與者正在適應這些變化。」SWIFT歐亞非及中東地區執行長何亞倫(Alain Rae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提到的重要市場參與者包括中國。目前,中國是SWIFT全球業務的前五大貢獻者之一。隨著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推向全球,SWIFT也在與其保持密切合作。
發力跨境實時支付
跨境支付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更高層次的需求產生——在全球任何地方向任意帳戶轉帳,是否能像國內支付一樣快捷方便?
「隨著商品和服務流動速度加快,以及流動距離越來越遠,錢款的移動變得更快、更遠。只有建立無縫且開放的全球資金流通系統,才能實現帳戶之間的即時轉款。」何亞倫表示。
gpi瞬時服務是SWIFT近兩年重點發力推進的業務,且推進速度較快。SWIFT自2017年5月啟動gpi,通過提升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支持端對端查詢改善跨境支付的客戶體驗。數據顯示,2018年通過SWIFT gpi轉帳的資金額超過40萬億美元,平均每天支付金額約3000億美元。其中40%的支付在5分鐘內到帳,50%在30分鐘內到帳。
2018年10月,SWIFT宣布開始在亞太地區測試新的gpi跨境瞬時支付服務,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參與了測試。首次試點重點測試以澳大利亞為收款國的支付。
「在中國,幾家中資大行都參與了這一試點。結果顯示,測試中速度最快的支付來自中國。這筆資金從中國付出,通過NPP(澳大利亞國內瞬時支付系統)在18秒內到達澳大利亞的最終受益人帳戶。」何亞倫提到。
值得關注的是,除主要應用於銀行領域之外,證券領域也滿足跨境實時支付的應用場景。對於證券從業人員,支付的確定性、快速化可以幫助其改善資金利用率,避免結算失敗和錯失投資機會。更好的支付體驗可以改善潛在投資,簡化財務流程,並提高回報。
雙重挑戰
不過,實現跨境實時支付,現階段還有一些挑戰。
其中一個關鍵的挑戰來自於各國本地貨幣清算系統間的差異。數據顯示,跨境支付涉及全球範圍內多個經濟體或司法管轄區的180種貨幣。另一方面,支付規則和習慣可能日新月異。以瑞典為例,在2010年-2018年,瑞典小額零售交易中的現金使用率從59%降至20%。這使得銀行必須做出調整:移除多餘的ATM機、投資新卡發行,尋找新的連接夥伴,使用最新的安全技術和反欺詐機制等。
如何消除這些障礙和摩擦?支持商品和服務在更大範圍內的快速流動,成為跨境支付待解決的主要任務。何亞倫認為,建立標準化、開放的全球支付系統,才能實現帳戶之間的高效資金流動。在這方面,加強核心基礎設施建設是工作的重點。
以gpi為例,其具有三個關鍵基石。首先,為整個支付鏈條中的每筆付款引入一個簡單且唯一的交易標識符。這一標識符能夠幫助實現從初始支付者到代理銀行,直至最終收款人帳戶的全程付款追蹤。其次,引入gpi追蹤器,在支付鏈條上實時跟蹤這些付款,並根據需要報告其狀態。最後,建立新的跨境支付業務處理規則,銀行據此承諾在短時間內優先處理從匯款人至最終收款人的gpi付款。
與CIPS合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國際化,中國在全球跨境支付市場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民幣正迅速成為全球領先的支付貨幣之一,中資銀行在全球支付行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SWIFT支持的148種貨幣中,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使用量排名第五。雖然現階段它的使用率還不到2%。不過,人民幣業務量有所增加,排名也在上升。」何亞倫表示。
SWIFT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5月,人民幣保持國際支付第五大最活躍貨幣(按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的地位,份額為1.95%。
何亞倫表示,SWIFT正與CIPS密切合作,利用SWIFT在全球市場的廣泛網絡、服務和專業知識,在全球市場推廣人民幣跨境支付。「目前,CIPS正在將業務國際化,並擴大海外參與者社群。人民幣國際化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尤其是對處於國際化早期階段的參與者而言。SWIFT正在以多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到。
目前,SWIFT目前在北京和上海設有服務團隊。何亞倫提到,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國際化和增長,以及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自由化,有更多來自中國市場的機遇湧現,其中行動支付領域的發展是重要機遇。「銀行和技術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合作有所增加,雙方都在利用彼此的優勢來改進金融服務和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將形成一個互利健康的生態系統,最終推動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