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安靜。老師會偶爾發一些活動玩耍時的照片到家長群,小朋友們三三兩兩地玩耍,而看到大寶的時候,她都是一個人在玩,看起來有種不合群的感覺。
老師做家訪的時候,也會和我們說,大寶很乖,就是在學校不怎麼說話,下課了同學們一起玩,大寶總是很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不會主動與人交談。
孩子他爸對老師說,「這都是遺傳了孩子媽,因為她小時候在學校也不愛說話。」
孩子的爸爸和我是同學。上學那會兒,在課間,我很少會走出教室玩耍,都是和座位周邊要好的同學交往得多些。學生時代,我是他人眼中標準的「內向」性格的人。
於是,孩子不善交際,似乎有了一個很好的理由。每當遇到某些孩子不打招呼的場合,家人就會說,「這孩子和她媽小時候一樣,都不怎麼愛說話,比較靦腆。」
有一回,孩子在遊樂場遇到以前舞蹈班的同學,我問她為什麼不去打個招呼,孩子說,「因為我害羞。」 我問,「你從哪裡學到這個詞的?」 孩子說,「爺爺奶奶說的呀。」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善交往,就是害羞,內向,並在自己感覺尷尬的場合,當著孩子的面大大咧咧地與他人做這樣的歸因。這樣的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產生一種「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孩子的「內向」,及不善與人交往,很可能是父母不斷暗示的結果。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夠積極地與人交往,並學會與人相處的恰當方法方式,那麼就需要先改變自己對於「內向」和「交友能力」的認知。
1、「內向」是一種氣質,而不是缺陷
說到「內向」,很多人就會想起「孤僻」、「冷漠」、「膽怯」、「不合群」等詞。其實這是一種偏見。
內向和外向的區分,是個體獲取自身能量途徑的不同。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於自身內在世界;外向者能量多來源於外部世界。
內向的人不是不善於交際,而是他們不喜交際,過多地參與社交活動,會消耗他們的能量,因為比起社交,他們更喜歡獨自思考,他們的能量來自於獨處、自省、向內的挖掘。
「內向者」安靜,是因為他們本身喜歡安靜,他們思維敏捷,願意承擔責任,追求完美。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處世的偏好,而不是性格缺陷。
2、不恰當的評價會引發孩子錯誤的自我認知
世俗對「內向」的偏見,會讓人過度關注孩子在與人交往中的笨拙表現。並錯誤地將這種表現歸因為「內向」的結果。
孩子的經歷,不會塑造他們的認知;是對經歷的解讀,塑造了孩子的認知。
孩子的大腦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他們對事件的解讀,很容易受父母的影響。一般父母是怎麼解讀的,他們就會接受這個解讀。即使是錯誤的。
所以,當父母經常批判孩子,說孩子「膽小「」害羞「,孩子就會真的形成自己「很害羞」,「很沒用」的認知。並將這種認知當做自己無法主動與他人交談的理由,並保持畏縮不前。
3、交朋友,是一項需要後天培養的技能
「外向者」就一定人際關係很強嗎?不一定。「外向者」 的感知度不如「內向者」敏銳,他們有時候行為會傷害到他人,而不自覺。長期以往,朋友也可能會與他們保持距離,或者只是維持表面的聯繫。
擅不擅長交朋友,不是看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而是要看他有沒有習得與人交往的技巧。這些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父母后天去引導的,更不是簡單粗暴地給一個「要懂得分享」。
現實生活中,父母總是要求很多,指責很多,卻缺少耐心和正確的引導。對於幫助孩子交友,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父母為什麼喜歡攀比?攀比的時候,我們總是有贏有輸,就和老虎機打遊戲一樣,結果是不一定的,所以父母很容易對攀比產生一種上癮。
攀比的危害十分大,因為它會讓父母想贏,想讓孩子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而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永遠不能被超越的,因為超了這家,還有那家。
天生氣質「內向」的孩子,有許多卓越的特點。邱吉爾、富蘭克林等這些一生功績顯赫的人都是「內向者」。只有在孩子的短處,給予恰當的指導,而非指責,孩子才能變得更好。
平時父母可以和孩子探討,比較欣賞學校的哪些同學,哪些同學在學校比較受歡迎,那些同學身上有哪些優點,分析大家喜歡他們的原因,他們平時怎麼玩,都玩些什麼。
或者看電視,看電影的時候,哪些電視電影人物和場景特別能打動人的,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做個記錄。
角色扮演是快速提高孩子交友能力的途徑,父母可以設計各種場景。比如,在麥當勞吃飯遇到了學校的老師,我們怎麼攀談?在學校遇到同學搶自己的玩具,怎麼處理?如果有人打了自己,該怎麼辦?如果在遊樂場遇到自己想要一起玩的夥伴,如何去邀請?
父母設計的腳本越多,練習越多,孩子進步越快。
主動邁出去對孩子有些難,父母可以設置獎勵,推孩子一把。比如,設置「三表一錄」交友績效管理表。
三表一錄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項目表:將自己的期望做一個分解,如孩子主動與人打招呼,孩子成功邀請朋友一起玩,孩子在學校與之前沒有談話過的同學打招呼,等等容易實現的小項目
星星表:對應不同的項目,孩子可以得到的星星數,如,和人打招呼得一顆星;成功邀請朋友一起玩,得三顆星;
禮物表:可以是一盒鉛筆,一盒橡皮,或者是其它孩子希望擁有的東西,孩子可以拿星星來兌換禮物。
美言錄:父母每天可以在美言寫上孩子取得的進步,並不斷表示鼓勵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對於孩子的交友難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平常心、耐心和鼓勵。
陪伴孩子不斷克服困難,獲取新的成就,是一項幸福的事業。