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三):對臺灣青年"引鳳"更要築巢

2021-01-07 華夏經緯網

     

  圖片來源:華夏經緯評論頻道

 

 

     作者 張華

   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和不斷出臺新的惠臺措施,臺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必將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把臺灣青年吸引過來僅是第一步,幫助其適應融入大陸社會並建立密切的利益和情感聯結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西進大陸」已成島內潮流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10月,正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總數為10536人,比前年增加562人。在大陸設立的各類青年創業基地和就業示範點內,臺灣青年數量也在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國臺辦批准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共設立41處,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示範點」共設立21處。據國臺辦的統計,2017年累計入駐或服務臺企及團隊超過1400個,臺灣青年實習、就業或創業人數超過6000名,參加基地和示範點的交流活動者超過1.7萬名。

    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17年底,在8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2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中,累計有740多個臺灣青年創業項目落戶,在此實習、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超過11400人。其中,2017年度新增臺灣青年創業項目近240個,新增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超過2900人,為臺灣青年提供實習崗位1100多個,就業崗位近2200個。

    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臺灣「商業周刊」雜誌曾對登陸的青年進行長達一年的追蹤採訪。發現前來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絡、科技和軟體等一貫熱門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其中成功者如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星客多,和把算命做成千萬元實力公司的桃桃喜。

    與此同時,各種調查和統計顯示,臺灣青年人來中國大陸讀書、就業的願意越來越強。2017年11月,據臺灣《聯合報》進行的年度民意調查顯示,約有40%的臺灣民眾願意來大陸就業,比2016年大幅增加9個百分點;願意來大陸創業的人也從上年的22%增為27%。其中30歲以下臺灣年輕人的意願由2016年的30%增為53%,30-49歲的青壯年也有近半數願意「西進」就業。另外,願意讓子女來大陸念書的臺灣民眾從2016年的32%增加為38%,是歷次調查的新高點;12%的島內民眾願意搬來大陸定居,比2016年增加5個百分點。

     臺灣青年人用腳投票

     臺灣青年人之所以越來越多地願意來大陸來讀書、就業、創業和生活,根本在於島內和大陸經濟發展形勢、就業環境和政策的對比。

    一方面,兩岸經濟形勢發展大相逕庭。2017年大陸經濟規模約為83萬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9%,臺灣經濟規模僅為3.9萬億元,增速僅有2.86%。1990年,臺灣經濟規模是廣東的10倍,而今廣東是臺灣的2.3倍。展望未來,大陸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2018年經濟增長預估為6.5%,而臺灣仍舊在低速徘徊,2018年預估為2.42%。經濟規模的基礎本就判若雲泥,加之增速又遠遠被拋在身後,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差距將越拉越大。因此,臺灣的資源和能力根本無法與大陸相提並論。根據島內行政當局的統計,2018年1月臺灣的整體失業率是3.63%,相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但15-19歲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1%,處於非常高的狀態。

   另一方面,大陸就業環境和政策受到歡迎。臺灣經濟和青年就業形勢不理想,與島內的就業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根據島內的相關研究,臺灣經濟目前是「五缺六失」,即缺人才、缺工、缺地、缺水和缺電,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與此同時,大陸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以放管服為核心的政府轉變職能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大陸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66萬戶,新增就業1351萬人。

   更重要的是,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和措施。2014年,大陸提出了「三中一青」的對臺政策,把目標鎖定在臺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中南部人群、以及臺灣青年族群之中。2016年,進一步提出「一代一線」政策,即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就在前幾天(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聯合發改委發布了31項惠及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逐步為其提供與大陸企業和同胞相同的待遇。

     大陸引鳳更要築巢

    目前來看,大陸在把臺灣青年人吸引過來方面已經初步取得成效,這對於增進兩岸民眾交流將發揮重大作用。但在此時,大陸也應該鋪陳好規劃好臺灣青年來大陸後的各項事宜。以增進臺灣青年與大陸的情感和利益聯結為重點,逐步扭轉島內青年的國家和民族認同。

    來大陸學習、就業和創業的臺灣青年,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其一,大陸惠臺青年政策重製定輕落實的問題。大陸制定的惠臺政策不可謂不多,但實際執行過程中,涉及到的部門非常之多,地域差距也非常之大,加之臺灣青年不了解大陸的體制機制,因此往往有「看得見吃不著」的感覺。其二,大陸市場競爭壓力大的問題。大陸就業和創業市場規模巨大,因而競爭也非常殘酷,習慣了小確幸生活的臺灣青年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熟悉並培養自己的「狼性」,否則即使來了也很難在大陸立住腳。其三,對大陸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適應性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人,對大陸實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熟悉,往往帶有某種偏見。此外,在大陸不能使用臉書、line等互動工具,也往往使他們感覺不方便。

