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華夏經緯評論頻道
作者 張華
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和不斷出臺新的惠臺措施,臺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必將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把臺灣青年吸引過來僅是第一步,幫助其適應融入大陸社會並建立密切的利益和情感聯結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西進大陸」已成島內潮流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10月,正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總數為10536人,比前年增加562人。在大陸設立的各類青年創業基地和就業示範點內,臺灣青年數量也在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國臺辦批准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共設立41處,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示範點」共設立21處。據國臺辦的統計,2017年累計入駐或服務臺企及團隊超過1400個,臺灣青年實習、就業或創業人數超過6000名,參加基地和示範點的交流活動者超過1.7萬名。
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17年底,在8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2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中,累計有740多個臺灣青年創業項目落戶,在此實習、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超過11400人。其中,2017年度新增臺灣青年創業項目近240個,新增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超過2900人,為臺灣青年提供實習崗位1100多個,就業崗位近2200個。
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臺灣「商業周刊」雜誌曾對登陸的青年進行長達一年的追蹤採訪。發現前來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絡、科技和軟體等一貫熱門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其中成功者如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星客多,和把算命做成千萬元實力公司的桃桃喜。
與此同時,各種調查和統計顯示,臺灣青年人來中國大陸讀書、就業的願意越來越強。2017年11月,據臺灣《聯合報》進行的年度民意調查顯示,約有40%的臺灣民眾願意來大陸就業,比2016年大幅增加9個百分點;願意來大陸創業的人也從上年的22%增為27%。其中30歲以下臺灣年輕人的意願由2016年的30%增為53%,30-49歲的青壯年也有近半數願意「西進」就業。另外,願意讓子女來大陸念書的臺灣民眾從2016年的32%增加為38%,是歷次調查的新高點;12%的島內民眾願意搬來大陸定居,比2016年增加5個百分點。
臺灣青年人用腳投票
臺灣青年人之所以越來越多地願意來大陸來讀書、就業、創業和生活,根本在於島內和大陸經濟發展形勢、就業環境和政策的對比。
一方面,兩岸經濟形勢發展大相逕庭。2017年大陸經濟規模約為83萬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9%,臺灣經濟規模僅為3.9萬億元,增速僅有2.86%。1990年,臺灣經濟規模是廣東的10倍,而今廣東是臺灣的2.3倍。展望未來,大陸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2018年經濟增長預估為6.5%,而臺灣仍舊在低速徘徊,2018年預估為2.42%。經濟規模的基礎本就判若雲泥,加之增速又遠遠被拋在身後,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差距將越拉越大。因此,臺灣的資源和能力根本無法與大陸相提並論。根據島內行政當局的統計,2018年1月臺灣的整體失業率是3.63%,相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但15-19歲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1%,處於非常高的狀態。
另一方面,大陸就業環境和政策受到歡迎。臺灣經濟和青年就業形勢不理想,與島內的就業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根據島內的相關研究,臺灣經濟目前是「五缺六失」,即缺人才、缺工、缺地、缺水和缺電,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與此同時,大陸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以放管服為核心的政府轉變職能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大陸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66萬戶,新增就業1351萬人。
更重要的是,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和措施。2014年,大陸提出了「三中一青」的對臺政策,把目標鎖定在臺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中南部人群、以及臺灣青年族群之中。2016年,進一步提出「一代一線」政策,即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就在前幾天(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聯合發改委發布了31項惠及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逐步為其提供與大陸企業和同胞相同的待遇。
大陸引鳳更要築巢
目前來看,大陸在把臺灣青年人吸引過來方面已經初步取得成效,這對於增進兩岸民眾交流將發揮重大作用。但在此時,大陸也應該鋪陳好規劃好臺灣青年來大陸後的各項事宜。以增進臺灣青年與大陸的情感和利益聯結為重點,逐步扭轉島內青年的國家和民族認同。
來大陸學習、就業和創業的臺灣青年,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其一,大陸惠臺青年政策重製定輕落實的問題。大陸制定的惠臺政策不可謂不多,但實際執行過程中,涉及到的部門非常之多,地域差距也非常之大,加之臺灣青年不了解大陸的體制機制,因此往往有「看得見吃不著」的感覺。其二,大陸市場競爭壓力大的問題。大陸就業和創業市場規模巨大,因而競爭也非常殘酷,習慣了小確幸生活的臺灣青年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熟悉並培養自己的「狼性」,否則即使來了也很難在大陸立住腳。其三,對大陸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適應性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人,對大陸實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熟悉,往往帶有某種偏見。此外,在大陸不能使用臉書、line等互動工具,也往往使他們感覺不方便。
大陸對臺灣青年的政策應該一手抓引鳳,一手抓築巢,在引進臺灣青年來大陸讀書、就業、創業和生活的同時,為他們留在大陸創造良好的環境。從某種層面上講,築巢比引鳳更加重要。如果引進來的鳳凰沒有留在大陸,而是因為在大陸的某些不愉快而返回臺灣,將會給島內「臺獨」分子提供口實,影響我對臺政策實施的效果。(作者 張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二):臺灣青年的現實困境與化解之道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