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記者一行從鹹陽市淳化縣縣城驅車,爬坡上山繞了幾道彎後,來到了距離縣城20多公裡的方裡鎮中心小學。走進科學實驗室,牆上科技元素的裝飾、六角桌上擺放的機器人套件,讓人恍惚之間以為進入了科幻世界;學生們以三人一組的合作形式正在拼裝名為「小牛搖搖椅」的機器人。「小牛搖搖椅」是方裡鎮中心小學STEM教育的課程內容之一,自2019年以社團課開設以來,學生爭相參加。
方裡鎮中心小學的現狀是淳化縣實施STEM教育的一個縮影。淳化縣處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域,山大溝深的地理環境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制約了教育發展。STEM教育作為面向智能時代的一種教學新方式,近年來風靡大中小學校園。本著再難也不能讓山區學生與時代脫軌的信念,2018年起,淳化縣教育局項目辦通過「國際計劃」引資,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團隊合作,使得STEM教育在這片貧瘠之地上開展起來。
不再羨慕,成了「別人家的學校」
今年剛上七年級的王晨歌,自從在城關小學的STEM社團「玩」了一年的機器人後,她便迷上了,沒想到對口直升的冶峪中學也開設了同樣的STEM社團,她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按照「合理布局、梯次推進、小初貫通、特色兼顧」的發展思路,淳化縣從試點、提升、推廣三個層面推進學校STEM教育,目前已覆蓋5個鎮(淳化縣共7鎮1辦6中心)的15所中小學,其中農村學校12所。「小初貫通、側重農村學校是我們縣上實施STEM教育的特色。小初貫通了,像王晨歌一樣愛好探索動手的學生,發展就不會斷層;偏向農村學校,則是為更好地開闊農村學生的視野。」該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會按照這個思路持續推進,力爭在全縣普及。
STEM教育有別於傳統學科教學,完全依靠該縣自身力量發展,存在一定難度。正所謂變則通,淳化縣積極借力國家級貧困縣教育幫扶機會,通過引資和合作,基本解決了STEM教育社團課所需的器材、課程、空間建設和師資培訓等問題。
看到STEM教育今天的樣態,淳化縣教育人感慨良多。「STEM教育是全新的,之前在城市學校總能看到,沒想到在我們山區縣也實施了,孩子們的學習還是免費的,再不用羨慕別人家的學校了。」棗坪小學校長常春告訴記者,「當我得知縣上要推進STEM教育時,早早跑到教育局去申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對社團給予積極支持。」
「S代表科學、T代表技術、E代表工程、M代表數學,STEM的意思就是讓我們在拼搭、編程作品的時候,要用到這些學科思維和知識。比如我們像工程師一樣拼搭的人字梯,三角形的結構體現的就是科學,用到的套件數量體現的是數學,搭建順序就像算算術題一樣按步驟來,不然會出錯。」別看大店小學四年級學生程瑾瑾本學期才開始學習STEM教育課程內容,但是已經對「STEM」的內涵有了清晰的認知。程瑾瑾說,剛開始面對各種各樣的器件時有些惶恐,但好奇心驅使她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和語文數學不同的是,STEM課程通過搭建、拼裝機器人,自己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她告訴記者,搭建時先搭建什麼、後搭建什麼,鍛鍊了她的邏輯思維能力。
不再陌生,教師邁向專業化
2020年7月13日,對冶峪中學的張靜妮和白苗老師而言,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她倆同時拿到了中國電子學會認證的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創客指導教師等級證書。這也是淳化STEM教育的一件大喜事。
在未接觸STEM教育之前,作為信息技術老師,張靜妮在學校常年擔任七年級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七年級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簡單,周而復始地教,創新動作變得少了。」張靜妮說,「現在已步入了人工智慧時代,信息技術教師得跟上時代步伐,不然要被社會淘汰。經歷了成為STEM教育項目教師的『小確幸』後,苦惱接踵而至,因為聽過和上手操作是兩回事。經過三次培訓和兩年的教學實踐後,我現在累積了一些項目式教學經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淳化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計劃把STEM教育打造為淳化教育的新名片,滋養山區學子成長成才。」
方裡鎮中心小學STEM社團
校園科技藝術節向家長展示STEM作品
STEM社團課
淳化縣STEM教師外出培訓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