     大陸對臺灣青年的政策應該一手抓引鳳,一手抓築巢,在引進臺灣青年來大陸讀書、就業、創業和生活的同時,為他們留在大陸創造良好的環境。從某種層面上講,築巢比引鳳更加重要。如果引進來的鳳凰沒有留在大陸,而是因為在大陸的某些不愉快而返回臺灣,將會給島內「臺獨」分子提供口實,影響我對臺政策實施的效果。(作者 張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二):臺灣青年的現實困境與化解之道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五):西進大陸 一飛沖天
    ,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五):西進大陸 一飛沖天 直到如今的民進黨還在高舉他們以為的「轉型正義」大旗撕裂社會、分化族群。「拼經濟」不如「拼政治」,不僅留不住臺灣人才,更吸引不到其他外國人才。   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看惠臺31條措施幾乎束手無策,只能不斷的批評這是「利中」、是「害臺」,是統戰。因為腳長在各人身上,人才流向哪是管不住的,是個人才,想展露頭角,只有問鼎中原。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四):給你講個小劉的故事
    小劉專程來看我,感謝我給他的建議。在澳洲、美國前後大半年,對他有不小的影響。看得出來,穿著打扮同以前不一樣了,告別拘謹的西裝,他的衣著隨性而有品味,健談,不停地說起在世界另一端的許多趣事。面前是一位開朗愉快的青年。往後有什麼計劃,要做什麼?一切尚未定奪,但是不著急,他有信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又是好一陣子沒他的消息。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六): "華流時代"還缺一個"你"!
    「華流」在大陸的發力,讓臺灣影視產業的衰敗更顯得幾分蕭索。「黃金時代」在臺灣經濟的萎靡中黯然終結,市場狹小、資金缺乏、人才流失、創意難尋……當曾經的「窮大陸」變得動輒數千萬人民幣的拿起放下投資時,臺灣的失意也只能在意料之中!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圖片來源:華夏經緯評論頻道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還有人自覺慚愧,說: 「我的每日用餐費高達300元,真是花錢如流水,應該好好檢討。」   徐女士上網談這事,原本想與網友們交流,她好奇有沒有住在外面的網友們,飯錢花得比她少?分享省錢的生活方式。沒想到這則消息在臺灣網紅了一陣子,與徐女士有相同境遇的年輕人多的是。    有網友讚嘆徐女士,收入如此微薄,還將近一半的薪水給他阿公做生活費,真是個孝順的孩子。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還有人自覺慚愧,說: 「我的每日用餐費高達300元,真是花錢如流水,應該好好檢討。」  徐女士上網談這事,原本想與網友們交流,她好奇有沒有住在外面的網友們,飯錢花得比她少?分享省錢的生活方式。沒想到這則消息在臺灣網紅了一陣子,與徐女士有相同境遇的年輕人多的是。
  • 臺灣青年福建投資眾創空間 助力臺青大陸創業
    圖片來源於《福建日報》  作為福建省首家由臺灣青年投資、運營的眾創空間,臺創星秀臺灣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致力於協助島內青創項目落地福建,為臺青搭建起到福建創業的橋梁——  築巢引鳳  最近,臺青李文財忙於奔走閩臺兩地。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還有人自覺慚愧,說: 「我的每日用餐費高達300元,真是花錢如流水,應該好好檢討。」   徐女士上網談這事,原本想與網友們交流,她好奇有沒有住在外面的網友們,飯錢花得比她少?分享省錢的生活方式。沒想到這則消息在臺灣網紅了一陣子,與徐女士有相同境遇的年輕人多的是。
  • 2018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
    他對參與活動的臺灣、大陸青年表示,「你們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塊拼圖」,表達其對此行的眷戀與不舍。  通過臺灣中華文經交流協會參與活動的陸彤說,這次的行程非常充實,不僅了解到大陸的歷史文化,更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溫暖。希望與臺灣及大陸的朋友保持聯繫、珍惜友誼。
  • 工資倍增「築巢引鳳」鹿城「惠師」政策頻出實招
    溫州網訊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2018年鹿城區教師人均收入增加3.5萬元,2019年人均收入較上一年再增加4.5萬元,全面拉平與當地公務員的收入水平。上戍中學位於鹿城區藤橋鎮,而在該校任教的老師大多居住在市區,上下班來回通常要2個多小時。「現在政府給我們安排了班車接送,這兩年工資待遇也跟著連連上漲,我們學校老師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是一種真正被認可的感覺。」據介紹,近年來,鹿城積極實施「教師工資倍增計劃」,截至今年7月,新增部分工資已經全部發放到教師手中。
  • 臺灣青年與北京相約:感謝讓我剛好遇見你!
    「北京的電影票好便宜哦,在臺灣大概要60多元人民幣一張,我這次看就花了30多元。」滿滿的笑意悄然爬上眉梢。「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臺灣男孩劉立禾第一次來北京,他早就聽別人說大陸發展迅速,「我非常好奇大陸發展到底有多快,有多不一樣。」從飛機落地那刻起,眼前的北京便滿足了他心中無數的好奇。首都機場之大,北京道路很平,這都讓他感受到臺灣與北京的差距。
  • 三位臺灣青年的戰「疫」感悟
    他說,公司做園藝景觀工程、室內外植株零售和租賃等,經營在疫情中受到一些衝擊。「本來需要我們定期上門給客戶做維護,現在暫時沒法做了。不過,在我們自己的園區裡,澆花、施肥、殺菌,一切都在照常進行。」  此次疫情讓陳岱明發現了新商機。「疫情過後大家會更注意養生,大陸市場這麼大,我很鼓勵臺灣青年帶著大健康等相關產業到大陸尋找機會。未來公司也打算和臺灣營養師合作,更多引進藥用性的香草類植物。」
  • 臺灣青年西部當創客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牌新設20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名列其中。這是目前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截至目前已經吸引了22家臺灣青年創業企業入駐園區。
  • 臺灣青年邂逅「大陸阿里山」
    生於1983年的臺灣青年陳濂豐,15日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對接活動中,以《吾心安處是故鄉》為題,和大家分享「臺灣青年與『大陸阿里山』」的故事。  陳濂豐出生於臺灣南投一個制茶世家,此前在臺灣經營制茶廠。2015年,懷著對有「大陸阿里山」之稱的福建龍巖漳平的憧憬,他偕妻帶子來到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 臺灣的斜槓(Slash)青年
    「斜槓青年」都是自由職業者。2016年,美國從事自由職業的人超過了5300萬,佔全美職場數量的三分之一。在網上以「遠程方式」完成工作,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二人不用上下班。    臺灣也有「斜槓青年」了,但一般來說,他們很多是「不得不斜槓」,同時要作好幾份工作,卻過著低消費生活。
  • 經濟壓力大 臺灣青年想當"網站小編"
    原標題:臺灣青年想當「網站小編」   臺灣yes123求職網日前發布最新調查結果指出,臺灣青年勞工失業率高、經濟壓力大,逾三成受訪者出現財務赤字,半數以上背負債務。「網站小編」位於青年改行擇業的「夢幻職業」前列。
  • 臺灣學生走進德陽臺灣青年創業園 對話創業就業
    我一直在尋求一個創業契機,剛好德陽有這個機會。我來到這裡一個多月,覺得很舒服,人文環境和生活環境都很適合我。」萊樂工坊的老闆說,之所以選擇在大陸創業,是因為對大陸的市場環境和需求更了解,「希望能夠從這裡拓展市場,然後打到臺灣去,當然我們還會推廣到國外的市場。」
  • 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在崑山,蚵仔煎、珍珠奶茶等臺灣美食隨處可見,王品牛排、臺灣料理,只要你想吃,都能找到。此外,崑山今年蟬聯「全國百強縣之首」。有資料稱,臺商貢獻了當地50%以上的財政收入、80%以上的投資額和90%以上的進出口額。    「這在大陸其他城市是做不到的。」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當時我想讓大家記住我,我就說『我還蠻喜歡喝酒的,希望和各位學習』。」結果可想而知,熱情的東北同學將翁同學「灌倒」後,他才了解到這裡和臺灣在酒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在課業學習方面,翁安石深刻感受到大陸學生的學習壓力,「他們每天都會花上一段時間泡在圖書館,上課前十分鐘就會坐在教室,這種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學習。」
  • 以己之「窗」,讓兩岸青年互「見」——臺灣青年羅鼎鈞「登陸」
    在因疫情而帶來的超長隔離假期中,當很多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因疫情防控無法返回大陸復工復產時,臺灣小夥子羅鼎鈞留在大陸一刻也不等閒,運營的「兩岸青年」微信公眾號一直保持日更狀態。  兩個多月間,他聯合在大陸9座城市生活的臺灣青年發起「雲祈福祝福武漢」短視頻活動。
  • 張立齊:一個臺灣青年的自述
    彼時懵懂的我不隨潮流,帶有抵抗地自學簡體字,在大陸網上學習科學知識,認識了神舟系列的航天設備,也因此被同學扣上了「共匪」「匪諜」等稱呼。2008年,我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我從澳門拱北口岸到廣州時,看到正在修築的廣州塔。我又到河南省博物館中領略了我們中國歷史浩瀚的內涵,當時有朋友跟我說,你們客家人正是從這裡出發,最後有一些分支血脈到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